权贵相信的外国银行

来源 :文史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xi5810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开埠后,英商丽如银行捷足先登,稍后英、法、德、日、俄、美、比等国金融势力纷纷涉足上海,但长期处于龙头老大地位,获利最丰,实力最强者,非汇丰银行莫属。因为大量借款给中国政府,汇丰银行就牢牢控制着中国政府用于借款抵押的盐税和关税,中国政府如要动用,须经汇丰准许。这对近代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巨大,连汇丰银行的买办也高人一等,因为经常替清政府中介借款,它的买办甚至被赐二品顶戴,赏穿黄马褂,成了“红顶买办”。
  汇丰银行开办后,一改在华外商银行只重汇兑不重存款的做法,将存款业务列为银行主要业务之一。近代国人没有什么存款概念,普通百姓也没有什么钱储蓄,因此达官显要的存款才是汇丰银行关注的重点。为了吸引他们,汇丰一面做广告宣传储蓄的种种好处,一面规定存户资料绝对保密,中英两套账目从不示人。这一招果然有效,《北华捷报》说,汇丰成为“获得中国人信任的一个重要标志”。实际上,汇丰银行的举措获得了当时不少权贵的芳心,清廷官吏、民国政要宁愿少取利息,也要将贪污、搜括所得的巨额资财存入汇丰银行,以保证安全。
  清末皇室亲贵、掌握中枢的庆亲王奕勖就是汇丰银行的大客户。据清人胡思敬《国闻备乘》记载,庆亲王奕劻曾将120万两黄金送往东郊民巷英商汇丰银行存放。汇丰银行很清楚奕劻巨额资财来路不正,于是摆足架子,多方刁难,数次往返,才答应收存,月息仅给二厘。事情为清末御史蒋式理得知后,上奏朝廷,认定奕勖所存必是赃款,务须从汇丰银行中提出此款,充公入股官立银行。
  慈禧太后得报,派吏部尚书鹿传霖、清锐与汇丰银行交涉,“确查具奏”。鹿传霖、清锐到银行后,当日是星期天,没有人营业,吃了闭门羹。隔日再去,仍是无功而返。据清锐等人的奏折称,“银行向规,何人存款,不准告人”。
  原来,奕劻得知风声,提前与汇丰银行会计吴懋鼎约定,许吴以重金,让吴为其隐瞒。值得玩味的是,奕劻存款之事,正是吴私下透露给蒋式理的。
  鹿传霖查不出什么头绪,又唯恐与奕劻结怨,也就不愿再追究这件事,于是以查无实据上报。
  结果被撤职查办的不是奕劻,而是百口莫辩的蒋式理。此事等于为汇丰银行做了一次义务宣传,大小官吏和工商业者都将汇丰视作安全的避风港,纷纷到汇丰银行开立账户,将巨额资产和金银古玩存入银行,一时间汇丰存款大增。
  除蒋式理外,清末著名的三御史“台谏三霖”,即广西全州御史赵炳麟、福建莆田御史江春霖和湖南湘潭御史赵启霖,也多次冒死弹劾奕勖,结果也像蒋式理一样,倒下的不是奕勖,而是“三霖”。
  “台谏三霖”,到了上海人嘴里,就被称为“三菱公司”,因为恰好有一家日本洋行叫“三菱公司”,比“台谏三霖”更易琅琅上口。“三菱公司”弹劾奕劻,朝廷派员去汇丰查账的故事,在清末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中就有生动描写。
  (责任编辑/叶筱)
其他文献
日落山坳  一面铜镜缓缓镶入底座  天边的晚霞是好的  湖面的波光是好的  炊烟 小路 归圈的羊群  以及在坡田上停下了劳作的父亲  回望村庄的眼神  都是好的  人间的召唤和天上的一样温暖  享用归途 一切都缓慢得  舍不得停下来  这时 除了忘记  除了融入那落日  你想什么 欲說出什么  都是巨大的挥霍  废弃的渡口  废弃的渡口把我光杆子老叔也废弃了  他成了闲人  天天坐在江边的老柳下 
什么样的青春才最完美呢?  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这自然是不错的。可遗憾的是,很多时候,我们甚至弄不清楚,怎样做才算没有虚度年华,没有碌碌无为。  卧薪尝胆,发愤苦读,考出好成绩,升个好学校,以便以后找个好工作,风风光光过一辈子,——这样的青春,算不算没有虚度呢?算不算完美呢?  现实一点讲,这自然也是不错的,至少我们的父母以及所有爱我们的人会认为是不错的。  可是,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