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泄密的危害与启迪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tuo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11月28日,创立于2006年的维基泄密网(WikiLeaks)和西方五大报——美国《纽约时报》、英国《卫报》、法国《世界报》、德国《明镜》和西班牙《国家报》——同时发布了220份美国外交秘密电文。同时宣称,以后将陆续发布自1966年12月28日至2010年2月28日共251287份美国外交秘电。一时间。举世哗然。美国政府一方面向各相关国家解释道歉,一方面以各种手段打击维基泄密的相关人员,同时禁止政府工作人员阅读、下载或传递泄密电文。
  这些秘电所涉及的内容,大致包括美国国务院及其在各国的外交官对所在国的政治形势、事件、人物和对外政策的报告、评价和揣摩,世界各国(大部分在亚太、欧洲、和中东地区)的领袖和官员与美国官员私下交流的记录,以及包括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内的国务院主管官员的指示、质询和工作要求筝。电文中鲜见具体的政策叙述和分析,也没有提及美国对外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人事关系、運作程序和资源配置等重要信息。因此,所谓维基泄密,揭露的实际上是一些较低层次的外交机密。
  既然如此,维基泄密为何掀起如此轩然大波呢?首先,使美国和其他相关国家政府大为惊恐的,并不仅仅是泄密内容,而是泄密的方式和手段-—这是有史以来最大批量、最完整、并通过网络发布的机密文件外泄。在信息交流技术日益发达、人们日益依赖网络进行交流和决策的今天,相关政府除了乏力的道歉和解释之外,几乎毫无反击之力。此事也激发了民主社会中对根本政治原则和价值观的分歧与争辩。如何处理维基泄密,已然成为政治立场和价值理念的分水岭。
  其次,是重挫了美国政府的外交信誉。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的现代外交,其根本目的是用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冲突,达成利益交换的妥协。诚信以及在此之上建立的游戏规则,是达成妥协的必要保证。因此,现代外交被看作是讲信誉、重规则、有教养的君子之交。正因如此,加入外交界者不仅要有高学历和专业水准,而且要有良好的社会素养。事实上,具有贵族身份者出任外交使团的高级官员,是西方外交界历来的传统。但维基泄密所展现出来的美国及相关国家的外交活动,却掺杂着大量的拿不上台面的“常戚戚”行为。标榜“民主领袖”的美国政府,在外交事务中表里不一,和非民主、甚至是独裁政权有着不断的暗盘交易。阳光之下’除了尴尬之外。夫复何言!
  再次,是动摇了美国外交界的道德制高点。外交秘也揭示了美国与其他国家高层之间尔虞我诈的不光彩行为。比如,一些阿拉伯国家尽管表面上一团和气,但私下里却要求美国帮助剪除内部异己。一些国家的领袖和官员,为了一己之私,将他国的情况暗地里通报美国,并为其出谋划策。另一方面,美国外交官们对他国领袖攻讦嘲讽,即便是盟国和友好国家也不例外。而美国国务院下令对包括潘基文在内的联合国高级官员进行间谍式的监视跟踪,更是令^齿寒。因此,尽管维基泄密没有改变相关各国的国家利益,也不可能改变国际关系的基本格局,但美国外交界的道德资产、尤其是官员的私人诚信却损失惨重,元气大伤。
  平心而论,所谓维基泄密暴露的美国外交机密,并非出人意料;将表面光鲜华丽的美国外交中龌龊丑陋的里子给翻了出来,灰头土脸的又岂止美国一家?国际事务历来是权谋纵横、蜚短流长之地。内外有别、明暗有序,也一直是各国相互交往中遵守的默契。而维基泄密所打破的,恰恰是这个默契。世界各国的权贵们,尽管其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千差万别,但对维基泄密一致持反对态度。其根本原因,是他们懂得维基泄密之最大危害,就在于它对国际交往基本默契的挑战,而这个默契对他们维护其相互交往中的秩序至关重要。
  从这个意义上看,维基泄密给我们的重要启迪,是它再次展示了人类政治社会中的永恒降论:要维护权力的公平,其运作必须透明;但要保持权力的有效,其运作必须保密。极端追求前者,必然是无政府主义;而过分强调后者,则是独裁的开始。如何在两者中保持平衡,是人类政治生活中的永恒课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民主社会最终对维基泄密的处理,不论结果如何,都将会是对这一课题的又一次有意义的诠释。
其他文献
当图片可以由计算机任意涂抹,摄影失去了意义,像佛法所称的“诸相非相”,镜头里的世界,只剩下一片空妄。电子高科技看似令人类拥有一切,也令人在幻觉中失去了真实的存在,人类文明的前路,令人却步。  自从中国网络出现一个“囧”字,中国文字就走向割裂的开始。这个“囧”字回复到中国文字最原始的图像意义。不必懂得如何读音,只要看字型的结构,就看一张脸:一对眼睛,一张憋着的嘴巴,显示图像中人心情极端灰暗。  随着
成都历经7年改革和探索的“城乡统筹”发展思路和实践已经得到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大范围认可,其经验有望成为国家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有效途径之一。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道路为整个国家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一方面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迅速增强,另一方面却是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丛生。但是,国家发展的步伐不可能停滞,即所有的问题和矛盾只能在前进的过程中消化,这就需要找到一些有效的途径实现兼顾。  成都一直在改革,
王晓明  1955年6月生于上海,浙江义乌人。1977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读本科;现为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化研究系主任、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文艺理论研究》副主编,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兼职教授。  在17世纪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眼中,道德败坏的人,其实就是精神上有病。   个人如此,社会亦然。   20世纪90年代
20世纪的土耳其军方之所以热衷干预政治,除了作为凯末尔主义的捍卫者,反对任何宗教势力复辟的企图外,还因为军方本身有其政治和经济利益,干政也是为了保护自身的特权利益不受侵犯。    3月1日,土耳其第54届政府总理埃尔巴坎的遗体在伊斯坦布尔下葬。军方总参谋长科沙纳尔出席了这位原繁荣党主席的葬礼,被视为在卖“正义与发展党”(其很多成员来自被宪法法院取缔的繁荣党)政府面子。考虑到上百名现役和退役军官因所
6月22日,土耳其美制RF-4E侦察机在土耳其-叙利亚交界的海域被叙利亚防空火力击落。历史上因飞机被击落引发的纷争并不少见,如1983年苏联击落韩国客机事件,当时苏联和美韩各执一词:苏联称是伪装成客机的间谍飞机,美韩则咬定是苏联无视人命制造的悲剧。今天的历史颇为相似,叙利亚坚称是对侵入其领空的土军机展开“自卫”,土高层则在起初承认军机可能无意中误入叙领空之后,坚持飞机是在远离叙领海的国际空域被击落
民间组织日益活跃和多元,在今日社会各领域中已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相应而言,旧有那种更多时候以部门意志为主导的规章性、随机性的监管机制是否仍要继续?管理理念和策略是否有必要进行转变与调整?这些问题也已经摆在官方面前。  关于前一个问题,韩方明的回答会是“不”;关于后一个问题,他会回答“是”。然后,他将端出自己的解决方案——“立法”。此事他已呼吁多时。  在去年全国“两会”期间,韩方明即提交了他的立
造成12人死亡59人受伤的丹佛影院枪击案刚过两周,8月5日,美国威斯康星州奥克利克锡克教寺庙又发生枪击事件,造成7人死亡,4人受伤,半月全美两度宣布下半旗致哀。  枪支泛滥造成的暴力犯罪就像一场无声的战争在美国本土进行,虽从未宣战,却真实而残酷地夺去越来越多人的生命。据2011年1月9日美国《外交政策》披露,美国每年3万多人死于枪支暴力,20万人因枪支暴力受伤。人们因而人心惶惶,更多人选择购买枪支
和已经开始“慢下来”的GDP增速、高铁计划等一样,今年高考,普通高校本科扩招将开始大幅度放慢脚步。  4月底,教育部发布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称为《意见》)被媒体聚焦,放大,其关于“今后公办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将保持相对稳定”的表述,迅速在公共领域,以及高中生和家长心中引发震动。  一些声音认为中国高等教育已“回归理性”。但另一种担心也存在—与“官二代”、“富二代”的世袭运动一
公共权力变革的基本逻辑毛寿龙{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系主任)    2010年,总理说是最为复杂的一年。其复杂性不仅表现在经济上,而且也表现在社会和政治方面。经济上财政和货币政策既需要推进,但也需要注意其消极影响。社会和政治方面,既需要推进改革。也需要关注稳定。这种审慎,需要有明智的抉择,更需要有稳定且收放自如的权力。明智的抉择,需要的是充分的信息和智慧,强势且具有弹性的权力,而这需要有一个强有力
教学是一种守望,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美好期待。教师在这守望中陪伴并等待这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成长,让每一个人成长为他自己。  现行的教育教学多数是从“教学”的角度来关注教师的“教”,对课堂教学往往也关注在教师的“教学设计”的层面,对老师的关注远远超过对学生的关注。正在进行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将核心素养作为重要的育人目标。并明确指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包含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