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开处生乡愁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AM129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秋分,家乡的棉花一天天进入盛开期。上个周末回老家,路过一片棉田,看着白花花的棉花,我不禁想起了小时候种棉、拾棉的情景。
  每年的谷雨前,家里的那几亩棉田便被老父亲提前拾掇得平平整整。一到谷雨,便开始播种。那时没有现代化的大型播种机械,一切都靠人工。父亲在前边用小锄头开沟,娘亲则紧跟在后边一粒粒地撒种。那种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画面,简直就是米勒油画《农民·土地·诗》的翻版,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其实,在娘亲的眼里,我和年幼的弟弟也是两粒寄托着太多希望的种子,我们和棉花在同一片土地上生长。
  种植棉花费工费时,棉田的打药、除草由父亲完成,而平日里拾掇棉田的所有零杂活儿,几乎全由娘亲承包了。从棉花刚刚挺起腰身,娘亲便开始整日劳作在田地里。娘亲用娴熟的双手给棉花整枝、打叉、掐顶,娘亲的棉田里总是那么生机勃勃,碧绿一片。和齐整的棉田相比,瘦弱的娘亲是那么的渺小,但同时又是那么的伟大——正是靠着这副瘦弱身躯的不停劳作,才拥有了成片成片的希望。在娘亲的精心呵护下,我和弟弟也茁壮地成长。当然,我们的成长离不了棉花——这一美丽而又坚实的后盾。丰收的棉花,成为我们穿衣、吃饭、读书的全部依仗。
  在焦急得不能再焦急的期盼中,雪白雪白的棉花盛开了。于是,拣拾棉花成为娘亲最劳累也最幸福的农活儿。棉花盛开时节,娘亲几乎从早到晚一直在棉田里拣拾,中午只在田间地头啃几口干粮充饥。每每放学归来,我和弟弟也总会拿着个小书包紧跟在娘亲身后。虽然我们拣拾的动作不那么专业,甚至有点笨拙,但娘亲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在漫漫的人生征途中,我和弟弟第一次以劳动者的身份,与土地进行零距离的亲近。
  伴随着冬天的临近,责任田里的棉花只剩下了光秃秃的空棵。此时的娘亲,仍难得半日空闲。夜深了,在昏暗的油灯下,娘亲的纺车仍在“吱呦呦”地歌唱。洁白洁白的棉花絮,在娘亲的指间一缕缕抽长;补丁摞补丁的日子,竟也织成了一团团的诗行。我和弟弟则在满是阳光气息的棉被里,由这个梦乡,进入那个梦乡。娘亲家纺的粗布褂子,成为我和弟弟人前人后最值得骄傲的依仗。
  如今,年过七旬的娘亲虽不再到田间劳作,但那种棉花的白,依然相伴左右——不在别处,就在頭上……
  (编辑
其他文献
汉字作为一种文化非常奇妙,其奥妙在于,只要稍作改动,它们的意境可以立马大不同。比如,看上去很俗的一句话,有时哪怕只改动一两个字,其雅与俗的意境,就会立马迥异。  《苏州园林匾额楹联欣赏》一书中有记载曰:“1765年,乾隆三游狮子林,见石峰俯仰多姿、石洞剔透空灵,环境优雅静谧,写下《游狮子林即景杂叹》七绝三首与七律一首,并赐此‘真趣’匾。”“真趣”匾如今仍悬挂于苏州狮子林真趣亭内,匾的中间最上方刻有
我坐在大海岸边,看一叠一叠的浪拍打着海岸。前浪后浪循环往复。  后浪是怎样成为前浪的呢?  看着那一叠叠不断向我涌来的海浪,我发现每一叠后浪都在推动自己前面的前浪。原来,后浪成为前浪,并不是靠拖前浪的后腿,而是靠不断推动前浪的前行,而最终让自己成為了前浪。  后浪从不因自己是后浪而停滞不前、自暴自弃,因为它心里十分清楚,只有自己不断地前行,并不断地推动着他人前行,才有可能让自己跻身到前浪的位置。 
我一直這样认为,这个世界上,一定有很多事情是我所未知的,我必须去问个究竟。  因此就用“有朝一日”不断鞭策自己,不依赖任何人,也不羡慕任何人,我坚信最终一定笑到最后。而笑到最后的人,笑得最好。  我们身边的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过着平静、不为人注意的平凡的生活,没有盛大的欢迎,也没有著书立说,更没有立碑刻石记录功德。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否定自己的价值。回首往事,只要自己是一个诚实、正直、善良的人,没有
曾經坚信总有一些东西,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古往今来,人们收录的山川日月,并没有多少差别,该奇崛的依旧奇崛,该皎洁的如是皎洁;百花一年又一年扮着大地的鬓钗;流云不裁剪,已是一段飘锦,环过了多少黄昏的颈脖;满天星,一庭风,司空见惯,也百读不厌。一切,经得起所有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取用。  人的辽阔也是取之不尽的。别说宰相肚里撑船扬帆不在话下,纵是一个寻常人的丰饶,也能包纳百川,万事等闲。在底线
一般来说,不苟言笑的人,更容易呈现出深沉的力量。  如果这种不苟言笑是始终如一的,深沉就会变得神秘。因为久看不透,故近之必恭肃庄严,尊重也就产生了。  相反,若一天到晚噼里啪啦说个不休,首先消失的是神秘感,继而消失的是庄重感。话痨只会让人变得肤浅,别人觉得你没什么,也就不会把你当成个什么。  在这个世俗的社会里,你不能不说话,也不能多说话。说,是为了告诉世界你在;不说,是为了告诉世界,你的每一句话
民以食为天。吃饭是世间第一要务,悠悠万事,唯此为大。说到吃饭,南方人喜食大米,北方喜食面粉,饼就是吃面的一种重要形式。啥样的饼能充饥?葱油饼,老婆饼,比萨饼,千层饼,荷叶饼,煎饼,炒饼,馅饼,烧饼,月饼,烙饼,举凡一切实实在在的用面粉制作的饼都能充饥果腹,能糊口吃饱,能大快朵颐。  当然,这也是有前提的。你买不起的饼就无法充饥,虽然看起来也是油晃晃的,闻起来香喷喷的,可是却能看不能吃,兜里没钱,还
距离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在一日三餐之外,八小时工作之余,在喝咖啡、睡大觉、打游戏、玩手机的时候,不知不觉产生的。  家境、经历、教育、机遇、选择、视野和格局,这些有形无形的东西,都是左右人与人之间距离的因素。  起点不一样,还按部就班不注意弯道超车,有差距是必然的;起点一样,产生差距是从一次次偶然、点点滴滴的积累开始的。  你一定记得:小学时,同学们的学习成绩、生活水平都相差无几,中学也都马马虎
唐人吴兢的《贞观政要·卷十·论畋猎》记叙了这样一件有趣的事儿:谷那律担任谏议大夫的时候,曾跟随唐太宗外出打猎。途中遇上大雨,唐太宗问谷那律:“油衣该怎么做才不会漏雨呢?”谷那律回答说:“如果用瓦来做,肯定不会漏雨。”——其言下之意是希望太宗不要经常游猎。唐太宗对他的回答大为赞赏,赏给他帛五十段,外加一条金带。  谷那律,复姓谷那,魏州昌乐(今河南南乐县)人。此人平生广涉群书,尤通经学,是当时学问最
野生田鸡在我老家很常见,它又名虎纹蛙,多隐身在有水的山塘、沟渠和山潭里。  我儿时,田鸡还不是国家保护动物,可随意捕捉。有那么几年,有人高价收购,钓田鸡卖便成了村中少年们乐此不疲的事——拿来鱼竿,在鱼钩上挂上诱饵,伸向水面,蜻蜓点水地上下抖动,贪吃的田鸡便会扑出来,咬饵上钩。  天生是我好友,我们一个村,每天一起上学,一起抵御外来欺凌,在互帮互助中,建立了牢不可破的深厚友谊。他是钓田鸡的高手,放学
在美国,最大牌的编剧一年能赚到数百万美元,但绝大多数底层编剧们也就挣个十来万。    都说同行是冤家,但中美两国的顶尖编剧们碰了面,并没有想象中的正面交锋,甚至连对话都称不上。  上海电视节期间,SMG影视剧中心组织的中美影视创作论坛。以石康、兰小龙、宁财神和王丽萍为代表的中国编剧中不乏美剧爱好者,他们最关心的一个问题,是一部美剧的编剧费占制作费的几分之几。而前来讲授成功经验的、以《迷失》编剧卡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