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基层党组织建设理论的传承与发展

来源 :重庆行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dmkh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层党组织是实现党的全面领导的重要载体,是党的全部战斗力和生命力的基础。正是我们党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基层组织建设,才实现了党的自身组织规模和力量的不断发展壮大,使其成为分布广泛、组织严密、富有活力的世界第一大党。
  一、基层党组织建设理论的历史考察
  从1921年成立至今,我们党提出了一系列适应历史潮流、科学指导实践的基层组织建设理论,成为党的建设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提出“一切工作归支部”的口号
  中共一大,由于全党人数较少,只规定设立了中央和地方组织。1922年7月召开的中共二大,首次确立了党的基层组织的最初形态,规定“各组组织,为本党组织系统,训练党员及党员活动之基本单位,凡党员皆必须加入”[1]。这就规定了以“组”作为当时党的基层组织的最初形态。中共三大又将基层党组织由原来的“组”改为了“小组”。
  1925年1月,中共四大通过的《对于组织问题之议决案》中提出:“我们党的基本组织,应是以产业和机关为单位的支部组织”[2]。第一次明确将支部规定为了党的基本组织,基层党组织也由小组改为了支部。同时,中共四大的党章和四大的相关决议,对支部工作作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规定。
  1926年7月,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三次扩大会议通过的《组织问题议决案》提出了实行“一切工作归支部”的口号,要求“今后要把党的真正基础建筑在各支部上面,要把党的基本工作责成各支部,建立每个支部的活动工作,在每一个支部里实行分工,使每一个同志都有活动”[3]。“一切工作归支部”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根据形势任务要求,在基层组织建设方面的创造性举措,对进一步强化党的基层组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现实工作中,“一切工作归支部”的要求在全国各地的实行参差不齐,部分地区还不是十分了解,或者没有执行。对此,中共中央开展了相关的整顿工作,一方面通过强有力的中央组织部更好地指导各地组织开展工作,另一方面大力培养选拔新的干部充实到各地支部工作中去。
  (二)确定“支部建在连上”的基本原则
  中共五大后,全国局势急转直下,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党的组织遭到了严重破坏。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秘密召开会议,会上通过的《党的组织问题决议案》强调“一切支部应当立刻进行秘密工作,并即按照此种目的而改造”[4]。
  八七会议之后,毛泽东领导发动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由于攻打长沙失利,毛泽东决定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地方前进,以保存革命的有生力量。部队在到达江西永新县三湾村时进行了改编。这次改编在军队中开始确立起“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这次改编对党组织在军队中的设置重新进行了定位:支部作为党的最基础的组织,建立在部队的基本作战单位——连队上,连队以下的班、排设立党小组,连队以上的团、营建立党委。通过重新编设,党的各级组织遍布在了部队的各级作战单位,实现了党组织在军队的全覆盖。
  1929年12月底召开的中共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古田会议决议》,第一次正式以文件的形式把“支部建在连上”规定为建党建军的重要原则,为实现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另外,决议强调要加强支部工作,要求“支委会及支委以上各级党部,应该有计划地每月规定支部大會及小组会讨论的材料,并规定会期,严密地督促开会”[5],并提出了五条新党员的入党条件。
  (三)规定“联系群众”的基本功能
  经过土地革命战争,特别是十四年的抗日战争,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理论日臻成熟,基层党组织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建立起来,党员规模也获得了空前壮大。1945年4月至6月,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这次大会通过了新的党章,对党员的入党年龄重新作出了规定,要求“年满十八岁者,方得被接收为党员”[6]。同时,将发展对象划分为四类人群,对发展程序和候补期也分别作出了不同的规定。此外,七大党章特别规定党支部的基本功能是“使人民群众与党密切结合起来”[7]。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了掌握全国政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党的执政地位给党的组织工作,特别是基层党组织建设带来了全新的更高的要求。1956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通过的新党章,第一次使用了“基层组织”的概念,用以替代以往的“基本组织”和“基础组织”的表述,更加凸显了实践性和前沿性。八大党章按照党员人数规模,将基层党组织分为基层党委、党总支部和支部三类。并且,就基层党组织的地位作用作出规定:“党的基层组织必须把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爱国人民同党和党的领导机关密切联系起来。”[8]这就确定了基层党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工具和载体,在理论上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基层组织建设规律的认识。
  但是,由于社会主义建设在中国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中国共产党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并且对后面实践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缺乏深刻的认识,导致八大上制定的一系列关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正确路线没能在实践中坚持下去,出现了严重的曲折,给党的基层组织和党的事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四)明确“战斗堡垒”的基本作用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1977年8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大上通过的党章中,首次明确提出“党的基层组织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宣告了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到来。在这之后,党的组织工作特别是基层组织建设开始了全面拨乱反正。首先,全国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为广大农村、城镇基层干部落实政策,到1985年底基本完成。与此同时,全面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并重视在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知识分子党员比重明显上升,大大改善了党员队伍和领导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1987年召开的中共十三大,针对改革开放进程中日渐复杂严峻的党内反腐败形势,首次提出从严治党的任务要求。根据这一要求,党和国家陆续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的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   1992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大,作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建设特别是基层党组织建设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大会通过的新党章,进一步明确“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9]。1994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基层党组织建设总体布局作出了规定,并且要求在党员教育和管理工作中,必须坚持提高素质、增强党性的目标。
  2002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大,在适应形势任务发展的基础上,对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的十六字方针。十六大通过的新党章,特别对入党条件作出重大调整,将原来规定的“其他革命分子”改为“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同时,根据新的发展形势,对基层党组织的设置范围进行了调整,将设置的范围扩大到社区、社会团体、社会中介组织等领域。2009年9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提出必须“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着力扩大覆盖面、增强生机活力”[10]。
  二、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建设理论的全面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解决了一系列过去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推动基层党组织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一)强调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
  新时代,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目的在于不断激活基层党组织的活力和战斗力。一是提升政治领导力,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各类社会基层组织之中,实现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二是提升组织覆盖力,把党的组织和工作全面覆盖到基层各领域各方面,力争不留盲点和空白点;三是提升群众凝聚力,把基层群众紧紧团结在基层党组织的周围,努力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四是提升社会号召力,全面发挥党的基层组织体系优势,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进步凝聚最广泛的力量;五是提升发展推动力,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将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资源、组织优势、组织活力转变为推动发展的能力;六是提升自我革新力,促进各级基层党组织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净化、自我提高。
  (二)强调突出政治功能
  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中突出政治功能,这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完成好党的各项目标任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是注重强化政治属性,把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落实到党在基层的每一个支部;二是强化政治教育,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和群众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不断提升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的政治站位;三是严格执行政治纪律,教育党员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通过扎实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把党的意志、主张、要求转化为党员的自觉行动;四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着力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五是强调压实政治责任,健全完善相关考核监督机制,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决策部署在基层的全面有效落实。
  (三)强调抓住重点环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环节,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全面牵引和推动了基层党组织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推进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2018年10月,新颁布的《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就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作出了全面安排,既回应了不同领域党支部的特点,又力求做到规定明确、简便可行,为进一步强化新时代党支部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二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2014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提出要把党性强、能力强、改革意识强、服务意识强的党员选拔出来,担任党组织书记。三是创新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积极引导和鼓励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务工作者根据时代要求和工作实际,因地制宜创新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7月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要健全基层组织,优化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创新活动方式”[11]。
  三、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实启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我们必须在继承和發扬党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不断巩固党的根基。
  第一,坚持用正确理论指导实践和引领未来。基层党组织建设带有极强的实践性,这就决定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理论既是从具体实践中产生的,同时又必须在贯彻执行中紧密联系实际,接受实践的检验。新时代,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一方面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在基层党组织建设具体实践中真学真用、活学活用;另一方面,全面按照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要求,进一步完善基层党组织体系,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
  第二,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不断勇于自我革命。党的战斗力和生命力强不强,关键在于基层党组织建设抓得严不严、是否有成效。新时代,我们必须在继承和发扬党一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正视目前面临的诸如少数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质量有待提高、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实现途径还须探索创新等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下大力气从严抓好落实,勇于进行自我革命。通过进一步突出政治标准、不断强化党员队伍建设、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严格依法依规管党治党和因地制宜创新党组织活动等方式,切实提高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
  第三,始终依靠群众,不断厚植党的群众基础。基层党组织是直接联系和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的战斗堡垒。新时代,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保党的各级基层组织都能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首位,在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和服务群众中,切实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正当权利和利益。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在大力推进基层各项基础民生建设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功能作用,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村改居’视域下基层党建格局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CDJ013)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65.
  [2]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59.
  [3]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3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81.
  [4]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449.
  [5]毛泽东军事文集:第1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99.
  [6][7]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536、545.
  [8]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88.
  [9]中国共产党历次党章汇编(1921—2017)[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9:391.
  [10]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54.
  [11]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561.
  作者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党史党建教研部
  责任编辑:胡 越
其他文献
摘 要: 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无法真正提高教学效率,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作为一种体现因材施教和教育公平的新型英语教学组织方式应运而生。本文从背景介绍催生分级教学、克拉申输入假说和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阐述分级教学的理论基础,探讨分级教学对于落实因材施教、体现教育公平的意义,从试题编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等角度为分级教学提供实施建议。  关键词: 大学英语 分级教育 因材施
摘 要: 在中学语文新课改背景下探讨高校文学课堂例文模仿法的作用,是由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性质决定的,大学的文学教育越成功,学生的文学素养越高,越能胜任将来的中学语文教学,有必要以中学语文新课改的课程标准要求作为高校文学课堂教学改革标准之一。本文讨论了例文模仿法在文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通过在教学中贯彻落实范文、范式、范型和范例“四范”分析要素,加强学生对这四个要素的理解和把握,帮助学生将之有效
摘 要: 语言磨蚀是语言习得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必然现象,对学习者外语能力的培养有重要影响。然而长期以来,外语教育教学领域的研究多偏重于外语习得,对语言磨蚀的关注较少。本文着眼于军校学员外语学习中的语言磨蚀现象,指出这一现象阻碍了学生外语能力的增强,并研究提出了改进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建议,以增强教学效果和提高学生的抗磨蚀能力,促进学生外语可持续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语言磨蚀 大学英语教学 军
为适应新时代审计工作需要,汉中市审计局积极探索大数据审计模式方法,全力推进大数据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深度应用,深挖大数据为宏观决策服务价值,用大数据技术赋能新时代审计
方言是传承当地文化的重要工具,是当地居民引以为傲的资本。随着社推普政策的实施,方言地域中心语的地位受到冲击。如果不保护方言,地方语言发展地位就会越来越低,甚至可能逐
摘 要: 自然拼读法是一种英语字母和语音教学相结合,使学生构建音型之间的规则与联系的新型音标教学。本研究立足日常实践教学,把自然拼读法教学引入高职英语学困生词汇学习中,探求词汇习得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自然拼读 词汇学习 高职学困生  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基本组成要素,是语言习得的重要环节。在英语学习中,多数学习者认为词汇学习是一道无法逾越的屏障。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在付出大量时间记忆单
大数据技术促使了审计思维的变革,更带来审计管理的革命。安康市审计局在整体推进大数据审计的工作实践中,以基础建设为抓手,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技术应用为手段,以制度建设
摘 要: “文化走出去”是我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在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方面的重要战略选择。英语是现阶段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的一门语言,将部分优秀的中国作品翻译成英语,对传播中国文化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重点针对基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翻译能力培养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 文化走出去 大学英语 文化翻译能力  在“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将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
一直以来,国家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就十分重视,特别是在近年来国家也是积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推动教育改革,这也促进了教育事业的现代化发展。在此背景下,"课程思政"受到了教育重
摘 要: 潍坊本地非遗文化绚丽多彩,具有厚重的传统底蕴,将潍坊区域非遗项目引入专业课程体系,融入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通过开设“民艺鉴赏与文创设计”等通识课程普及非遗文化、开设“民艺鉴赏与制作”等专业拓展课程传承非遗文化、改革“视觉特效设计”等专业课程体系置入非遗文创主题项目,创新非遗文化,从而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在跟随非遗传承人的传授、针对非遗文化的创新设计过程中,强化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