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中明确要求,教学要以学生为基础,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养成新型学习方式,培养契合时代要求的人才。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在义务教育中具有很强的重要性。在小学教育中,数学是教学重点,也是学习难点。激发学生数学兴趣,培养数学思维和能力,是教师的教学目标。基于此,本文将对小学数学拓展性实验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方式进行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育;实验课程;实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正文]小学阶段,学生首次系统性地学习数学。几何学和代数学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抽象的推演论证过程带给学生不少学习压力,也成为教师教学中的难点。为了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使其发挥在学习中的主动作用,教师有必要在教学中增加形象的教学方式。拓展性的实验教学是一种能够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亲自体会数字的力量,感受定理背后的逻辑,进行数学思考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符合新课改对学生、教师及教学的要求,对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提升思辨能力和动手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一、简述实验课程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积极意义
数学是一门常年受到小学学生、小学家长、小学教师的重视的一门课程。自然科学皇冠顶端的宝石,数学,更是一门需要严密逻辑、理性思维的学科。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增强学生数学水平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也对评价教学效果的一大指标。数学思维对学生今后发展有着弥足重大的作用。数学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个快速可见效果的过程,算数、推演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学习难度。缺乏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导致学生对几何部分的学习出现困难。此外,数学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教师教授、学生刷题的教学模式是难以让学生理解知识点从而从根本上攻破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设实验课,有助于教师讲解知识点,活跃课堂氛围,使课堂更加多元,更有利于学生理解重难点,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进行观察、思考、总结,进行一定逻辑推演,从而熟悉理性思考的方式,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提升数学素养,全方面发展。
二、探究小学数学拓展性实验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策略
2.1坚持系统教学,开发特色实验
数学教材编排时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接受能力和严密的逻辑顺序设置章节,教师教学时也应该注意知识的连续性,有助于学生成体系地学习知识,构建知识框架。因此,教师设置拓展性数学实验的时候,要注意前后知识点的勾连,设置有特色的系统的实验方案。这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后的深层逻辑,更便于教师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
在进行认识图形的教学时,教学设置的实验是在教室内进行图形剪切,用七巧板和彩色木棍搭建好图形框架后,进行图纸绘画、图形剪拼。教师还设置了游戏环节,即一位学生手上保留两个图形,作为个人的“本金”,教师在白板上投影出目标形状,学生需要快速与别人交换,以此保证自己在规定时间内可以拼出目标图形。在此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图形的感知,更将“加减”、“最简原则”贯穿在实验过程中。将代数内容加入几何学习中,课堂的趣味性很强,质量很高。
2.2开展小组合作,拓展数学思维
数学学习需要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有利于学生取长补短,开拓思维,增强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在设置数学实验时,有些难以一个人完成,小组合作具有必然性。教师在小组合作的时候,要注意场面的把控,实验内容要适合小组合作,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发挥作用,都能说出自己的想法,都能参与到整个过程中去。
在测量不规则图形的周长的实验课上,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选择了一个好天气,带着同学走出课堂。每个小组分到了一处实验地点,教师要求学生先在组内进行分工,决定记录工作、测量工作要怎么做。实验过程中,测量组和记录组同学在实验进行一半后互换,保证每个同学都感受到测量不规则物品的过程。测量结束后,小组内总结他们用到的测量方法,对每种方法的好坏做出评价。紧接着,进行成果分享,教师进行点评。两节实验课后,学生不仅深刻掌握了知识点,而且收获了动手实践和头脑风暴的快乐,更懂了如何将知识灵活运用到生活中。
2.3知识联系生活,课堂超越课本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同时又具有很强现实实在性。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致力于培养能够自主进行数学思考与学习,且具有实践能力的学生。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未来发展,教师需要设置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数学实验,更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習热情,减少学生学习数学时常常伴随着的抗拒心态。
在学习加减法的几个教学周内,每周末教师都会布置相关实验作业。学习一百以内加减法时,要求学生周末回家与家长一同去买菜或者购物,尝试在一百以内买到最实惠且最能满足需求的物品,做好记录,下一周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第二周要求学生每日回家与家长沟通,记录一周内家庭在“吃”上的开销,制作成表格,第三周上交。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体验数学之美和数学的实用性,将“应用题”的语境实体化,让学生积累更多实践经验,更好理解代数的形式。也利于学生与家长的共同学习,将家长纳入教学体系中,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结束语]综上所述,为了贯彻落实新课改的具体要求,培养具有时代特色的人才,让学生切身体会数学之美与逻辑的力量,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设置特色数学实验,个人探索与小组合作相结合,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带去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周红丽. 在“动思结合”中绽放实验光芒——谈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 读与写,2021,18(16):201.
[2]乔友松,姜开成. 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具体措施分析[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0(1):96-97. DOI:10.3969/j.issn.1671-489X.2020.01.097.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育;实验课程;实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正文]小学阶段,学生首次系统性地学习数学。几何学和代数学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抽象的推演论证过程带给学生不少学习压力,也成为教师教学中的难点。为了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使其发挥在学习中的主动作用,教师有必要在教学中增加形象的教学方式。拓展性的实验教学是一种能够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亲自体会数字的力量,感受定理背后的逻辑,进行数学思考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符合新课改对学生、教师及教学的要求,对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提升思辨能力和动手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一、简述实验课程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积极意义
数学是一门常年受到小学学生、小学家长、小学教师的重视的一门课程。自然科学皇冠顶端的宝石,数学,更是一门需要严密逻辑、理性思维的学科。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增强学生数学水平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也对评价教学效果的一大指标。数学思维对学生今后发展有着弥足重大的作用。数学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个快速可见效果的过程,算数、推演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学习难度。缺乏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导致学生对几何部分的学习出现困难。此外,数学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教师教授、学生刷题的教学模式是难以让学生理解知识点从而从根本上攻破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设实验课,有助于教师讲解知识点,活跃课堂氛围,使课堂更加多元,更有利于学生理解重难点,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进行观察、思考、总结,进行一定逻辑推演,从而熟悉理性思考的方式,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提升数学素养,全方面发展。
二、探究小学数学拓展性实验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策略
2.1坚持系统教学,开发特色实验
数学教材编排时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接受能力和严密的逻辑顺序设置章节,教师教学时也应该注意知识的连续性,有助于学生成体系地学习知识,构建知识框架。因此,教师设置拓展性数学实验的时候,要注意前后知识点的勾连,设置有特色的系统的实验方案。这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后的深层逻辑,更便于教师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
在进行认识图形的教学时,教学设置的实验是在教室内进行图形剪切,用七巧板和彩色木棍搭建好图形框架后,进行图纸绘画、图形剪拼。教师还设置了游戏环节,即一位学生手上保留两个图形,作为个人的“本金”,教师在白板上投影出目标形状,学生需要快速与别人交换,以此保证自己在规定时间内可以拼出目标图形。在此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图形的感知,更将“加减”、“最简原则”贯穿在实验过程中。将代数内容加入几何学习中,课堂的趣味性很强,质量很高。
2.2开展小组合作,拓展数学思维
数学学习需要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有利于学生取长补短,开拓思维,增强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在设置数学实验时,有些难以一个人完成,小组合作具有必然性。教师在小组合作的时候,要注意场面的把控,实验内容要适合小组合作,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发挥作用,都能说出自己的想法,都能参与到整个过程中去。
在测量不规则图形的周长的实验课上,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选择了一个好天气,带着同学走出课堂。每个小组分到了一处实验地点,教师要求学生先在组内进行分工,决定记录工作、测量工作要怎么做。实验过程中,测量组和记录组同学在实验进行一半后互换,保证每个同学都感受到测量不规则物品的过程。测量结束后,小组内总结他们用到的测量方法,对每种方法的好坏做出评价。紧接着,进行成果分享,教师进行点评。两节实验课后,学生不仅深刻掌握了知识点,而且收获了动手实践和头脑风暴的快乐,更懂了如何将知识灵活运用到生活中。
2.3知识联系生活,课堂超越课本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同时又具有很强现实实在性。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致力于培养能够自主进行数学思考与学习,且具有实践能力的学生。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未来发展,教师需要设置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数学实验,更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習热情,减少学生学习数学时常常伴随着的抗拒心态。
在学习加减法的几个教学周内,每周末教师都会布置相关实验作业。学习一百以内加减法时,要求学生周末回家与家长一同去买菜或者购物,尝试在一百以内买到最实惠且最能满足需求的物品,做好记录,下一周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第二周要求学生每日回家与家长沟通,记录一周内家庭在“吃”上的开销,制作成表格,第三周上交。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体验数学之美和数学的实用性,将“应用题”的语境实体化,让学生积累更多实践经验,更好理解代数的形式。也利于学生与家长的共同学习,将家长纳入教学体系中,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结束语]综上所述,为了贯彻落实新课改的具体要求,培养具有时代特色的人才,让学生切身体会数学之美与逻辑的力量,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设置特色数学实验,个人探索与小组合作相结合,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带去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周红丽. 在“动思结合”中绽放实验光芒——谈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 读与写,2021,18(16):201.
[2]乔友松,姜开成. 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具体措施分析[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0(1):96-97. DOI:10.3969/j.issn.1671-489X.2020.01.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