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的适应性选择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00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根据生态翻译学的观点,译者在翻译中要选择适合的翻译策略实现语言的适应性转换。在生态翻译学理论的指导下,从“三维适应性选择转换”的视角研究了陕北民歌的翻译,探究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这三个不同维度做出适应性选择转换,以期为陕北民歌的英译研究提供新的方法论。
  关键词: 生态翻译学 三维适应性选择转换 陕北民歌英译
  一、生态翻译学的研究视角
  2004年胡庚申教授结合达尔文的生态适应理论提出了翻译学界的适应理论——生态翻译学。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在翻译活动中存在着“原文—译者—译文”这三元的关系,而在这一关系中,“译者”居于中心的地位,即译者是适应原文和选择译文的“中枢”,其突出了译者的主体地位,认为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如何在适应原文的基础上选择准确又合适的译文就成为翻译的关键。
  基于这一翻译原则,胡庚申提出了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之下,相对地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的翻译方法,可简略概括为适应性选择的“三维”转换方法。生态翻译学为我们翻译陕北民歌提供了新的方法论,译者运用语言、文化和交际这三个维度对原文进行翻译就可以达到“最佳翻译”的效果,使译文能够被目的语读者看懂、读懂。本文拟通过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基础指导陕北民歌的翻译,研究如何通过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这三个层面对陕北民歌的英译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
  二、陕北民歌英译中的适应性转换
  (一)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
  对于语言维度的适应性转换,主要体现在语言形式上,这种转换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具体而言,陕北民歌作为体现陕北特色文化的代表,除了它的文化内涵之外,首先要考虑的是它作为歌词所呈现出的语言特征。首先,陕北民歌的歌词具有韵味和诗意,其语言淳朴而且带有强烈的节奏感;其次,其歌词的结构统一,两两呼应,常常运用比兴和押韵的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因此,译者在翻译的时候要尽可能地适应陕北民歌歌词的语言特征,选择整合适应程度较高的词汇进行翻译。例如在陕北民歌《庄稼汉》里有这样一句歌词:
  深不过(呀)那个黄土地,高不过天,吼一嗓信天游,唱唱咱庄稼汉。
  山沟沟里那个熬日月,磨道道里那个转,苦水水里那个煮人人,泪蛋蛋漂起个船。
  对于这四句歌词,南开大学的王宏印是这样翻译的:
  No other place is like the Loess Plateau, our hometown.
  For our countrymen, let me sing a mountain song.
  Living in extreme poverty, we have grieved from age to age.
  Laboring in extreme distress,we have survived strong and brave.
  这是一首描绘陕北农民生活劳作的歌曲。从翻译生态环境的三个要素中的“原文”来看:首先,这四句歌词结尾的“天”和“汉”、“转”和“船”两两押韵;同时这四句歌词在结构上运用了对仗和排比的手法,尤其是后两句歌词,在字数和结构上完全对应,表达了陕北贫苦农民的艰辛生活。那么为了在语言上达到整合适应选择的最高值,译者王宏印教授通过多维度适应了原文的语言和风格,不仅把原歌词的语言和风格转换得惟妙惟肖,而且将歌词中歌者对家乡的眷恋,以及陕北庄稼汉的艰苦生活都较好地再现了出来。首先在译文中体现了歌词的特征,如“hometown”和“song”押韵,“age”和“brave”押韵;其次译文采用了对仗的结构。同时,原文与译文每一句歌词的音节数几乎是一致的,体现了对原文语言的完美适应。译者在译文中运用“no other place”“hometown”这样的词体现了原文中歌者对家乡的眷恋,运用“extreme poverty”“extreme distress”体现了陕北人民生活的贫苦,使得译文不但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而且将原文的感情色彩完美体现。
  (二)文化维的适应性转换
  陕北民歌中带有地域色彩的方言词被广泛应用,极具韵味。但这也是陕北民歌翻译中的重点与难点,如能准确翻译出这些词汇,就可以完美再现原文歌词的文化内涵,反之,则会使译文丧失原文的韵味。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在理解原文语言文化的基础上,采用归化的策略,运用译语读者可接受的词语进行翻译,从而适应译语读者的阅读理解力,达到英汉双语之间文化的传递。
  具有地方特色的人称代词是陕北民歌歌词的一大特点,在歌词中经常会出现“哥哥、妹妹、大”等一系列带有特殊意义的人称代词,译者在翻译时要注意对这些词汇的翻译转换。例如《绣荷包》这首民歌的最后几句译者是这样翻译的:
  哥哥正年轻,妹妹像花初开;收到这荷包袋,郎你要早回来。
  My boy is just in his prime,and I’m in my maiden bloom.
  Please come back early,my love,when you get my love pouch.
  这是一首典型的表达甜蜜爱情的陕北民歌,绣荷包是陕北农村很常见的一种表达爱情的形式,一般相恋的男女会在送给彼此的荷包上绣上荷花和鸳鸯,以此表示爱情的相依相偎。在歌词中出现“哥哥”和“妹妹”这样的称呼是因为这是在陕北农村情侣之间常用的称呼,因此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就将“哥哥”译成“my boy”,这样的转换能帮助目的语读者理解民歌的主题。
  (三)交际维的适应性转换
  交际维的适应性转换指“译者除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转换之外,把选择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语言是传播交际双方意图的重要工具,而翻译活动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手段,其主要目的就是“促进跨语言、跨文化、跨时空的交流”。翻译时译者不仅要再现原文的思想内容和文化价值,还要实现原文的交际意图,彰显不同语言的内涵与魅力。   陕北民歌的歌词有的诠释了人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有的诠释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这些歌词的传播意图就是让听众感受他们感情,对家乡的热爱,因此译者在翻译这些歌词的时候,除了再现原文的思想内容外,还应关注原文的交际意图,使译语读者深切感受到人们对家乡土地的热爱。例如《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这首典型的情歌开头有这样两句:
  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盼着(那)好光(噢)景。
  青杨柳树长得高,你看(呀)哥哥儿我哪达儿(噢)好?
  黄河岸上灵芝草,我看哥哥儿你人品(噢)好。
  Chorus:Flowers on the hillside are red and fresh.
  Poor people expect a good life as a red,red rose.
  Male:Poplars now grow tall enough and mature.
  How do you think that I’ve grown up and good for you?
  Female:Good as the Magic Fungus on the Great River banks,
  You grow tall and kind and warm-hearted;there you go.
  这是一首对唱的情歌,表达了恋人之间火热的爱情。在中国,人们往往用“红”来表达火热的爱情,用“开花”来表达爱情的开花结果,这首情歌中就用“开花”和“红”进行隐喻,使人们听到这首歌时可以深切感受到爱人之间的火热爱情和期盼能够开花结果的心情,这也是这首情歌的交际意图,译者在翻译时有意借用了苏格兰民间诗人彭斯的诗歌“一朵红红的玫瑰(a red red rose),力图运用译语读者所熟悉的内容来体现原文的交际意图,当译语读者在读到“red red rose”时就可以联想到火热的爱情,感受到原文歌词所传达的情感,完美再现了原文的交际意图。
  三、结语
  生态翻译学中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作为翻译学中的新兴理论,逐步得到翻译学家和译者的认可。翻译过程中的“三维适应性选择转换”是对译者主体性的完美体现,它要求“译者必须尊重原文内在的生态结构,通过对原文的仔细阅读和深刻理解发现这种内在的可译性,从而实现译者与作者及文本之间的平等交流和对话”。这就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译者作为两种语言的连接者,要想成功实现两种语言甚至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无论是翻译材料的确定还是翻译策略的选择,都应适应特定的语言生态环境,并实现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转换以实现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这一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范式,帮助研究者对不同文本进行更广泛的研究。同时通过对陕北民歌翻译中的三维适应性转换的分析能够拓宽学者的研究视野,为特色方言词汇和文本的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
  参考文献:
  [1]胡庚申.生态翻译学:产生的背景与发展的基础[J].外语研究,2010(4):62—67.
  [2]谷峰.翻译中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翻译适应选择论视域下鲁迅早期科学译著的选材与翻译策略[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3):103—107.
  [3]谷峰.水本无华相荡乃生涟漪——冯友兰翻译思想的当代价值诠释[J].外语学刊,2013(4):113—116.
其他文献
摘 要: 方玄绰、潘先生作为文学作品中经典的知识分子形象,历来受人诟病,争议的焦点即他们在职业上同处于知识分子阶层,但在精神品质上却未体现出知识分子的特征。本文从知识分子真伪性角度切入,主要从知识储备、社会责任感、批判意识三个层次进行分析,比较这两个人物形象。从本质上看,他们都不算真正的知识分子,相比较而言,方玄绰不敢反抗,潘先生则不懂反抗,一为软弱一为愚昧,而这是由当时社会背景及作者创作心态决
摘 要: 毕飞宇的小说围绕“疼痛”母题从多个层面写出了人们在禁锢与突围冲突中受到的压抑与伤害。这涉及到生存空间方面,家庭中人与人之间关系,以及文化方面。正是在对突破重围的疼痛书写中,体现了作者的深层思考。  关键词: 毕飞宇 文化 囚禁  江苏作家毕飞宇一直以执著的现实关怀及对人性的深入剖析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他的小说围绕“疼痛”母题从多个层面写出了人们在禁锢与突围冲突中受到的压抑与伤害,写出了处
摘 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教育体制的完善不断,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出现了大学毕业生离校未就业的现象,对于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近年来已逐渐成为高校毕业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解读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群体特征,分析造成这部分群体未就业的原因,指出目前高校在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职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针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职业指导体系的相关建议,以
摘 要: 高职院校升格、合并为本科院校后,本科生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角度,通过对苏州大学阳澄湖校区师资队伍结构、素质进行SWOT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了升本转型后师资队伍建设的战略思路和战略重点。  关键词: 升本转型 师资队伍建设 SWOT分析 对策  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近几年全国掀起了大、中专学校升格、合并的热潮。一方面,并校是高校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
摘 要: 特长生是普通高中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他们的内心充满与其他学生一样的梦想,他们渴望被尊重、被理解、被关怀,他们特立独行、桀骜不驯的背后,其实是一颗火热的心灵。班主任如果能根据他们的长处规划教学、因材施教,同样能飞翔蓝天、一展宏图。本文就特长生的培养和转化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 特长生 培养 转化 尊重  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善于观察,不难
摘 要: 蔡元培对中国艺术教育特别是美术教育作出过大量开拓性的贡献。本文以国立北京美术学校的创办为例,对蔡元培与中国近代中等美术教育之关系作专门的考察。通过对中等美术教育史上第一所国立代表性学校——北京美术学校进行考察、研究,以其中等部为侧重点,力图揭示蔡元培领导下中国近代中等美术教育的概貌。  关键词: 蔡元培 中等美术教育 国立北京美术学校  一、历史背景研究  近代美术师范教育发端于南京的“
摘 要: 在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扩招的背景下,人文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状况较为严峻,表现为就业率偏低,就业结构单一,就业质量不高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样的,其中人文学科硕士研究生就业观存在偏差是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以安徽大学历史系为例,在对三届硕士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的基础上,从就业观入手,探究其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旨在加强对人文学科硕士研究生就业观的教育引导,以更好地促进其就业。  关键词: 人文
摘 要: 如何通过有效途径帮助学困生走出英语学习的阴影,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提高语言综合能力,实现“标本兼治”,是摆在广大一线英语教师面前的一大课题。以“电子学档”为评价工具,通过自主开发设计的“六合一”式小学英语电子学档,实现“学 教 评”的有效整合。文章通过对其中一个学困生个案数据的分析,表明基于电子学档这一评价工具,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有效促进学困生英语语言综合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 英
摘 要: 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极致地展现了曹七巧在黄金欲望和情欲的驱使下,人性逐渐扭曲与异化的过程,这是小说的显在情节结构,其潜在意义则是对人生空虚与幻灭的抒写。本文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在解读小说显在情节并分析文本意象的基础上,认为小说中人性的异化实则映射出现代人的精神焦虑和生存困境,月亮、镜子、鸦片烟等意象更是投射出真假难辨的人生映象,表达了对人生的虚空和幻灭的关照。  关键词: 《金锁记》 精
摘 要: 由于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与文化特点上具有较大的差异,中医术语的翻译具有较大的难度。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和一门独特的医学,越来越获得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关于中医术语翻译的研究是目前的一大热门,这表明人们加深了对中医文化的认识和中医的快速发展。为使中医翻译更加顺利发展,本文进一步探讨了中医术语的文化性及翻译的局限性。  关键词: 中医术语 文化性 局限性  中医学蕴涵了深奥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