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与低阶煤共热解特性研究及其技术进展

来源 :太阳能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o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阐述生物质与低阶煤单独热解和混合共热解过程的基础上,分析加热速率、温度、混合比例、生物质种类和粒径等参数对协同作用的影响.基于生物质与低阶煤热解技术的现状与最新进展,对间接与直接加热工艺在共热解上的应用进行综述.归纳生物质的供氢作用、碱金属的催化作用以及热解产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共热解产生协同作用以及红外与Aspen Plus软件等促进协同作用的建议,并提出共热解产物定向调控的反应机理与红外热解调控放大等相关展望.
其他文献
为了解炭化温度对柠条生物炭性能的影响,将柠条分别在300、400、500和600℃条件下热解制备生物炭(炭化1 h),测定柠条生物炭的炭得率、工业组成、比表面积等基本特征,并通过红外光谱、元素分析等方法分析生物炭的组成,基于低温氮气吸附对柠条生物炭进行孔结构分析,并利用FHH模型进行孔隙分形维数计算.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炭化温度的升高,柠条生物炭的炭得率、挥发分、C含量均逐渐增大,极性减弱,芳香性增强,而工业组成中的固定碳、灰分则不断增大;当炭化温度从300℃升至600℃时,生物炭的比表面积和总孔容分别由1
构建生物质直燃有机朗肯循环热电联供系统,定义供暖系数表征输入供暖系统和有机朗肯循环的能量分配关系,通过热力学分析和经济评价优化系统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升高蒸发温度,供暖系数减小;供热水/回水温度较高时,系统有较大供暖系数、(火用)效率和热效率,而发电效率、一次能源节约比和系统总投资较小;以动态回收年限或投资利润率为目标优化的蒸发温度小于以系统运行年限利润总额现值为目标确定的最优值.所研究的生物质有机朗肯循环热电联供系统的一次能源节约比为5.91%~12.78%,投资利润率为3.25~3.88,系统能源利用
以玉米秸秆为原料,采用限氧慢速热解法制备生物炭,将生物炭用于柴油吸附脱硫.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重分析(TG)、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手段对生物炭进行表征分析,探究炭化温度(200~700℃)和炭化时间(2~8 h)对生物炭的理化性质及脱硫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炭化时间为8 h,炭化温度为500℃,生物炭骨架结构基本完整、孔隙结构发育好、吸附性能较好,脱硫率为26.9%.
以波浪能振荡扑翼线型结构为对象,对波浪能采集过程的流固耦合机理及其能量转换效率的问题进行研究.利用随机波浪理论,对波浪的波高和周期进行数学描述并利用Matlab进行数值模拟;基于线性波浪理论,将流固耦合作用力等效为静水回复力矩、激励力矩、绕射力矩的叠加,并建立其数学计算公式;利用AQWA软件对波浪与振荡扑翼流固耦合过程进行仿真分析,求解流固耦合作用力、分析振荡扑翼的动态特性、计算其转换效率.研究结果表明,圆锥底型流线结构振荡扑翼比平底型或圆底型流线结构振荡扑翼的转换效率高5%.该研究结果可为振荡扑翼波浪能
针对秸秆捆烧技术的燃烧理论不清、烟气污染物排放规律不明确、NOx排放较高等问题,基于分级燃烧原理自主设计四级独立配风的秸秆捆烧试验系统,该系统能进行不同配风量、配风比例等试验,实时监测燃烧过程中秸秆捆内部温度分布、燃料失重速率、烟气排放浓度等相关参数.系统试制完成后,利用玉米秸秆捆进行燃烧试验,结果表明该秸秆捆烧系统达到设计要求,在各级配风流量分别为70、30、10、0 m3/h的条件下燃烧效果较好,燃烧过程中NOx、SO2的平均排放浓度均达到《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71—2014)要求.
针对社区微网储能系统的容量配置,构建独立型微网储能系统多目标优化配置模型,提出计及电动汽车有序放电时动力电池损耗的优化配置方法.该模型以最小化微网综合成本和清洁能源浪费率为目标,以功率平衡、动力电池不同时充放电等为约束,采用带精英策略的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求解并得到电动汽车在多种工作机制下的最优储能容量配置.结果表明,为使系统在环境友好性、供电可靠性及经济性等方面更具优势,应选择在电动汽车有序充放电的机制下进行储能容量的配置.
针对复合地热井式深井地埋管换热器工作原理,基于同轴套管型热阻-热容优化模型与热储层热-渗运移理论,建立深井地埋管换热器井孔内、外传热模型.以现场实验监测数据为依据,通过连续介质空间耦合求解方法,开展复合式系统典型参数对地埋管换热性能的敏感性研究.当地热水开采量由0 m3/h提高到75和150 m3/h时,深井地埋管换热功率分别提高75和108 kW.研究表明,通过有序调节地热水开采量与井间距,可改变热储层中的传热机制,强化深井地埋管的传热过程.然而,随着地热水开采量的增大,深井地埋管换热功率增幅降低;地埋
基于系统的观点,将键合图方法引入波浪能系统建模与分析,以液压型双体波浪能转换系统为例,构造系统键合图并给出系统状态方程;设置参数进行仿真分析,并通过模型实验对仿真结果的可靠性进行验证,分别对比相对运动位移、液压缸活塞受力和蓄能器出口压力,仿真结果曲线与实验测试结果曲线吻合度较高,各参数相对差值基本控制在5%以内.结果证明键合图法可作为波浪能转换系统设计、优化和评估的重要工具.
膜电极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核心部件,为研究相对湿度对燃料电池膜电极的影响,建立交指型燃料电池膜电极的等温稳态二维模型,分析阴阳极反应气体的相对温度分别为30%、50%、70%和90%时,燃料电池的输出性能、扩散层流场、催化层气体浓度分布、膜电极中离聚物状态和膜电极的温度分布.结果表明,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大,燃料电池的最大输出功率密度、离聚物的电导率均增加,膜电极温度升高,催化层中H2和O2摩尔体积浓度减小;当相对湿度由30%增至90%时,燃料电池最大输出功率密度提升1.7倍.通过上述方法可揭示膜电极内物理
针对微电网群并网运行过程中调控准确性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需求侧管理的微电网群阶梯控制方法.首先,搭建微电网群环型架构形式,提出需求侧管理政策,以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纳、储能容量配置的匹配度、供需平衡等带来的收益为目标,对微电网层进行控制;其次,计及分时电价政策,以运行成本及环境治理收益最优对微电网群层进行控制;最后,以整个微电网群动态功率平衡为约束,选取IEEE24节点验证所提控制方法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所提阶梯式控制方法可有效提高微电网群调控的准确性及经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