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书眼中的胡耀邦:主张“走冷门”不“走热门”

来源 :领导文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uuiiiuu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粉碎“四人帮”之后,胡耀邦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胡耀邦只带着秘书梁金泉一人前往中共中央党校,住进了五十三号楼底层。他每星期一到校,星期三晚回城,星期四早上再到校,星期六下班回城。也就是说,除了星期天之外,他把全部精力都扑在中共中央党校的工作上。
  陈维仁说,胡耀邦是一个富有开拓性的人,他到哪里,就把哪里的工作做得富有起色。胡耀邦是老红军,一直保持着老红军艰苦朴素的本色……
  胡耀邦一到中共中央党校,就深知工作量巨大。他要求从中共中央党校的干部中,选择一位熟知情况的人担任秘书。胡耀邦选中了陈维仁。
  1996年5月28日,我(叶永烈)在中共中央党校幽静的校园里,采访了后来曾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的陈维仁。戴着一副深咖啡色镜框近视眼镜的他,娓娓道来,深情地回忆着与胡耀邦共事的难忘岁月……
  陈维仁被胡耀邦所选中,大抵出于以下三个原因:第一,他有着多年秘书工作经验;第二,在“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与造反派无涉;第三,有写作能力。
  陈维仁原本是《人民日报》编辑、理论教育组副组长。在1954年至1955年,他曾担任《人民日报》总编辑邓拓的秘书。1959年,他被送往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63年9月学习期满,本来要回《人民日报》工作,却被出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不久的林枫选为秘书。在“文化大革命”中,邓拓成了“三家村”的“黑掌柜”,林枫也成了“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陈维仁也就被作为“黑秘书”受到批斗。从1969年到1974年,陈维仁在河南周口地区的“五七干校”,度过了五年的“再教育”生活……
  陈维仁记得,他是在1977年5月初去见胡耀邦。他来到胡耀邦所住的五十三号楼,一推开门,正在看文件的胡耀邦马上站了起来,跟他热情握手,说道:“我等你好久了!我现在正在做你做的工作。”原来,胡耀邦正在校看中共中央党校揭批“四人帮”的简报。本来,这是秘书的工作。
  胡耀邦比陈维仁年长九岁,陈维仁为称呼犯难:叫“胡校长”吧,他知道胡耀邦从来不喜欢“带衔”的称谓;叫“老胡”吧,又叫不出口。
  胡耀邦一眼就看出陳维仁的心思,说:“以后叫我耀邦同志吧——全校上上下下都这么叫我,你也不例外。”从此,陈维仁一直叫他“耀邦同志”。胡耀邦则叫他“老陈”,在别人面前,称他“陈秘书”。
  陈维仁说,胡耀邦工作非常尽心,每天工作到深夜。胡耀邦看书看报甚多,而且看得很快。他习惯于坐在沙发上看,文件则放在沙发前的长条茶几上。不过,沙发离门口很近,而秘书的办公桌倒是在里面。这样,客人一进门,首先见到的是胡耀邦,倒不是秘书。胡耀邦却从来不在乎这些。
  胡耀邦擅长写作,擅长演讲,才思敏捷。他从来不要秘书为他起草讲话稿。只是在讲话后,要请秘书根据讲话稿整理成文。
  胡耀邦写文章,总是要写上几句“提神的话”,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警句”吧。他很注意语言的生动性,注意有新的见解。有时,要提出新的观点,胡耀邦总是在小范围内先讲一次,听取大家的意见,然后才在大会上讲。所以,胡耀邦讲话实际上是很谨慎的。
  胡耀邦没有架子。本来,作为首长,他应该到北京饭店去理发,可是他却常常到中共中央党校附近的小街上去理发。他跟普通顾客一样坐在那里排队。不过,陈维仁和梁金泉考虑到他的安全,总是跟着他一起去。日子久了,理发师见到这人理发总是跟着两个不理发的人,一打听,才知道是胡耀邦!
  胡耀邦对“走后门”极为反感。他曾说,中共中央党校不是做官的地方,而是一所学校。你要学习,请从前门进来。你要做官,这里没有“后门”!
  胡耀邦还主张“走冷门”,别“走热门”。谁犯了错误,门庭冷落,倒是应该去看望。别去那些“门庭若市”的地方凑热闹。
  胡耀邦最大的嗜好是看书。一边看,一边喜欢用红笔画道道。他看《列宁选集》,连注解都很仔细地看了,画上许多道道。胡耀邦很少出席晚会。偶尔有空,去看历史性的电影。有一回,中共中央党校放映《斯大林格勒大血战》,胡耀邦倒是去看了。胡耀邦喜欢京剧。正巧,陈维仁也爱京剧。听说陈维仁有《杨门女将》的唱谱,胡耀邦向他借来,空闲时看着谱子哼几句。
  胡耀邦不喝酒,但是抽烟很多,一天两包。后来,为了他的健康,改由秘书为他保管香烟,一天“定量”十支。胡耀邦常常“超额”,向梁金泉说:“超额了,那就‘超额’完成任务吧!”
  (摘自《出没风波里》)
其他文献
法律苛刻规则“残忍”  商鞅自从得到秦孝公的赏识后,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  周显王十三年(公元前356年)和十九年(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变法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其中的连坐制有很大的争议。他制定的法律非常严苛,规则有些“残忍”。商鞅一派法家认为要使君主政权达到“
一个老爷爷搭讪老太太:“你这个发型真好看,在哪里剪的?”老太太瞬间扯下她的头发:“你的才是捡的,我这是买的!”
近年来,内坑镇着力传承红色基因,采用“党建7 ”新做法,引领基层党建工作新路径,创新推动基层党建转型升级,全面推进党建引领下的“强、富、美、和、安”乡村振兴战略。  村两委积极推行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村级财务支出管理、村级报账审核等监督管理办法,健全完善村级“三资”管理监督体系,确保村集体“三资”保值增值。  一、党建 多维教学,提升党员党性修养。一方面,在泉州理工学院建设党性理论教育培训基地,突出
李鸿章在国际上曾有“中国的俾斯麦”之称,这一美誉,据美国《孟菲斯每日呼声报》(MEMPHIS DAILY APPEAL)说,来自美国前总统格兰特 (Ulysses Simpson Grant)将军。  但不幸的是,“中国的俾斯麦”并未如普鲁士的俾斯麦那样使国家强大。  一直要等到中国惨败于日本之后的1896年,被解职的李鸿章才见到真正的俾斯麦,而且只能是一种礼节性访问和私人之间的惺惺相惜了。  早
“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这是于敏生前的一次自白。  2019年1月16日,著名核物理学家、我国核武器事业重要奠基人于敏,在北京因病去世。  于敏,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个名字是陌生的。他的故事也甚少出现在教科书和媒体上。不仅如此,他曾隐姓埋名,“隐身”长达三十年之久,直到1988年,他的名字才得以解禁。  2015年1月9日,于敏获得201
每逢G20等各国领导人聚会的重大场合,国际舆论的焦点除了峰会的议题等“硬新闻”外,各国领导人穿什么衣服、坐什么样的专机等也会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花边新闻”。尤其是一国领导人的着装,往往代表了本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普京:从“土包子”到“穿衣达人”  自称在挑选衣服时“尽量不伤脑筋”的普京,其实无时无刻不在引领俄罗斯男性的着装潮流。不过事实上,在登上总统宝座以前,普京的穿着连品位都谈不上,甚至还“有点土
拿起全部候选人的选票,走进隔间拉好帘子,从中挑出一张装入匿名信封,然后投进票箱。不可单取一张,提前暴露投谁的票。签名时还要面无表情,控制内心情绪。这是法国人讲求“低调,再低调”的选举文化。  “不投同一人,不进一家门”  一家人为投了不同人的票而反目成仇?这可不是说笑。2014年地方选举,因为儿子选择与极右翼国民阵线为伍,记者的朋友阿兰与其子断绝了父子关系。他遗憾地说,投票虽是个人行为,但是我怎能
少年时,最讨厌做课间操的是女生,做操时最喜欢偷懒应付的也是女生;成年后,拼命練瑜伽的是女人,拼命跳健身操的也是女人,拼命学减肥操的还是女人;老年后,每天起早贪黑跳广场舞的还是她们!唉……
克雷洛夫写有一篇寓言《狐狸建筑师》,讲的是一头狮子非常喜欢养鸡,但它的鸡舍建得不好,鸡总是丢。  狮子决定请最好的建筑师狐狸来建一个全新的鸡舍。狐狸愉快地答应了,把鸡舍建得很漂亮,最重要的是看起来非常牢固。獅子很满意,奖励了狐狸。  可是鸡仍然会常常丢失。  原来,狐狸就是偷鸡贼,它把鸡舍建得很牢固很严密,想偷鸡的谁也进不去,但它悄悄建了一个秘密通道,只有它自己知道。  狮子的鸡舍起不到作用,是因
韩毓海:如今整天骂制度的都是些什么人?我看主要是从制度中获得了利益的人,一是干部子弟,二是一部分官员,三是一些高级知识分子。总之,越是日子过得好的人,抱怨越多,骂得越凶。他们为什么能骂?因为生活压力小,整天无所事事,他们形成了一个“精英”圈子,但这个圈子最多也只占人口总数的7%。最普通的老百姓不骂,他们占中国总人口的60%。  问:为什么从体制中获益的人,反要咒骂体制?  韩毓海:因为没搞清“我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