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自觉者和生命的本真者——读杜甫的《哀江头》有感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ta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首《哀江头》,它的思想内容,究竟表达了诗人杜甫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其他文献
说到《咏雪》,不得不提及《世说新语》一书《世说新语》主要记述东汉末年至东晋年间名士文人的言行风貌全书按内容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类,每类有若干则,总共一千多则每则字数多少不一,有的百十字,有的三言两语,显出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特点此书语言精炼,许多故事生动有趣《咏雪》便是其中一篇有趣的故事,全文仅七十一字,词寡而意丰,留给读者深远的探究空间下面选取三个问题作番揣摩品赏    一为什么此文在
青年人往往对自己阳茎的大小十分敏感,在认识上也存在着不少的误区。 误区之一,认为身材高大者阴茎必长,身材矮小者阴茎必短。 科学研究证明并非如此。有人在调查阴茎长度的
文本的多元解读是语文新课程改革中的热点和焦点,人们把西方的接受美学当作多元解读的理论依据而奉若神明。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德国的姚斯、伊瑟尔等提出的文学理论,它强调读者的接受活动的决定性意义,强调接受过程是审美价值效果实现的过程,还研究读者接受对作家作品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其实我们完全没有必要“言必称希腊”,我们的先人早已为多元解读指明了方向,如王夫子对“兴观群怨”的新解。  “诗可以兴观群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