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新课程背景下问题探究的艺术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yscy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今教学的整体结构中,学生已不是被动的纯客体,而是在教师主导作用引领下的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研究中心已不再是纯教材,而必须包括学生,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法”,更应研究“学法”。因此,作为沟通二者中介的课堂问题探究便成了教师群体普遍关注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把握课堂提问中的“度”呢?
  
  1.注意探究的态度
  问题探究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获得知识和找到获得知识的方法。对某一问题,学生往往会因人而异,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思考,这不仅是正常的,也是教师所希望的。教师对回答问题的学生,要公平、公正,要满腔热情、一视同仁。对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要予以表扬,对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也不可指责和嘲笑,而要加以引导和启发。教师提问时的神态要自然安详,相信学生能够回答问题,这样学生就会愿意回答甚至争先恐后地回答;反之,如果教师表情严肃或冷淡,学生就不能专心思考,更不能畅所欲言。
  
  2.选择好探究的角度
  政治课在学生的记忆里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所以教师更应注意提问的艺术;提问时要尽量避免概念化、程式化的老生常谈,使问题的设计富于新颖性、形象性、启发性,以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让课堂充满自主探究合作的气氛。
  
  3.把握好探究的深度
  过于简单的问题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和轻视心理,有“不屑一顾”之感,常此以往,学生会养成浅尝辄止的思维习惯,不利于学生求知兴趣和意志品格的形成;反之,不符合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会使学生产生焦虑、畏惧的心态,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容易挫伤其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设问时应注意:一是提问的必要性,切忌为提问而提问;二是提问的新颖性和开放性,给学生展示个性、张扬个性的自由空间;三要有一定的思维难度,所谓“让学生跳一跳能够着苹果”,使学生能品尝思维成功的乐趣……
  
  4.设计好探究的跨度
  高考非常注意考查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所以,在政治课学习中应强调系统性,应强调知识体系的构建。前面学过的内容是后面所学内容的基础,而后者又是前者的拓展、延伸、发展和提高。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注意知识之间的跨度,不要就题论题,更不能断章取义。一般而言,新授课中,问题跨度要小些,复习课上问题跨度应大些。
  
  5.安排好探究的坡度
  政治课是一门非常注重条理性和逻辑性的学科,所以教师在课堂设问中應注意“分层”和“递进”,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由肤浅到深刻,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最终抓住事物的本质。比如在复习“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时我连环设问:(1)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2)什么是矛盾的特殊性?(3)普遍性和特殊性有无关系?(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有何关系?(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是什么?(6)这一原理和我们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关系?通过这一系列提问,将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了,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向纵深发展,这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有重要意义。
  
  6.处理好探究的广度
  政治课提问和其他学科一样要面对全体学生,使不同程度、不同位置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问题,如要求回答“是不是”或“对不对”的判别型、回答“是什么”或“怎么样”的描述型、回答“为什么”的分析型、回答“有什么不同”的比较型、回答“有哪些不同意见”的创造型,其中第一种主要针对后进生,第二三种主要针对中等生,第四五种主要针对优等生。只有这样,才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压力,调动他们都能积极思考,参与教学过程,从而各有所获。
  
  7.研究探究的精度
  课堂提问一定要有严密的逻辑性,要精确发问,不能只停留在问题表面“隔靴搔痒”,或是围绕核心问题打转,不触及主题内容。这样发问,无论广度、跨度多大,频度多么适当,都会把学生引入雾中,从而直接影响到一节课的效果。注意提出问题的精度,需要教师把功夫花在课外,设法提出适当且抓住重点、难点、关键点的问题,以帮助学生迅速掌握这一节课的中心内容,并围绕核心内容进行思考,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8.调节好探究的密度
  课堂提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课堂教学的推进,大部分是通过提出问题或是对问题作出反应来实验的。但也不是提问次数越多越好,有的教师每堂课提问数量平均三四十个,这种过多提问会带来两个方面的不良后果:一是提问过频繁,学生忙于应付教师的提问,精神过度紧张,久而久之,就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能有效引导思考;二是问题过密,容易使教师独处课堂表演舞台中心,增强学生学习的依赖性,最终导致另一种变相“满堂灌”——“满堂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传授知识时要做到疏密相间,科学合理,即每一节课的传授量不能过大过密,密度过大,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势必影响知识的吸引;亦不能过小过疏,密度过小,不仅浪费了有效的教学时间,而且由于知识容量少,还会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
  教学无止境,而提问只是教学双边活动的一个环节。惟有不断追求,不断摸索,我们才能在新课改的颠峰上不断前行。
  
其他文献
数学学科知识深奥,抽象性强,学习难度大。笔者认为,在新课标要求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该针对这一学科所具有的具体特点,以教者自身的创造性劳动去开辟多种别开生面的教育渠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激发灵感,激活思维。通过学生自觉的体会与感悟,将抽象的理性知识内化到自己的头脑中去,并进一步外化为自身的运用能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一、以科学透析课堂教学这一概念    作为
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各个学科正在不断地交叉。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更显示出它在各学科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数学教学不仅为后续课程和专课程打下基础,也为学生将来进一步从事科学研究、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奠定基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用人单位越来越感到目前毕业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较低。针对这种数学教学中的新问题,我们结合对传统教学手段的回顾及当前国家对高校教育改革的调研,提出了一个以计算机操作
摘要:翻译是按社会认知的需要,在具有不同规则的语言符号系统之间所作的信息传递过程,即语言符号的迁移过程。语言是交际的工具,翻译是语言交际的桥梁,翻译承载着不同语言符号信息的转换与替换。这种转换与替换体现在很多方面,如思维方式、文化意象、社会习俗、历史背景。翻译活动是将源语言迁移为目标语的过程。做好这种迁移,认知的需要就得到了满足,也就达到了翻译的目的。这里就思维方式的迁移作简单的讨论。  关键词:
摘 要:我院依托计算机网络、广播、语言实验室和磁带MP3服务四个听力自主学习平台,通过制定计划、定期监控测试以及听力策略培训,对03级的568名学生推行有课程、有教师但无课时的零课时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改革。两年的教学实践表明,零课时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模式比传统的课堂听力教学模式更加有效,该模式可以在不降低听力教学质量的情况下大大缓解师生比矛盾,减轻教室负担,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该模式也对教学设
摘要:日语教学中,经常会发现学生在表达中的一些错误的语法现象和句子表达。本文列举几种学生常犯的语法错误和句子表达,并且对其错误原因做一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日语教学 初学者 常见错误 分析    对于我国以汉语为母语的学生而言,日语是一门新的语言,二者是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系,在表达方式、表达习惯、语法、用词等方面也完全不同。在第二外语的日语教学中,对于初学者,在让其回答问题、做作业的过程中,经常会
摘 要:高中英语教材中许多英语课文充满人文情怀,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较强的感染作用,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素质,扩大他们的国际视野,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怀,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本文阐述了英语教师可充分利用课本资源,设计一些教学活動,既实现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目标,又达到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感恩教育、环保教育、理想教育等方面的德育教育目标。  关键词:英语教学 德育教育 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