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语文教学;阅读方法;认读;速读;
精读;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10—0087—01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十分重要,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更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其主要内容包括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等。阅读教学的目的简言之就是教会学生阅读,最终达到不需要教师教,学生自能读书的目的。要想达到这一目的,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几年来,笔者在汲取语文界同仁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尝试着教给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现结合《风筝》一文,粗浅地谈一谈阅读教学的方法。
一、认读
认读是阅读的起点和基础。通过认读字、词、句,有利于积累词汇、疏通句子、理解课文。认读一方面要读字,读标点,读出句子重音和节奏,另一方面要使学生养成查阅工具书和读注释的习惯。例如,笔者在讲《风筝》一文时,要求学生通读全文,画出重点词句,运用工具书弄懂生字词的音、形、义,记下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发现的疑难。这样能使学生在认读中接受新知识、培养新能力,从而过渡到对其他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的培养。
二、速读
速读又称“粗读”“跳读”。古人所说的一目十行就是对这种阅读方法的夸张说法。其目的只在于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整体,筛选主要信息,对各个具体内容并不作深层的理解。几年来,笔者采用各种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速读的培训尝试,尤其是在记叙文教学中主要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1.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读完几段记叙文,并找出记叙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和结果。
2.要求学生用半节课的时间阅读故事性较强的课文(读多少算多少),然后把书合上复述故事情节。
3.事先印好一篇文章,并明确指出阅读要求,要求学生读完文章后迅速回答问题,比谁答得准、快。
4.分析文章时,设计好问题,要求学生在限定时间内阅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
通过一段时间的反复训练,大多数学生能在很快的时间内找准信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阅读速度有了明显提高,理解分析能力也显著提升。
三、精读
精读,指的是反复钻研,深入思考。其目的在于对作品要有深入的理解,包括对作品字面意思的理解和作者在字里行间隐含意思的理解。这种阅读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一丝不苟、认真思考的习惯。
1.咬文嚼字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深意。许声建老师说:“要引导学生‘咬’和‘嚼’,必须从‘激疑’入手。在‘看时容易做时难’的地方,设问激疑,就能引导学生探疑索秘,从而含英咀华,领会教益。”
笔者在讲《风筝》时,就文章第一自然段进行质疑:为什么“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尤其是关键词“惊异”和“悲哀”特别需要学生留意和思考。“惊异”和“悲哀”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很多学生起初阅读这一段时,因为缺乏认真思考,所以没有察觉到什么,经教师这么一问,学生才认真思考起来,有的沉思,有的兴奋讨论。经过教师这样一番深刻的讲解,学生恍然大悟,原来作者正是寓严厉的贬抑于平直的叙述之中,不经过“咬文嚼字”是体会不出来的。
2.“寻根究脉”探索思路。每篇文章都是按一定的逻辑规律有机地组织起来的,这种组织的章法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思路,所以必须引导学生寻根究脉。寻根究脉既能了解整篇文章谋篇布局的原则,又能了解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前言后语如何互相照应,这是精读所不可缺少的。
总之,认读、速读、精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有着各自的内容、要求,有着不同的侧重点,是无法截然分开的。它们相互促进、相互影响,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编辑:马德佳
精读;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10—0087—01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十分重要,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更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其主要内容包括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等。阅读教学的目的简言之就是教会学生阅读,最终达到不需要教师教,学生自能读书的目的。要想达到这一目的,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几年来,笔者在汲取语文界同仁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尝试着教给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现结合《风筝》一文,粗浅地谈一谈阅读教学的方法。
一、认读
认读是阅读的起点和基础。通过认读字、词、句,有利于积累词汇、疏通句子、理解课文。认读一方面要读字,读标点,读出句子重音和节奏,另一方面要使学生养成查阅工具书和读注释的习惯。例如,笔者在讲《风筝》一文时,要求学生通读全文,画出重点词句,运用工具书弄懂生字词的音、形、义,记下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发现的疑难。这样能使学生在认读中接受新知识、培养新能力,从而过渡到对其他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的培养。
二、速读
速读又称“粗读”“跳读”。古人所说的一目十行就是对这种阅读方法的夸张说法。其目的只在于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整体,筛选主要信息,对各个具体内容并不作深层的理解。几年来,笔者采用各种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速读的培训尝试,尤其是在记叙文教学中主要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1.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读完几段记叙文,并找出记叙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和结果。
2.要求学生用半节课的时间阅读故事性较强的课文(读多少算多少),然后把书合上复述故事情节。
3.事先印好一篇文章,并明确指出阅读要求,要求学生读完文章后迅速回答问题,比谁答得准、快。
4.分析文章时,设计好问题,要求学生在限定时间内阅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
通过一段时间的反复训练,大多数学生能在很快的时间内找准信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阅读速度有了明显提高,理解分析能力也显著提升。
三、精读
精读,指的是反复钻研,深入思考。其目的在于对作品要有深入的理解,包括对作品字面意思的理解和作者在字里行间隐含意思的理解。这种阅读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一丝不苟、认真思考的习惯。
1.咬文嚼字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深意。许声建老师说:“要引导学生‘咬’和‘嚼’,必须从‘激疑’入手。在‘看时容易做时难’的地方,设问激疑,就能引导学生探疑索秘,从而含英咀华,领会教益。”
笔者在讲《风筝》时,就文章第一自然段进行质疑:为什么“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尤其是关键词“惊异”和“悲哀”特别需要学生留意和思考。“惊异”和“悲哀”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很多学生起初阅读这一段时,因为缺乏认真思考,所以没有察觉到什么,经教师这么一问,学生才认真思考起来,有的沉思,有的兴奋讨论。经过教师这样一番深刻的讲解,学生恍然大悟,原来作者正是寓严厉的贬抑于平直的叙述之中,不经过“咬文嚼字”是体会不出来的。
2.“寻根究脉”探索思路。每篇文章都是按一定的逻辑规律有机地组织起来的,这种组织的章法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思路,所以必须引导学生寻根究脉。寻根究脉既能了解整篇文章谋篇布局的原则,又能了解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前言后语如何互相照应,这是精读所不可缺少的。
总之,认读、速读、精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有着各自的内容、要求,有着不同的侧重点,是无法截然分开的。它们相互促进、相互影响,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