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素质教育渗透到物理课堂中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blovezx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物理教师,在多年的从教中,我渐渐地体会到物理教学与我们的素质教育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学物理教育的目标不是只为了高考,或者说为了培养物理专业工作者而设立的,它应该和其他学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来提高学生素质,这才是真正的教育目标。其实,素质教育本身所包含的内容是很多的。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这种思想是在人的遗传素质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人的素养,以达到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目的。本文中所谈及的素质教育,指的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的教育。
  建国以来历次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说法不尽相同,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多数人的做法实际是在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物理专业工作者,忽视了培养学生的素质。现在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提倡素质教育,这一目标的实现要靠教师。那么在物理学科中教师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充分发挥教育功能,提高学生素质?
  
  一、培养学生客观严谨的科学态度
  
  物理学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实验为基础,从实验出发,寻找规律,再用实验去验证结论。所以,它要求学生必须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去对待,实事求是,不靠主观臆断去猜测、捏造。当然,在这个方面,教师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教师要以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去感染学生,对于演示实验,必须做到在排除干扰的情况下尽量到位,而不是随意性地一带而过,或者将某一次的失误或一些意外的现象搪塞过去,对学生的疑虑不进行合理的解决,否则渐渐地会失去学生的信任,即使是正确的东西,学生也会将信将疑。这样学生很难形成客观科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科学素养。
  一般来说,在中学阶段所做的实验基本都是定性地研究物理量间的关系的。定性分析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科学方法,运用定性和半定量化的方法,我们可以抓住物理问题的本质,而不是一下子就陷入对细枝末节的探讨。在许多情况下,定性方法比定量方法更为有效,而且定性和半定量化分析方法的应用对于物理思维能力的提高、科学素养的培养具有更为深刻的意义。一般来讲,定性分析有利于物理问题的解决。所以,在演示完定性研究的实验之后,以及在得出关系式前,教师还应和学生说明,得到这个关系式并非就是单凭这个实验,而应是设计更严密的实验,多次实验得到。这样,学生就会逐渐形成一种意识:要做研究,必须严格、一丝不苟,尊重客观事实,来不得半点虚假。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学生亲自做实验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此过程能锻炼学生的素质,那就是学会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当然提高动手能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学生在实验中,一般采用的是合作方式。两个学生或者几个学生一起出主意,然后一起动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已经开始学习扮演不同的角色,体会到各个位置的重要性和不可分割性。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会养成一种强烈的责任感,这也是现代人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之一。
  
  三、如何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物理学理论的建立一般都遵循这样一个途径:观察实验—进行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总结理论—通过广泛的实践验证理论。在其他领域,大到科学理论的建立,小到台灯、自行车故障的排除,基本途径都是相似的,有意识地沿着这样的途径去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教师在物理课程中要坚持对学生进行“物理学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教育策略。
  1.教师应注意不给学生造成这样的错误印象,好像通过课堂上的一两个实验,收集三五组数据就可以得出一个物理规律。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课堂上用于归纳物理规律的实验不过是科学方法的一种演示,要让学生不仅能从这种演示过程中去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和人类探索科学的曲折史,更能体会到人类的科学思想与探索世界的研究方法,感受人类智慧的光辉与伟大。
  2.重视“猜测”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我们一直重视从事实归纳科学规律,而后用演绎的方法利用这些规律去解决问题。这种做法是正确的,但有两点常被忽略。其一,单纯的演绎不能得到新的认识;其二,单纯的归纳得出的规律,只是用于原型相同的场合,不能成为普遍规律。这两点都告诉我们:创造性思维往往需要猜想。这种猜测是在一定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才可以,而不是胡乱猜测。
  
  四、重视积累研究问题的方法
  
  物理是一门以唯物辩证法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物质运动性质与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所以要学好物理,学生应学一点唯物辩证法,学习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观察、认识物理现象,分析物理过程,归纳物理变化规律。这样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会变得更深刻、更透彻,应用也更得心应手。在物理课本中所出现的研究问题的方法有很多,比如理想模型、等效替代法、类比推理法、理想实验法、隔离法、控制变量法,守恒思想、对称原理等。下面以类比推理为例。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科学,它不仅有一定的知识内容,而且这些内容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教师将新、旧知识进行类比,能给学生启示,使学生易于掌握新知识,同时也巩固旧知识。
  如在学习静电场中“电势能”概念时,由于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一般难以理解。教师可以用力学中所学重力势能与之作类比,电子绕原子核旋转的情况与人造卫星的运动情况相类比等。如此类比,相当于在新旧知识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让学生能够根据已掌握的旧知识中顺利地接受和理解新知识。
  如在讲电容器的电容时,教师可以用水桶作为例子。不同的水桶要装同样高度的水柱时所需要的水量是不同的,或者装同样的水量产生的水柱高度是不同的,所以不同的水桶都有一个用来表示容纳水量大小的量,那就是横截面;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势差就相当于水柱的高度,电量就相当于水量,所以对于电容器的电容的物理意义,学生通过这样的类比后,马上就可以知道是表示容纳电荷本领的物理量。
  又如场强E和电势U这两个描述电场的物理量,E、U与检验电荷q之间有无关系呢?牛顿第二定律M=F/a,当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为零时,物体产生的加速度也为零,但物体的质量为一定值;再如,欧姆定律中R=U/I,若电阻不接入电路中,U、I均为零,但电阻R却一定。究其原因,它们都是事物本身的物质属性。这种简单的类比,使学生顿悟:E、U是描述电场本身性质的物理量,电场是客观存在的,与检验电荷无关,而定义式:E=F/q、U=ε/q只是定义E、U和计算E、U大小的,这是一种比值法定义。
  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的同时会学到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接受新事物的方法。学生如果不喜好物理本身,可以不用去深究物理量之间的进一步关系,但是学习物理的这种方法还是应该掌握的。
  物理学的教育要在素质教育中发挥作用,或者发挥更大的作用,需要教师的不懈努力。教师要主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主要环节和过程,包括备课、考试出题、教学测评、学习情况调查分析、教学研讨和交流等,使他们通过转换角度,调整自己的方位,打破教与学的封闭和隔绝,体悟教学的真谛,唤起他们求学上进的精神动力,了解自己的知识水平,扬长补短,多方完善,从而把教师的“示范性”和学生的“实践性”紧密结合在一起。
其他文献
客车提速后,所用车钩缓冲装置未有改变,故列车的纵向乘座舒适性有待提高。该文经过分析,认为影响纵向舒适性的主要原因,是现用缓冲器的初压力过大和钩缓系统中间隙较大,针对这些问
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学的重要载体,优化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必须处理好情景与认知、知识与方法"两个关系",力求情知协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唯有如此,教师才能掌握教学的主动权,
本文通过对STS课程相关原理的研究,结合我国高中传统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高中地理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从而为当前高中地理教学提供一定参考.
玉米是我省种植面积大、产量高、增产潜力大,左右全省粮食总产的主要粮食作物。玉米系列开发,促进了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发展玉米生产要贯彻“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