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肝转移信号通路机制的研究进展

来源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qiuqiu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约15%~25%的结直肠癌患者在确诊时即出现肝转移,而且发生肝转移的患者预后一般较差,因此研究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机制非常重要。本文主要对结直肠癌肝转移信号通路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旨在对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诊治和预防提供新思路。

其他文献
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2018年10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共收治并手术治疗的8例白血病并发急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8例患者均采取手术治疗,其中剖腹阑尾切除术6例,腹腔镜阑尾切除术2例。术后并发切口渗血3例,腹腔内感染1例,无死亡病例。术后病理学检查可见阑尾炎并白血病细胞浸润5例,仅发现部分腺体破坏、淋巴细胞和(或)中性粒细胞浸润,未发现异型淋巴样细胞浸润3例。及时确诊与手术是挽救患者生命
期刊
目的探讨lncRNA-C21orF96调控miRNA-875-5p和USF2基因表达促进胃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机制。方法采用RT-PCR技术检测胃癌细胞中与lncRNA-C21orF96相关的miRNA的含量;胃癌细胞KATO-Ⅲ经pcDNA3.1质粒过表达lncRNA-C21orF96,SGC-7901细胞经siRNA干扰lncRNA-C21orF96表达后,采用RT-PCR技术检测胃癌细胞中mi
目的对比达芬奇机器人和腹腔镜应用于直肠癌根治术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甘肃省人民医院肛肠科410例行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达芬奇组215例,腹腔镜组195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及肿瘤学结果。结果机器人组手术出血量少于腹腔镜组[(107±46) ml比(147±35) ml,t=3.695,P<0.05],手术时间较长[(
目的探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8年11月间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肛肠外科行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151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本组151例患者均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共26例(17.2%)患者发生吻合口漏,包括围手术期吻合口漏20例(13.2%)和迟发型吻合口漏6例(4%),其中B级吻合口漏(需积极干预治疗)24例(1
目的探讨肠外营养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急性炎症反应、免疫细胞及脂质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试验组用结构脂肪乳,对照组用中/长链脂肪乳,比较两组患者应用不同肠外营养前后的急性炎症反应、免疫细胞及脂质代谢的变化。结果(1)静脉输注肠外营养液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C反应蛋白(CRP),血前列腺素E2(PGE2)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术
期刊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术前血清ALT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肠外科行胃癌手术治疗的491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血清ALT最佳ROC曲线截点为参考对患者进行分组,分析血清ALT与患者临床因素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血清ALT ≤ 20.05U/L组患者有201例,血清ALT >20.05U/L组患者有290
期刊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验证基于磁示踪技术的胃肿瘤标记定位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取6只雄性健康Beagle犬,全麻后行胃镜检查,假定胃肿瘤部位,然后利用内镜下软组织夹将示踪磁体钳夹并固定于胃肿瘤部位,退出胃镜。24 h后再次全麻,行腹腔镜胃肿瘤定位。常规建立腹腔镜戳孔并进镜后经操作孔置入寻踪磁体,将寻踪磁体置于胃表面肿瘤附近探查示踪磁体,两个磁体相吸后,腹腔镜下所见寻踪磁体所在部位即为胃肿瘤的位置,从而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大鼠慢性胰腺炎(CP)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尾静脉注射无菌生理盐水),模型组(尾静脉注射二氯二丁基酯制作大鼠CP模型),治疗组(造模后尾静脉注射BMSCs),假治疗组(造模后尾静脉注射无菌生理盐水),每组10只。取大鼠胰腺组织进行病理学评分及纤维化程度评分,ELASA法检测胰腺组织中胰腺星状细胞(PSC)活化表达的α-平滑肌肌动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