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古筝是一个具有表现力的乐器,一首乐曲只能通过演奏家的表演,才能被赋予鲜活的生命,其表演区就在舞台空间上。因此,古筝的演奏要特别注重它本身特有的舞台艺术美。而古筝演奏时舞台艺术的美感不仅来自于音乐,还包含了表演者本身的舞台形态以及情态给听众带来的艺术享受。
关键词:舞台形态美 舞台情态美 舞台音色美 中图分类号:J632.32 文献标识码:A
古筝是一件非常古老的民族乐器,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就广为流传,所以又被称为“秦筝”,距今已有着两年多年的历史了,古筝在各个不同地区流传发展,并以各个地方的民间音乐风格为依据,不断吸收地方民间音乐的特色发展,行成不同的古筝流派。随着民族音乐的发展,古筝也成为了人人皆知人人喜爱的一件乐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和学习古筝。古筝是一个具有表现力的乐器,一首乐曲只能通过演奏家的表演,才能被赋予鲜活的生命,其表演区就在舞台空间上。因此,古筝的演奏需要特别注重它本身特有的舞台艺术美。而古筝演奏时舞台艺术的美感不仅来自于音乐,还包含了表演者本身的舞台形态以及情态给听众带来的艺术享受。
一 舞台形态美
古筝演奏时的美感不仅仅是来自演奏家的高超水平,视觉上的美感也极为重要。视觉上的美感不仅直接关系到音乐的听觉效应,还通过声音和视觉的融合强化了音乐美感。演奏者准确传神的身姿、手势、指法和演奏时的眼神、形态等视觉效果,对音声的创造和传达,对听众的吸引和领悟都至为重要。而且在流畅的演奏时,演奏者那如诗如画、充满了节奏感和旋律感的身体动作本身就是一曲视觉上的美妙音乐。在演奏时,流动的听觉美感和古筝演奏者表演的视觉美感相得益彰,听觉上的音乐感觉外化为视觉形象,会让听众发现演奏的表演美和所展现的音乐美已经进入了一个出神入化的审美境界。
但古筝在演奏的同时也受到了舞台空间的局限,因此在形态表演上不能像戏剧影视演员一样太过于依靠形体动作,必须是更多的以演奏者本身的音声、神情为主,听众则会更为直接的把演奏者的动作舒展流畅与否纳入演奏是否完美的审查标准。因此,演奏者在演奏时的形体表演必须简静、纯正、质朴、恰当,动作收放自如,准确到位,不能过于追求形体效果而导致其动作过火或过静。演奏者准确传神的身姿、手势、指法和眼神等,对音声形象的创造和传达,对听众吸收和领悟音乐形象都至关重要。如前所言,演奏者表演时那充满了节奏感的身体形态本身就是一首动态的乐曲。当流动的音乐和演奏者的动态美感相得益彰时,这种交相辉映的视听效果就会让古筝表演进入一个美轮美奂的新境界。
演奏者表演时的动态美主要来自于正确的演奏姿势。演奏姿势不仅仅是单纯的形体要求,它更直接的关系到演奏者表演时各种技能是否能正常发挥。当姿势正确时,演奏者的每一个动作都是由全身各个部位互相配合完成的,极其自然协调,演奏浑然天成,对表演起到事半功倍的辅助作用。而错误的姿势则会导致演奏者身体紧绷,毫无意识的运用力量,导致事倍功半甚至影响到具体的演奏效果。因此,古筝表演必须要求做到姿势正确。
古筝演奏的正确姿势应该是:演奏者坐在琴面偏右,上臂垂直,小臂平伸,胸部挺起,眼看琴面;左脚稍前,右脚稍偏后,平放在地上;上半身可因高低音区的变换而有微小的动作变换。演奏者应该养成一个端正而自然的演奏姿势。如果不齐,外观也很难看。演奏时应做到衣冠整齐,身正体恭,神清志朗。这样既可以突出演奏者本身的视觉美感,从而更突出音乐的形象,提高音乐的感染力,又能让演奏者自身能以更良好的身心状态投入到演奏中去。
收器乐表演的先天限制,乐曲演奏时演奏者的神态变化不需要像戏剧演员那样大起大落,夸张强调,而是强调在神情贯注于音乐之中时起伏,在精微细密处显露变化。而听众可以通过仔细聆听、观看和感受演奏者的一举一动,从而在演奏过程中感受到演奏者是如何精神集中的表现乐曲情绪、反映音乐情感变化的。
例如古曲《将军令》,乐曲通过一串密集的音,加上多种指法结合的演奏,描写出古代将军沙场点兵,战场上奋勇杀敌的情节。演奏者的神态既不能始终如一,纹丝不动,也不能阴晴不定,变幻无常,而应该随着音乐的发展进行变化,例如,眼神和面容可以对应曲调等有所变异,身体也不能让人感觉软弱无力,要挺直腰板,如同自己此时此刻就在面对滚滚狼烟。在整个的形体方面应当以轻重缓急、强弱顿挫等形式的节奏感和蕴含其中的韵律变化为基本形态,既形成外在表演形态的形体美,又与整体身心和全部音乐统一为整体美。这首乐曲之意就是要表现出战场那波澜壮阔的场面,因此演奏者在弹到慢板的段落时一定要连贯,从而体现出将军胜券在握的景象。高潮部分面部表情就不能无动于衷了,也要想象自己四周金戈铁马杀声震天。这样的演奏形象更能给听众一种视听合一的欣赏感受。
二 舞台情态美
在器乐舞台表演时,音乐表演中舞台形象的创造即来自表演者通过演奏主动创造,也来自听众的聆听乐曲后结合本身感受进行的创造。听众的感受就是表演效果的直接反应,是检验音乐美表演成败的客观标准。因此,演奏者在表演时不仅仅需要通过形体动作等在听众面前创造音乐形象,还需要通过自身演奏时的情绪变化去调动听众的积极性,让听众主动参与到音乐形象的创造中来。但是也要注意,演奏者不能仅仅满足对音乐情绪的自我陶醉和自我欣赏,还应该将自己的音乐情绪融入到乐曲演奏中,要让乐曲带着自己的情绪,跟乐曲产生共鸣,然后用自己的情绪去感染听众,跟听众交流,眼中有听众,心中有听众,积极调动听众情绪,创造良好的舞台效应。
要与听众互动,演奏者就要调整好自身情绪和乐曲情绪,一方面,用自身情绪吸引听众进入音乐,使之主动创造音乐主体形象;另一方面,用乐曲情绪带动听众丰满音乐主题形象。一个好的演奏者,往往站上舞台就开始把表演与听众进行紧密关联,他会通过自身情绪的变化与听众随时交流,感染听众的情绪。虽然观众不能动手弹琴,但是要让他们也感受到乐曲中的温柔、悲亢、愤怒等复杂感情,这样才能让听众充分体会古筝表演的美感。
有的演奏者在表演时,仅仅只注重跟听众的交流而忽视了演奏本身的乐曲情绪,这其实是舍本逐末的方法。乐曲感染听众的前提是演奏者自身先被乐曲的情绪感染。当演奏者和乐曲情绪协调一致时,就在创造音乐美,就是面向听众与其心心相印,紧密交流,这时听众就容易投入到音乐中受到感染,并当场表现自身的情感反应。听众良好的反应与演奏者的情绪形成情感辐射,从而又推动演奏者的表演,升华表演之美。如此交互作用、彼此推动、台上台下,音乐表演的创造者和接受者,彼此情绪直接碰撞,更能让听众陶醉难忘。
演奏者表演时要始终抓准听众情感回应的火候,进行良好互动,要鼓励其表达自己的情绪。在乐曲和演奏者情绪的感染下,听众会情不自禁的对表演作出评判,例如,有的观众在表演后甚至表演尚未结束时鼓掌叫好,要求再来一次等。这种正面的情感回应会极大鼓励演奏者,使其积极性和自信心倍增。而这种良好的互动会让演奏者发现能引起听众主动交流、引发听众情绪共鸣的契合点。音乐表演和剧场效应交互辉映,演奏者和听众的情绪也更为一致,在互相碰撞中,古筝演奏的创造力及其功能的发挥就会不断得到升华。
乐曲《秦桑曲》这首曲子改编自诗人李白的《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乐曲继承了诗歌里的眷恋之意,描述了深情的女子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盼望早日与家人团聚的迫切心情。在演奏者弹奏时应注意通过自身情绪的变化,在曲调的委婉、缠绵、激情之中表现出深埋在曲调里的委婉中有哀怨、激动中有抒情的起伏,从而更好地把这种情绪带给听众、与听众产生互动,让听众能在欣赏这首曲子的同时更深的体会琢磨音乐蕴含的美。
三 舞台音色美
虽然舞台形态、舞台情态都能让听众体会到古筝演奏的美感,虽然古筝演奏的美感需要演奏者的身体形态、感情投入来烘托、来传达,但是听众感受到的音乐形象美,主要还是来自演奏者指尖弹出的动人旋律。
一首乐曲的演奏实质上就是创造美、表演美,这种表演美来自演奏者的形态、演奏者的一颦一笑,但主要表现在古筝的声音美上。对于演奏者来说,将古筝的音色弹纯弹明亮是使声音产生美感的关键之一。好的音色为优美的乐曲锦上添花,劣质的音色却遮掩了曲子的光彩,破坏了乐曲本身的流畅,弹奏起来很不舒服,听众听着也很难受。
古筝的音色特点为:高音区清脆明亮,中音区悠扬柔和,低音区浑厚深沉。但演奏时对音色的要求很简单,就是“纯净”。这是一个通用标准,也是一个很难达到的音色标准。要解决这个问题,弦上的击弦点和指甲的触弦点都要求准确。如果指甲的触弦点太前或太后都容易触及相邻的音,而且会造成音色太薄或太厚。古筝音色的圆润度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指尖与琴弦相互作用的一瞬间,在这个瞬间里会产生指尖对弦的作用力和琴弦对指尖的反弹力,所以需要对指尖有良好的控制才能弹出圆润的音色。
在实际演奏中,根据演奏手法的区别,音色的变化也是多样而灵活的,有时纯净、流畅、活跃;有时细腻、典雅、圆润;有时明亮、豪迈、刚劲。熟练地掌握演奏手法,根据乐曲需要灵活地变换音色,对于提高音乐演奏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演奏古筝乐曲时,感情的投入多少也是影响音色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抒情委婉的乐段,如果演奏者用心去感受,就会知道音色绝对不能弹的太强;反之,悲壮而很有激情的乐段,就需要演奏者加大力度来表演,使乐曲听起来更有鼓动性。为了能更好地把握住一首乐曲音色的强弱,演奏者必须要熟悉自己演奏的乐曲。演奏一首乐曲其实就是对乐曲进行二度创作,所以在情绪、强弱、节奏等要素上必须依据原作的要求,从乐曲的声音到乐曲的感情到乐曲的意义,通过自己的感悟,加上实际操作、表演,创作出自己心目中恰如其分的声音形象来。熟悉与感悟作曲家的原作,实际上就是对艺术创作过程中的艺术感受进行积累和再创造,掌握原作的演奏手法,体验蕴涵于乐曲中的感情,熟悉作品里的社会背景,再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进行融合重铸,最后成型为脑海中的音乐形象,再通过自己的构思和分解重组音乐,就已经成为了打上演奏者个人烙印的,或者说是由演奏者创作出来的崭新音乐形象了。
古筝演奏和歌唱家有相似之处,都是通过声音来表达乐曲中的感情和作曲家、演奏者的内心感受。音乐以声音塑造情感形象,虽然目的是使身心愉悦,却须注重于创造音声之形,才能达到让听众心有所感的目的。古筝演奏必须创造有形之声,演奏者在二度创作中就是要以自身的淬炼,把曲谱上无形之声化为听众心中的有形之声。演奏家对同一乐曲的反复演奏,虽然每次都有新创造,都有新变化,但音乐之形、之情、之神还是基本稳定的,万变不离其宗,还是需要植根音乐本身的演奏,才能表达出乐曲的内涵。
古筝的曲目千变万化,但是在舞台表演时只要做到形态、情态、音色几个方面的统一协调,就能够创造出良好的舞台效果,让听众得到真正的艺术享受。
总之,从事古筝演奏以后,知音解意是懂得创造表演美的最重要一步。在对原作的知音、明趣、解意进行了充满自我独创性的艺术再造之后,最为重要的便是具体表现,也就是实际演奏,从事表演创造了。乐曲之间情、趣、意等一切内容和形式的要素全都统一于乐音运动的声音美之中,乐曲演奏的表演美创造自然也就集中于声音美之上。虽然声音难以造型,但特有的旋律线、音色、节奏、轻重、高低、粗细等的变化,自然而然地会经由演奏者的演奏,通过声音使之在听众的心中呈现出鲜明而动人的形象。
参考文献:
[1] 曹永安、李汴:《河南板头筝简介》,《曹东扶筝曲集》,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
[2] 曹永安、李汴:《几种独特技巧介绍和定音、演奏符号说明》,《曹东扶筝曲集》,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
关键词:舞台形态美 舞台情态美 舞台音色美 中图分类号:J632.32 文献标识码:A
古筝是一件非常古老的民族乐器,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就广为流传,所以又被称为“秦筝”,距今已有着两年多年的历史了,古筝在各个不同地区流传发展,并以各个地方的民间音乐风格为依据,不断吸收地方民间音乐的特色发展,行成不同的古筝流派。随着民族音乐的发展,古筝也成为了人人皆知人人喜爱的一件乐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和学习古筝。古筝是一个具有表现力的乐器,一首乐曲只能通过演奏家的表演,才能被赋予鲜活的生命,其表演区就在舞台空间上。因此,古筝的演奏需要特别注重它本身特有的舞台艺术美。而古筝演奏时舞台艺术的美感不仅来自于音乐,还包含了表演者本身的舞台形态以及情态给听众带来的艺术享受。
一 舞台形态美
古筝演奏时的美感不仅仅是来自演奏家的高超水平,视觉上的美感也极为重要。视觉上的美感不仅直接关系到音乐的听觉效应,还通过声音和视觉的融合强化了音乐美感。演奏者准确传神的身姿、手势、指法和演奏时的眼神、形态等视觉效果,对音声的创造和传达,对听众的吸引和领悟都至为重要。而且在流畅的演奏时,演奏者那如诗如画、充满了节奏感和旋律感的身体动作本身就是一曲视觉上的美妙音乐。在演奏时,流动的听觉美感和古筝演奏者表演的视觉美感相得益彰,听觉上的音乐感觉外化为视觉形象,会让听众发现演奏的表演美和所展现的音乐美已经进入了一个出神入化的审美境界。
但古筝在演奏的同时也受到了舞台空间的局限,因此在形态表演上不能像戏剧影视演员一样太过于依靠形体动作,必须是更多的以演奏者本身的音声、神情为主,听众则会更为直接的把演奏者的动作舒展流畅与否纳入演奏是否完美的审查标准。因此,演奏者在演奏时的形体表演必须简静、纯正、质朴、恰当,动作收放自如,准确到位,不能过于追求形体效果而导致其动作过火或过静。演奏者准确传神的身姿、手势、指法和眼神等,对音声形象的创造和传达,对听众吸收和领悟音乐形象都至关重要。如前所言,演奏者表演时那充满了节奏感的身体形态本身就是一首动态的乐曲。当流动的音乐和演奏者的动态美感相得益彰时,这种交相辉映的视听效果就会让古筝表演进入一个美轮美奂的新境界。
演奏者表演时的动态美主要来自于正确的演奏姿势。演奏姿势不仅仅是单纯的形体要求,它更直接的关系到演奏者表演时各种技能是否能正常发挥。当姿势正确时,演奏者的每一个动作都是由全身各个部位互相配合完成的,极其自然协调,演奏浑然天成,对表演起到事半功倍的辅助作用。而错误的姿势则会导致演奏者身体紧绷,毫无意识的运用力量,导致事倍功半甚至影响到具体的演奏效果。因此,古筝表演必须要求做到姿势正确。
古筝演奏的正确姿势应该是:演奏者坐在琴面偏右,上臂垂直,小臂平伸,胸部挺起,眼看琴面;左脚稍前,右脚稍偏后,平放在地上;上半身可因高低音区的变换而有微小的动作变换。演奏者应该养成一个端正而自然的演奏姿势。如果不齐,外观也很难看。演奏时应做到衣冠整齐,身正体恭,神清志朗。这样既可以突出演奏者本身的视觉美感,从而更突出音乐的形象,提高音乐的感染力,又能让演奏者自身能以更良好的身心状态投入到演奏中去。
收器乐表演的先天限制,乐曲演奏时演奏者的神态变化不需要像戏剧演员那样大起大落,夸张强调,而是强调在神情贯注于音乐之中时起伏,在精微细密处显露变化。而听众可以通过仔细聆听、观看和感受演奏者的一举一动,从而在演奏过程中感受到演奏者是如何精神集中的表现乐曲情绪、反映音乐情感变化的。
例如古曲《将军令》,乐曲通过一串密集的音,加上多种指法结合的演奏,描写出古代将军沙场点兵,战场上奋勇杀敌的情节。演奏者的神态既不能始终如一,纹丝不动,也不能阴晴不定,变幻无常,而应该随着音乐的发展进行变化,例如,眼神和面容可以对应曲调等有所变异,身体也不能让人感觉软弱无力,要挺直腰板,如同自己此时此刻就在面对滚滚狼烟。在整个的形体方面应当以轻重缓急、强弱顿挫等形式的节奏感和蕴含其中的韵律变化为基本形态,既形成外在表演形态的形体美,又与整体身心和全部音乐统一为整体美。这首乐曲之意就是要表现出战场那波澜壮阔的场面,因此演奏者在弹到慢板的段落时一定要连贯,从而体现出将军胜券在握的景象。高潮部分面部表情就不能无动于衷了,也要想象自己四周金戈铁马杀声震天。这样的演奏形象更能给听众一种视听合一的欣赏感受。
二 舞台情态美
在器乐舞台表演时,音乐表演中舞台形象的创造即来自表演者通过演奏主动创造,也来自听众的聆听乐曲后结合本身感受进行的创造。听众的感受就是表演效果的直接反应,是检验音乐美表演成败的客观标准。因此,演奏者在表演时不仅仅需要通过形体动作等在听众面前创造音乐形象,还需要通过自身演奏时的情绪变化去调动听众的积极性,让听众主动参与到音乐形象的创造中来。但是也要注意,演奏者不能仅仅满足对音乐情绪的自我陶醉和自我欣赏,还应该将自己的音乐情绪融入到乐曲演奏中,要让乐曲带着自己的情绪,跟乐曲产生共鸣,然后用自己的情绪去感染听众,跟听众交流,眼中有听众,心中有听众,积极调动听众情绪,创造良好的舞台效应。
要与听众互动,演奏者就要调整好自身情绪和乐曲情绪,一方面,用自身情绪吸引听众进入音乐,使之主动创造音乐主体形象;另一方面,用乐曲情绪带动听众丰满音乐主题形象。一个好的演奏者,往往站上舞台就开始把表演与听众进行紧密关联,他会通过自身情绪的变化与听众随时交流,感染听众的情绪。虽然观众不能动手弹琴,但是要让他们也感受到乐曲中的温柔、悲亢、愤怒等复杂感情,这样才能让听众充分体会古筝表演的美感。
有的演奏者在表演时,仅仅只注重跟听众的交流而忽视了演奏本身的乐曲情绪,这其实是舍本逐末的方法。乐曲感染听众的前提是演奏者自身先被乐曲的情绪感染。当演奏者和乐曲情绪协调一致时,就在创造音乐美,就是面向听众与其心心相印,紧密交流,这时听众就容易投入到音乐中受到感染,并当场表现自身的情感反应。听众良好的反应与演奏者的情绪形成情感辐射,从而又推动演奏者的表演,升华表演之美。如此交互作用、彼此推动、台上台下,音乐表演的创造者和接受者,彼此情绪直接碰撞,更能让听众陶醉难忘。
演奏者表演时要始终抓准听众情感回应的火候,进行良好互动,要鼓励其表达自己的情绪。在乐曲和演奏者情绪的感染下,听众会情不自禁的对表演作出评判,例如,有的观众在表演后甚至表演尚未结束时鼓掌叫好,要求再来一次等。这种正面的情感回应会极大鼓励演奏者,使其积极性和自信心倍增。而这种良好的互动会让演奏者发现能引起听众主动交流、引发听众情绪共鸣的契合点。音乐表演和剧场效应交互辉映,演奏者和听众的情绪也更为一致,在互相碰撞中,古筝演奏的创造力及其功能的发挥就会不断得到升华。
乐曲《秦桑曲》这首曲子改编自诗人李白的《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乐曲继承了诗歌里的眷恋之意,描述了深情的女子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盼望早日与家人团聚的迫切心情。在演奏者弹奏时应注意通过自身情绪的变化,在曲调的委婉、缠绵、激情之中表现出深埋在曲调里的委婉中有哀怨、激动中有抒情的起伏,从而更好地把这种情绪带给听众、与听众产生互动,让听众能在欣赏这首曲子的同时更深的体会琢磨音乐蕴含的美。
三 舞台音色美
虽然舞台形态、舞台情态都能让听众体会到古筝演奏的美感,虽然古筝演奏的美感需要演奏者的身体形态、感情投入来烘托、来传达,但是听众感受到的音乐形象美,主要还是来自演奏者指尖弹出的动人旋律。
一首乐曲的演奏实质上就是创造美、表演美,这种表演美来自演奏者的形态、演奏者的一颦一笑,但主要表现在古筝的声音美上。对于演奏者来说,将古筝的音色弹纯弹明亮是使声音产生美感的关键之一。好的音色为优美的乐曲锦上添花,劣质的音色却遮掩了曲子的光彩,破坏了乐曲本身的流畅,弹奏起来很不舒服,听众听着也很难受。
古筝的音色特点为:高音区清脆明亮,中音区悠扬柔和,低音区浑厚深沉。但演奏时对音色的要求很简单,就是“纯净”。这是一个通用标准,也是一个很难达到的音色标准。要解决这个问题,弦上的击弦点和指甲的触弦点都要求准确。如果指甲的触弦点太前或太后都容易触及相邻的音,而且会造成音色太薄或太厚。古筝音色的圆润度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指尖与琴弦相互作用的一瞬间,在这个瞬间里会产生指尖对弦的作用力和琴弦对指尖的反弹力,所以需要对指尖有良好的控制才能弹出圆润的音色。
在实际演奏中,根据演奏手法的区别,音色的变化也是多样而灵活的,有时纯净、流畅、活跃;有时细腻、典雅、圆润;有时明亮、豪迈、刚劲。熟练地掌握演奏手法,根据乐曲需要灵活地变换音色,对于提高音乐演奏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演奏古筝乐曲时,感情的投入多少也是影响音色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抒情委婉的乐段,如果演奏者用心去感受,就会知道音色绝对不能弹的太强;反之,悲壮而很有激情的乐段,就需要演奏者加大力度来表演,使乐曲听起来更有鼓动性。为了能更好地把握住一首乐曲音色的强弱,演奏者必须要熟悉自己演奏的乐曲。演奏一首乐曲其实就是对乐曲进行二度创作,所以在情绪、强弱、节奏等要素上必须依据原作的要求,从乐曲的声音到乐曲的感情到乐曲的意义,通过自己的感悟,加上实际操作、表演,创作出自己心目中恰如其分的声音形象来。熟悉与感悟作曲家的原作,实际上就是对艺术创作过程中的艺术感受进行积累和再创造,掌握原作的演奏手法,体验蕴涵于乐曲中的感情,熟悉作品里的社会背景,再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进行融合重铸,最后成型为脑海中的音乐形象,再通过自己的构思和分解重组音乐,就已经成为了打上演奏者个人烙印的,或者说是由演奏者创作出来的崭新音乐形象了。
古筝演奏和歌唱家有相似之处,都是通过声音来表达乐曲中的感情和作曲家、演奏者的内心感受。音乐以声音塑造情感形象,虽然目的是使身心愉悦,却须注重于创造音声之形,才能达到让听众心有所感的目的。古筝演奏必须创造有形之声,演奏者在二度创作中就是要以自身的淬炼,把曲谱上无形之声化为听众心中的有形之声。演奏家对同一乐曲的反复演奏,虽然每次都有新创造,都有新变化,但音乐之形、之情、之神还是基本稳定的,万变不离其宗,还是需要植根音乐本身的演奏,才能表达出乐曲的内涵。
古筝的曲目千变万化,但是在舞台表演时只要做到形态、情态、音色几个方面的统一协调,就能够创造出良好的舞台效果,让听众得到真正的艺术享受。
总之,从事古筝演奏以后,知音解意是懂得创造表演美的最重要一步。在对原作的知音、明趣、解意进行了充满自我独创性的艺术再造之后,最为重要的便是具体表现,也就是实际演奏,从事表演创造了。乐曲之间情、趣、意等一切内容和形式的要素全都统一于乐音运动的声音美之中,乐曲演奏的表演美创造自然也就集中于声音美之上。虽然声音难以造型,但特有的旋律线、音色、节奏、轻重、高低、粗细等的变化,自然而然地会经由演奏者的演奏,通过声音使之在听众的心中呈现出鲜明而动人的形象。
参考文献:
[1] 曹永安、李汴:《河南板头筝简介》,《曹东扶筝曲集》,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
[2] 曹永安、李汴:《几种独特技巧介绍和定音、演奏符号说明》,《曹东扶筝曲集》,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