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行煤层气资源勘查技术规范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来源 :中国煤炭地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kn76212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行《煤层气资源勘查技术规范》(GB/T 29119—2012)自制定和发布实施以来对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根据煤层气勘探开发工作实践,对在执行现行规范中遇到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认为煤层气资源勘查工作一般采用滚动勘探的模式,在阶段划分中应予以突出体现,实现探采一体化的勘查目的任务;并加强煤系气综合勘查工作,减少重复勘查工作投入,以获得最佳的地质效果;在矿井煤炭开采的基建、生产、关闭三个阶段,对煤层气资源的勘查开发工作进行相应的要求,以实现煤与煤层气安全高效协调勘探开发的目的;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在煤层气资源绿色勘查各阶段、全过程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扰动,对受影响和扰动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
其他文献
脑木根凹陷位于二连盆地乌兰察布坳陷中部,富含煤炭、石油、铀矿等多种矿产资源.通过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结合地震地质与钻井等资料归纳二连盆地早白垩世凹陷复合类型,分析脑木根凹陷断陷构造特征,研究其构造演化过程.主要得到以下认识:①二连盆地早白垩世主要发育串联式、并联式、斜列式及交织式4类断陷复合类型,以串联式和并联式最为发育.脑木根凹陷总体呈现串联式,局部表现为并联式,且沿走向断陷极性发生转变.②下白垩统经历早期开始沉降,中期快速沉降,晚期缓慢沉降三个构造沉降阶段,不同构造带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沉降.③早白垩世经历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发文要求把科研人员从行政性事务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技创新上.科研财务助理制度的实施,有利于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科研管理效率,激发了科技创新的活力.本文介绍了科研财务助理实施的背景和现状,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旨在通过对科研财务助理制度的探析,让这一制度在高校发展的进程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甘肃窑街三矿属于典型的受采动影响下的急倾斜特厚煤层,五采区为无机源CO2侵入渗入区,属煤(岩)与CO2突出危险区,局部存在煤与瓦斯突出风险.为了保障井下采煤接续和矿井生产安全,首次提出了采用分段压裂水平井方式快速消突的技术构想.围绕三矿五采区分段压裂水平井开发方式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展开论述.首先,以前期邻近区域煤层气井测得的各项岩石力学参数为基础数据库,结合对该井的微地震裂缝监测解释成果,通过数值模拟方式,对所建立的数值模型各个参数进行校准,从而获取更为客观、准确的数值模型参数.在此基础上,在相同施工参数条
新疆苇子沟矿区在施工水文孔时钻遇承压含水层,钻孔出现大量涌水,造成冲洗液循环体系被完全破坏,当钻进至侏罗系头屯河组时出现溃砂和塌孔现象,致使钻进无法正常进行.施工单位采用了在冲洗液中加入重晶石粉以提高其比重的传统方法,但是随着冲洗液的循环又逐渐被稀释,钻孔重新出现涌水现象,问题没能得到很好解决.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闭压式灌注水泥砂浆进行堵涌的方法,即将注浆管下入到涌水层段顶部,注浆管与孔口表层套管通过法兰盘进行密封连接,形成孔内闭压注浆系统,采用泥浆泵向孔内高压注入水泥砂浆,水泥砂浆的注入量应保证其凝固后在
构建有利于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体系对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下简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文章对“十一五”以来的168项低碳领域政策文本进行了梳理分析,摸清了我国低碳政策的总体情况,以及政策的数量、效力、手段等特征,明确了当前低碳政策的缺口所在.在此基础上,围绕“双碳”目标实现的阶段性特征,绘制了未来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框架.最后,重点分析了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社会发展路径从资源依赖向技术驱动转变面临的挑战,提出“十四五”时期推动实施“双碳”目标的总体政策和技术创新政策.
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问题主要涉及能源和电源结构、储能技术发展方向和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3个方面.结合我国具体情况,文章对可再生能源为主的电源结构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结合可再生能源的特点及发展需求,提出了重点发展物理储能特别是地下储能工程以满足电网规模化储能需求的观点和思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构建广域虚拟电厂(即源侧电网)和构造新型电力系统的总体思路.
市场机制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基础.通过市场机制,可以全局成本最低实现碳中和.因此,碳中和进程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我国在各类市场机制方面已经探索并积累经验超过10年,建立了碳市场、绿色电力证书市场、节能量交易市场(即白色证书市场,本文中二者等同)、用能权市场等,同时电力系统也在加大市场化改革的力度.但各市场之间仍然存在制度的不完善和冲突,亟待对这些市场进行理顺,使其能够最大效应发挥协同作用.文章梳理并分析了现有市场机制的现状和之间的关系,阐述了其中的冲突和交叠;在此基础上,提出应
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已被确定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当前,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约为每年10亿—13亿吨二氧化碳(CO2).巩固和提升生态碳汇功能,需要与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保护等相结合,稳定现有森林、草原、湿地、滨海碳碳汇,进而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等重大增汇工程,同时还需要推动生态系统管理及新型生物/生态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Bio-CCUS/Eco-CCUS)的开发应用.通过统筹陆地-河流-海洋国土空间规划和各种增汇技术,有望实现中国区域生态系统自然和人为碳汇功能倍增目标,
在典型区域推动面向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的能源技术(以下简称“双碳”能源技术)综合示范是中国科学院支撑“双碳”目标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文章从“技术集成示范”和“典型区域示范”2个特征论述了开展“双碳”能源技术区域综合示范的意义,并基于中国科学院能源领域已有研究布局,提出了适合中国科学院推进“双碳”能源技术综合示范的多能融合理念及其4条主线,分别为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与耦合替代、非化石能源多能互补与规模应用、工业低碳/零碳流程再造和数字化/智能化集成优化.最后,文章结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
片岩具有蠕变性、力学各向异性、遇水软化、强度劣化等特性.某在建机场工程位于滇西片岩分布区,机场北东侧高填方边坡区发育大型滑坡,滑坡上垂直填方高达74m,边坡稳定性直接影响机场的建设、投资和安全.采用地质调查、钻探、井探、物探等方法,查明了滑坡现状特征;采用原位试验、室内试验、参数反演研究了滑坡区岩土物理力学特性;采用传递系数法和数值法分析了滑坡和高填方边坡的稳定性.研究得出:该滑坡为一古滑坡,历时变形破坏机制为牵引式和推移式复合滑移,填方前古滑坡整体稳定,填方后天然工况下欠稳定,暴雨及地震工况下不稳定,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