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说过,作文指导“有两个致力的目标,就是训练思想和培养情感。”文章不是无情物,情感是写作的原动力又是作品感人的催化剂。作者情动才能辞发,文章情真才能意切,读者情悟才能意动。因此教师在作文指导中要紧扣情感这根弦,使学生怀着真情实感去写,使作文成为学生愉快的表达,真情的流露,心灵的舒展,也只有这样,学生的作文才可能灵感迸发,充满童真和童趣。要使学生作文言之有情,灵感飞扬,最根本的办法是把调动、激发学生的情感贯穿于作前、作中、作后指导的全过程。
一、作前指导,走进生活,入境动情。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作前指导要注意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入境动情,在获取素材的同时,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如学校组织带领学生秋游燕山岭,有位老师怕山边溪水溺死人,在远离溪边的地方圈出一块草地,只准学生在圈子里活动。燕山岭虽然山明水秀,但老师“划地为界”,学生只好望山兴叹,望水发愁,积极情感难以激发,作文之趣也难以产生。而另一位老师则不然,他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后,和学生一道登山涉水,摘山花、尝野果、采标本、捉鱼虾,和学生一道活动,赏风景、选镜头、做游戏、演节目,和学生一道野炊,垒灶、拾柴、生火、掌勺、聚餐……立体化的活动设计,为孩子的积极参与,营造了良好的生活氛围,变平凡的生活为新奇,变学生的拘束被动为积极主动,学生置身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地享受与大自然零距离接触的新奇与惬意。拥抱自然,回归生活,使学生心灵释放,萌发了表达的冲动。学生尽情呼喊着发自内心的声音,喜形于色,情不自禁地喊之歌之舞之乐之。有了强烈的写作动机与情趣,写起来自然就会情思涌动于笔端。
二、作中指导,抛开束缚,情思飞扬。
小学生作文是练习用笔说话,学生动情之后怎么说就怎么写,不必在写法上有过多的干预。然而,目前作文指导中重技法轻情感的倾向还依然相当严重。有的老师唯恐学生写不好,总喜欢包办代替,为学生划定作文的模式。殊不知这样做反而限制了学生自主精神,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生活中迸发出来的感情火焰被浇灭了。学生被牵着鼻子走,被动地表达成为苦差。其实作中指导应着眼引导学生再现学生生活实践中的情趣,让情趣诱发学生的情思,在轻松和谐的情境中沉浸于作文。还是举秋游燕山岭的例子说明。作文指导课上教师用满怀激情的导语引入课题,然后播放秋游燕山岭的视频摄像,一个个生动的镜头,一张张熟悉的面容,一组组真实的场景……唤起了学生甜蜜的回忆,作文材料纷至沓来,这时老师让学生讲述:“这次活动你对什么最感兴趣,感受最深?你最喜欢玩什么,是怎样玩的,为什么玩得这么开心?”学生浮想联翩,畅所欲言,渐渐进入“文思泉涌”的境界。作文原本是学生心灵之弦的自由弹奏,情感之泉的自然流淌,这时何需老师唠叨说教,学生自会各显其能。学生的语言潜能被激发,写出了《美丽的燕山岭》《登上无名峰》《我做小厨师》《快乐的野餐》《我发现了秋天的美》《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我发现了小虫的秘密》等等。尽管这些习作都还稚嫩,但篇篇“言之有情”,表达了孩子的真情实感,童心可掬,童趣盎然,充满灵气。
三、作后指导,成就激励,激发内驱。
学生辛辛苦苦写成一篇习作,总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与嘉奖,教师应顺应学生的心理,讲究作文批改和评讲的策略。不但要肯定学生作文是否内容具体 ,思想健康,表达通顺,还要肯定学生作文是否充满情趣,表达真情实感。不要老把眼睛盯在儿童的错误上。尤其是对有真情实感的,不装腔作势的,要舍得给予高分。对写作基础差的学生作文更要发现其感情表达的闪光点。评讲之后 ,可组织学生对原作加以修改,而后选出优秀习作出专刊,编作文集,上佳作欣赏课,向各类报刊推荐发表等等,给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使学生“对自己的进步有满意的感觉,对学习发生内在的兴趣”(凯洛夫语),再不会视习作为畏途了。
情感是作文的灵魂,教师在作文指导中倘能播下情感的种子,必定会点燃学生作文的灵感之火,结出丰硕的成果。
四、写作过程中,情境的有效创设。
情境有效创设之后,就可以不露痕迹的提出任务,这个任务是中心任务。中心任务是教师预设好的,围绕中心任务进行写作,在写作过程中会产生子任务为其服务。中心任务的目标指向是终极的,即为完成整篇作文服务。
不同的写作题材和体裁需要确立不同的任务,其中包括任务的大小、任务的呈现都可以因生而异,因文而异。任务的灵活性为教案的预设与生成创造了条件,为教师根据学情的需要,重新调整任务设置提供了契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需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心理特点灵活变化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任务驱动作文教学为实现有效选择教学策略提供了可能。
任务的灵活多样是为了更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让“任务”成为学生写作的诱因,激起学生写作的潜能,从而达到锻炼语言表达的目的,潜移默化地增加学生对习作的兴趣,从而实现自我表达的需要。我以激发学生兴趣,主动参与为目的,预设如下任务:
应用性任务——学生乐于做生活中的各种小调查,如围绕学校节能开展一次调查活动,向校长呈现一份调查报告,并以此为任务,把调查的经过、结果以及调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情况用文字表述出来。
活动性任务——源于学生好动的特点,给定学生非常想参与的一些活动,如设计导游词、制定游览路线、为景点设计广告、撰写班长演说词等任务。完成这些任务学生都得大量运用语言的机会,真正锻炼学生的言语运用能力,将语言的运用与实际的生活相连,学生觉得作文更有生活性。
交际性任务——利用互相交往、互相合作的学习精神,给学生设计一些交际性任务显得非常重要。如当小记者,为别人设计名片、任课老师访谈录、替学校为家长写倡议书等。在交往中让学生发现作文为生活服务,作文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作前指导,走进生活,入境动情。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作前指导要注意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入境动情,在获取素材的同时,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如学校组织带领学生秋游燕山岭,有位老师怕山边溪水溺死人,在远离溪边的地方圈出一块草地,只准学生在圈子里活动。燕山岭虽然山明水秀,但老师“划地为界”,学生只好望山兴叹,望水发愁,积极情感难以激发,作文之趣也难以产生。而另一位老师则不然,他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后,和学生一道登山涉水,摘山花、尝野果、采标本、捉鱼虾,和学生一道活动,赏风景、选镜头、做游戏、演节目,和学生一道野炊,垒灶、拾柴、生火、掌勺、聚餐……立体化的活动设计,为孩子的积极参与,营造了良好的生活氛围,变平凡的生活为新奇,变学生的拘束被动为积极主动,学生置身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地享受与大自然零距离接触的新奇与惬意。拥抱自然,回归生活,使学生心灵释放,萌发了表达的冲动。学生尽情呼喊着发自内心的声音,喜形于色,情不自禁地喊之歌之舞之乐之。有了强烈的写作动机与情趣,写起来自然就会情思涌动于笔端。
二、作中指导,抛开束缚,情思飞扬。
小学生作文是练习用笔说话,学生动情之后怎么说就怎么写,不必在写法上有过多的干预。然而,目前作文指导中重技法轻情感的倾向还依然相当严重。有的老师唯恐学生写不好,总喜欢包办代替,为学生划定作文的模式。殊不知这样做反而限制了学生自主精神,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生活中迸发出来的感情火焰被浇灭了。学生被牵着鼻子走,被动地表达成为苦差。其实作中指导应着眼引导学生再现学生生活实践中的情趣,让情趣诱发学生的情思,在轻松和谐的情境中沉浸于作文。还是举秋游燕山岭的例子说明。作文指导课上教师用满怀激情的导语引入课题,然后播放秋游燕山岭的视频摄像,一个个生动的镜头,一张张熟悉的面容,一组组真实的场景……唤起了学生甜蜜的回忆,作文材料纷至沓来,这时老师让学生讲述:“这次活动你对什么最感兴趣,感受最深?你最喜欢玩什么,是怎样玩的,为什么玩得这么开心?”学生浮想联翩,畅所欲言,渐渐进入“文思泉涌”的境界。作文原本是学生心灵之弦的自由弹奏,情感之泉的自然流淌,这时何需老师唠叨说教,学生自会各显其能。学生的语言潜能被激发,写出了《美丽的燕山岭》《登上无名峰》《我做小厨师》《快乐的野餐》《我发现了秋天的美》《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我发现了小虫的秘密》等等。尽管这些习作都还稚嫩,但篇篇“言之有情”,表达了孩子的真情实感,童心可掬,童趣盎然,充满灵气。
三、作后指导,成就激励,激发内驱。
学生辛辛苦苦写成一篇习作,总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与嘉奖,教师应顺应学生的心理,讲究作文批改和评讲的策略。不但要肯定学生作文是否内容具体 ,思想健康,表达通顺,还要肯定学生作文是否充满情趣,表达真情实感。不要老把眼睛盯在儿童的错误上。尤其是对有真情实感的,不装腔作势的,要舍得给予高分。对写作基础差的学生作文更要发现其感情表达的闪光点。评讲之后 ,可组织学生对原作加以修改,而后选出优秀习作出专刊,编作文集,上佳作欣赏课,向各类报刊推荐发表等等,给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使学生“对自己的进步有满意的感觉,对学习发生内在的兴趣”(凯洛夫语),再不会视习作为畏途了。
情感是作文的灵魂,教师在作文指导中倘能播下情感的种子,必定会点燃学生作文的灵感之火,结出丰硕的成果。
四、写作过程中,情境的有效创设。
情境有效创设之后,就可以不露痕迹的提出任务,这个任务是中心任务。中心任务是教师预设好的,围绕中心任务进行写作,在写作过程中会产生子任务为其服务。中心任务的目标指向是终极的,即为完成整篇作文服务。
不同的写作题材和体裁需要确立不同的任务,其中包括任务的大小、任务的呈现都可以因生而异,因文而异。任务的灵活性为教案的预设与生成创造了条件,为教师根据学情的需要,重新调整任务设置提供了契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需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心理特点灵活变化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任务驱动作文教学为实现有效选择教学策略提供了可能。
任务的灵活多样是为了更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让“任务”成为学生写作的诱因,激起学生写作的潜能,从而达到锻炼语言表达的目的,潜移默化地增加学生对习作的兴趣,从而实现自我表达的需要。我以激发学生兴趣,主动参与为目的,预设如下任务:
应用性任务——学生乐于做生活中的各种小调查,如围绕学校节能开展一次调查活动,向校长呈现一份调查报告,并以此为任务,把调查的经过、结果以及调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情况用文字表述出来。
活动性任务——源于学生好动的特点,给定学生非常想参与的一些活动,如设计导游词、制定游览路线、为景点设计广告、撰写班长演说词等任务。完成这些任务学生都得大量运用语言的机会,真正锻炼学生的言语运用能力,将语言的运用与实际的生活相连,学生觉得作文更有生活性。
交际性任务——利用互相交往、互相合作的学习精神,给学生设计一些交际性任务显得非常重要。如当小记者,为别人设计名片、任课老师访谈录、替学校为家长写倡议书等。在交往中让学生发现作文为生活服务,作文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