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世界的一道亮丽风景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aihong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沈从文是京派小说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位作家。这位来自蛮荒一隅的“土著”作家用田园牧歌式的笔法构建着他的“希腊小庙”——理想的湘西世界。在这个独特的世界里,乡村少女以其健康、质朴的自然美和人性美成为偏远湘西一道亮丽的风景。对她们形象的分析和把握对于进一步了解沈从文等京派作家的人生理想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沈从文 湘西世界 少女形象 人性美 人生理想
  
  女性是京派作家关注的群体之一,理想女性更是京派作家审美理想和美好情感的寄托。京派作家试图通过作品中的理想女性形象来表达他们对自然美和人性美的崇敬和赞颂。在沈从文的小说中随处可捕捉到女性的身影,这些女性的塑造又以他笔下的湘西农村少女形象为典型。无论是聪明伶俐三三,还是恬静善良的翠翠,精明能干的夭夭,都如同陈年佳酿一般散发着自然美和人性美的清香,成为湘西世界一道亮丽的景致。
  一
  沈从文曾说:“女人是世界上一种非凡的东西,一切奇迹皆为女人所保持,凡属乘云驾雾的仙人,水底山洞的妖怪,树上藏身的隐士,朝廷办事的大官,遇到了女人时节,也总得失败在她们手上,向她们认输投降。”可见在他眼里女性是美丽的,微妙而又神秘的。他笔下的湘西少女也因此被刻画得水灵动人,纯净晶莹。
  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少女大都是十几岁花季般的年龄,她们在淳朴和谐的乡风乡俗中渐渐长成出水芙蓉,天然艳丽,如水动人的外表:萧萧“十五岁已高如成人”,有条“乌梢蛇似的大辫子”,且发育得很好,“像一株长在园角落不为人注意的蓖麻,大叶大枝,日益茂盛”。长顺家的三女儿夭夭“身个子小小的,腿子长长的,嘴小牙齿白,鼻梁完整匀称,眉眼秀拔而略带野性,一个人脸庞手脚特别黑,神奇风度都是个‘黑里俏’”。“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1]这一群少女犹如山涧的溪流,任情而动,她们天真无邪、淳朴善良的性格是那样相似。
  她们过着简单而朴实的乡村生活。她们生活在淳朴的民风和青山绿水之间,没有受到“文明”的污染,不必为吃饭、穿衣、上学等现实问题发愁,保留了天性中最纯净一部分。她们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萧萧每天应做的事是“抱弟弟到村前柳树下去玩,到溪边去玩,帮同家作点杂事,洗衣,搓尿片,拾有花纹的田螺”;三三则“热天坐到风凉处吹风,用包谷秆子作小笼,捉蝈蝈、纺织娘玩”或跟鱼塘里的鱼儿说话;翠翠除了“坐在门外大石头上用棕叶编蚱蜢、蜈蚣玩”外,还有就剩下带着黄狗在溪边看各路渡河人的新花样,听渡河人的闲言,再有是到镇上看捉鸭子比赛……
  “水”的象征意义,是沈从文塑造女性形象的手法之一。女性的自然美在“水”的烘托映衬下更加柔美,更具灵性。在他的作品中四处可寻觅到“水”的影子,正如其所说:“我作品的一切背景都少不了水。”[2]在这一条沉水流域中,无论大河岸、小溪边,山青水秀处,莫不有天真、纯情、善良的女孩。三三、翠翠就生长在湘西的这些山村水边,大自然既养育了她们,使得她们宛然与山水同体,和谐自然、温静如水,水的一切美妙品性都赋予了这一群少女,她们秉承了水的灵气,成为水边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如《边城》中作者是这样描述“水”的:“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是大片石头做成。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以计数。”翠翠便是在这湘西清泉的养育下慢慢长大,出落得柔美动人的。
  二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少女不仅有清新的外表和天真无邪的性格,而且有着乐观、坚韧的生活态度,她们总能自信、乐观的应对生活、向往未来。三三虽总是呵斥捉鱼的人,看似吝啬,实则透露出天真稚气和坦率,与人的交往中总表现出慷慨和友好。萧萧虽是童养媳,却也没有怨天尤人,她坚强地生活着,在祖父口中得知城里女学生的生活后,也模模糊糊地憧憬跟她们一样过自由自在的生活。翠翠与爷爷相依为命,以撑渡船过活,她聪明懂事,温顺体贴,善解人意,“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在遭遇爱情的波折时也能坚强面对命运的打击,表现出外柔内刚、自强不息的精神。
  这些湘西少女们对爱情充满憧憬和渴望,她们的恋爱观远离城市人龌龊的泥沼,全然不受权势、名利、金钱等物欲的影响,她们有一颗纯洁、真诚的心,对待爱情是那么的勇敢和执着。翠翠便是这群少女的典型代表。“她欢喜地看着扑粉满脸的新嫁娘,欢喜述说关于新嫁娘,欢喜述说关于新嫁娘的故事,欢喜把野花戴到头上去,还欢喜听人唱歌……”可见,翠翠一天天长大,生理和心理逐渐成熟,在爱情上有了渴求。“翠翠温习着两次过节、两个日子所见所闻的一切,心中很快乐,好像目前有一个东西,同早间在床上闭了眼睛所看到那种捉摸不定的黄葵花一样,这东西仿佛很明朗的在眼前,却看不准,抓不住,想放又放不下”。可见翠翠已情窦初开,朦胧中恋上了眉清目秀的傩送。同样傩送也对翠翠情有独钟。在沈从文先生笔下两个互相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既没有海誓山盟、卿卿我我,又没有金钱和权势的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自然的男女之情,这种情感像阳光下的花朵一样,美丽而自然,清新而健康。翠翠既然与傩送两情相悦,理当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然而这场纯纯的爱情却以天保的溺水为转折成为悲剧。傩送的离去,爷爷的溘然长逝无疑给翠翠带来心灵的重创,经历人生的变故,她没有倒下去,而是坚强地留了下来,继续守着渡船,守望着自己的爱情,守着“这个人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回来”的期望。
  “梦”是沈从文展现少女形象和内在心理常用的手法。尽管是童养媳,年幼的萧萧仍保留着女孩子的天真烂漫,无忧无虑,还是一颗糊糊涂涂的心,“到了夜里睡觉,梦到后门角落或别的什么地方捡得大把大把铜钱,吃好东西,爬树,自己变成鱼到水中各处溜。或一时仿佛身子很小很轻,飞到天上众星中……”《边城》中也有关于梦境的描写:“翠翠不能忘记祖父所说的事情,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了起来,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悬崖半腰——去作什么呢?摘虎耳草!白日里拉船时她仰头望着崖上那肥大虎耳草已极熟悉。崖壁三五丈高,平时攀折不到手,这时节却可以选顶大的叶子做伞。”这个梦境让作品更加诗化,带给我们一个迷离的世界,让爱情增添了神秘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纯情少女。
  纵观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农村少女翠翠、三三、夭夭等都具有自然的生命特质:健康、美丽、纯净、温柔、活泼,无论从外表到心灵,从情感到意志,都闪烁着爱、美、善的光辉,她们是作者心目中的女神。作家正是把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和自身的人生理想浸染在这些女性形象之中,以此揭示出人性美和生命美。[3]
  三
  沈从文的小说一般认为分成两个世界:写乡土的那一半和描写城里人生活的那一半。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描写乡土的“湘西世界”,这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一方面他是土生土长的“乡下人”,另一方面由于他在城市里所遭受到的冷漠面孔和生存危机,尴尬的都市生涯让他自尊受到重挫,日常生活的种种无奈、感伤和自卑的体验让沈从文几乎陷入精神的绝望。这时候,家乡的自然山水、人事风俗、人物故事不可避免地进入他的视野,远离家乡的游子在心灵和精神遭受损伤和重创时,回忆家乡会冲淡灵魂受挫的痛苦,重获“根基”的感受。[4]在他看来,“湘西”才是原始的、健全的人性的世界,可以用以观照和批判弊病丛生的现代都市文明。那里才是他理想的“希腊小庙”,[5]供奉着他对人性是追求。
  人性自由和美好是“京派”作家追求的准则,而对人性的关注是他们比较一致的价值取向。京派作家只因为一心追求纯美,包括生命之纯美和艺术之纯美的统一,才会使他们的作品那样热衷于表现一系列纯洁少女的形象。[6]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犹如营造作者一个个瑰丽无比、无所不包、无奇不有的神秘而庞大的梦的容器,[7]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能让人了解另一种“人生形式”,从而获得“生命的明悟”。在这个广阔的空间里,湘西少女们天真无邪、淳朴善良的性格,以及对爱的执着无不体现了一种人性的美。在她们平凡多样的人生历程中,无不散发出生命的热情、纯洁和自然。她们构成了湘西世界一道美丽景致,让人赏心悦目。
  
  参考文献:
  [1]林乐齐选编.沈从文小说[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9.
  [2]沈从文.一个传奇的故事 沈从文选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3]李玉秀.京派作家的女性观[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22(5).
  [4]付刚帮.“人生形式”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女性[D]青岛:青岛大学,2008.
  [5]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
  [6]吴福辉.京派小说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7]周仁政.京派文学与现代文化[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其他文献
摘 要: 电脑网络的深入普及,给教学工作带来了许多的便利:备课可以从网上搜到,需要的音响资料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在网络上下载,很多花花绿绿的课件也可轻而易举地来自网络。总之,我们的教学活动越来越依赖电脑网络,似乎没有了电脑我们就无法开展教学活动。过多地依赖电脑网络,会使原本朴实的教学课堂变得眼花缭乱,课堂上可能会失去真实的现象,失去自然天成的东西。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必要的先进技术,但我们不能忘记课堂上让
在大陆与香港教师分别就相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的一种比较研究——“一课两讲”项目中,一位上海的老师就寓言故事《愚公移山》一课设计了堪称完美的经典教学法。在要求学生理解课文寓意、把握愚公形象基础上领会愚公精神,从而重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为达到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正确目标,把握重点——主体环节,理解寓意,他设计了这样几个丝丝入扣、层层推进的问题,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摘 要: 黎锦熙作为我国现代语文教学法的奠基人之一,其对口语教学的贡献可谓卓越。他提出的“口耳之学”是其教育思想的鲜明特色之一,对今天的口语交际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黎氏所谓的“口耳之学”即为听说训练,然而在日益强调听、说训练重要性的今天,口语交际教学中却仍存在着重读轻听、重抒情轻说理的现象,而说明文更是在口语教学中被忽视。作者在黎锦熙“口耳之学”理论的基础上,试图通过《苏州园林》的教学案例来设
在高三英语的复习中,经常有学生苦恼自己不懂语法,单项选择题总是做起来容易,但是正确率不高;更有甚者,抱怨将厚厚的语法书认认真真地从头看到尾,做起题来一头雾水,看过的内容似乎没起一点作用,反而使人更糊涂。很多学生在复习中,都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也走进了类似的复习误区,有时反而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到底如何在高三时期进行高效的复习工作,攻克单项选择题呢?我认为师生们应该明确目标,找对方法,有针对性地找到重
儿童舞蹈教学是儿童音乐教学的一部分;是用动作、语言和音乐的综合手段反映儿童生活、表达儿童思想感情,并使儿童的身心富有活力、生气勃勃发展的教育手段;是培养儿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种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且易于儿童接受的教育形式。  目前音乐教材中还十分缺乏舞蹈教学这部分内容。如何探索儿童舞蹈的规律、特点,创编出表现儿童特点、教育儿童向善爱美、受儿童欢迎的优秀儿童舞蹈是每个小学音乐教师研究的重要
摘 要: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但是很多初中生问题意识比较薄弱。本文就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些做法进行论述。  关键词: 新课改 初中英语教学 问题意识 培养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就是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对于外界事物缺乏敏锐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起点低,动笔写,往往无从下手,这就需要教师的不断帮助。  在具体教学中,和许多老师一样,我注意让学生在学用教材中轻松起步,如经常结合课文精美的插图,在美的天地中练习写话,在教材空白处练习写话,或者说写结合,从模仿教材中有机渗透写话。但这样还不够,我认为还要重视以下两点。  一、在亲近生活中自由踏步  1.亲近大自然——
摘 要: 以多媒体为主要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集音、像、形于一体,具有直观演示、形象生动、操作简易的优势功能,是目前最具科技含量的教学辅助手段,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当拥有很大的运用深广度,对提升教学质效能够发挥无可比拟的价值功效。作者从创设教学情境、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习兴趣、增进师生互动等几个方面,结合自身的实践与体会,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初中化学 新课程背景 多媒体教学 实践与创新    以
摘 要: 本文从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觉;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情感的体验;创设多种体验形式;激发学生创造表现欲望等几方面探讨了音乐课程自主、体验、探究教学方式。  关键词: 音乐教学 自主 体验 探究教学方式 创造性思维    新课程对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释放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兴趣,培养能力,是我们追求的一种理想化的教学境界。“审美体验、自主探究、创造表现”
摘 要: 张天翼笔下的华威先生是一个混在抗日文化阵营中的国民党官僚、党棍。作者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情节的巧妙设置和独特的讽刺语言体现出了强烈的讽刺艺术,成功刻画了一个自命不凡、虚伪贪婪而又世故庸俗的政客、党棍加文痞的形象。  关键词: 张天翼 小说《华威先生》 讽刺艺术    张天翼是现代文学史上“左联”重要青年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独特的讽刺风格为世人瞩目。创作于1938年的《华威先生》是其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