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信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dead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二战中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后来当上美国一所学校的校长。在每一位新老师来到学校时,他都会交给那位老师一封信。信的内容完全一样:“亲爱的老师,我是集中营的生还者,我亲眼看到人类所不应该看到的情景: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由学识渊博的工程师毒死;妇女和幼儿被受过大学教育的人们枪杀。看到这一切,我怀疑: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为具有人性的人。因为,只有在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价值。”
  2006年夏天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浙江省温州市第七中学初二年级学生吴雯雯,只因未扎头发而被拒考,这位花季少女怀着对班主任的不满,跳入清澈的九山湖中,结束了本该茁壮成长的生命。
  事故的发生,我们看到了老师的武断、生硬、无情无义,也看到了学生的心理脆弱、不堪一击。班主任先以雯雯没有束发为由不让她参加考试,等孩子扎好辫子后又以超时为由再度拒考,她终于因一丝不苟地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而将雯雯“逼上”死路。可能这位老师还会觉得自己运气悖,自己明明是照章办事,怎么就偏偏遇上雯雯这个遇事就想不通的学生呢?可再一想,孩子无非就是洗澡后来不及束发就要参加考试,并不是什么天塌下来的不得了的问题,就不能往宽处通融一点吗?再读前面校长的信,从人性的角度说,学校也好,老师也好,应当具备最起码的包容心和责任心。孩子没扎头发就生硬冷横地剥夺了她的考试权,人性人情的东西太少了一些。对未成年的孩子,学校的管理制度应多一些人性化的成分,严而有度,严中存爱,严师柔情,否则,我们又何必天天讲人文关怀?“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孟子这句话说得有些重了,但老师的恻隐之心还是该有的,像那种错一道题要罚学生做这道题几十遍上百遍的做法,无疑是对身心的一种摧残,少了些该有的人味。作为拥有知识的人,我们的眼睛可以看得很远,有时却看不见眼里的泪珠。
  一位幼儿园老师结束病假重返讲台,她跟小朋友说的第一句话是“想我的人请举手”,话音刚落,就有几位小朋友举起小手。显然,她对“举手率”不满意,又抬高声音进一步启发:“你们这么长时间没见到我,怎么会不想我呢?如果你曾经想过我,就把手举起来吧!”一大片小手举了起来。
  细数之后,她发现就一个小朋友没有举手,于是她叫大家把手放下,走向那个没举手的孩子:“你真的没想我吗?”孩子认真地点了点头。她又问:“为什么不想我呢?”孩子说:“我想我姥姥和姥爷,他们把我的‘想’都用完了,我没有地方想你了。”
  这个没举手的孩子是哭着回家的,他因“没想老师”被老师罚站了。凭什么?
  1981年,林承銮老师在浙江省乐清市中雁中心小学附中任教。当时有一学生想来插班读初三。因为他早先曾在该校就读小学,调皮散漫的他给学校老师留下了不好的印象,离校几年后又回来插班,学校不予收留。眼看这个孩子就要辍学,林老师以“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见解,说通了学校领导和同事,让他入学。林老师认为这个孩子智商较高,培养得当,有望成为有用之才。为了实现自己许下的诺言,林老师对这位学生关怀备至,不断鼓励和督促他。这个孩子也不负师训,学习成绩一路攀升,一年后如愿考上高中。
  二十几年后,这个学生在北京经营服装效益积累可观。林老师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学生把当年林老师为他网开一面,重获新生铭记在心。为此知遇之恩,他专程将林老师接到北京游览,并在家乡出资20万元购买新房一套,让林老师告别他那又矮又窄的旧居。
  2006年6月26日,武汉某高校独立学院大二女生张莹等3名女生告诉记者:“我们弄了一些资料贴在大腿上,还没来得及抄就被老师发现了,监考的女老师当着全体考生和另一个监考男老师的面,掀开我们的裙子,她还从另一名考生的胸罩里拿出了资料。”这种“以恶治恶”的做法固然点到了作弊考生的“死穴”,但是,这些老师可曾想过,这种抓作弊的方式是否合法?是否人性,甚至是否会彻底伤害一个人?毕竟教育目的是塑造人,而不是毁灭人,考试作为教育的手段之一自然不能偏离这个大前提。
  在上海已有12年校长生涯的张治撰文指出:校长应该能够严格地贯彻执行制度,但又绝对不能迷信制度。制度是方的,而人情是圆的;制度是刚性的,而人情是柔性的。成功的管理必须能够扯得方、带得圆,必须刚柔相济。那么,作为制度执行者的老师呢?
  这样说来,当老师还真是不容易啊。
其他文献
一  “提问”是最古老的也是使用最普遍的教学手法,它是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著名的“产婆术”之核心,又是当今世界每一个教师都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现代思维科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又是创造的前提,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尤其
伴随社会的发展,以汽车为主的交通工具大大地得到普及。但是,接踵而来的问题是如何防止这些噪声。以及来自生活中产生的诸如琴声、家庭卡拉OK等噪声。对此,日本一家公司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