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产业中的文化符号应用r——以苗族服饰为例

来源 :艺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s687384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苗族服饰文化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其蕴含着该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信仰文化,是族群归属和社会角色的重要标志.苗族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正被广泛应用于新的文化产品中.分析苗族服饰符号的应用及其对该民族文化的影响,对发展相关文化产业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其他文献
高校音乐欣赏类通识选修课在各个类型的音乐选修课中是最为普及的课程.学生通过欣赏中外优秀的经典作品,提高审美能力、文化素质水平,调节心理状态,增强创新意识.本文通过对各个类型音乐作品欣赏的教学实践进行反馈,并做出一些思考.
目的:当产品的需求和技术都已得到满足与保证,产品在观赏、购买及使用中的时候能否可以带给顾客愉悦的情感体验?方法:文章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分析和论述.结论:介绍了审美心理下的设计和应用与关联,然后提出了情感化设计的运用和价值并分别阐述,并结合两点在产品设计中分析现代审美、情感与产品的关系.
福建本土音乐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厚重积累,呈现出色彩纷呈的艺术景观.在当代社会文化环境中,对于福建本土音乐的传承与发扬,除了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在高校教学中的吸纳与转化也显得十分重要.面对当前高校教学中对于福建传统音乐艺术的“失语”,应通过群策群力来明确自身优势与有效承载的价值意义,通过态度转变、师资培养、教材更新、教法拓展等层面的多管齐下,培养传承福建本土音乐文化的优秀人才,使多姿多彩的艺术形式历久弥新,重现光辉.
书法是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传统艺术门类之一,普通高校开设书法公共艺术教育,在当代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对提升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增强当代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心,有其独特教育价值和意义.
器乐组合实训课程是一门既能凸显乐器独特性又能展示整体配合效果的艺术课程;并得到了许多艺术高职院校的重视.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实训课程中的合奏、重奏课是音乐表演(器乐)方向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此课程既提高了器乐专业学生的演奏水平和声部间的合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默契合作的团队精神,提升了学生的艺术表现力、艺术创造力和舞台实践能力.
高职艺术院校交响乐团的组建与发展对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音乐修养的提升和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高职艺术教育的教学研究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
培养高质量的戏曲人才是戏曲艺术赓续的基石.因此,如何提高戏曲表演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课堂+舞台”演学结合的戏曲表演人才培养模式,能使学生更快地熟悉戏曲表演艺术的特点,快速掌握戏曲表演“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
西柏坡精神作为优秀的艺术教育资源,它的科学内涵与时代价值,同高校艺术教育“三全育人”体系高度契合;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发展.西柏坡精神与高校艺术教育“三全育人”的大融合,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需要不断探索其有效可行的路径,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社会古筝师资培养模式是古筝培养体系与古筝教育过程中介的一种科学方法,该模式的建构基于当下社会古筝师资人才环境的调查,旨在建立一个新的教学思维与操作过程范式.模式提出了社会古筝师资培养的三大原则和三条路径,以及满足社会古筝教师发展需求、符合社会古筝师资现状、能够实现闭环的培养体系,同时建立了保障模式良好运行、有效监督教学质量的培养管理措施,对当下社会古筝教育人才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我国很多高等师范院校开设了钢琴类专业.但一些学校课程陈旧老套,教师教学观念固化,学生学习钢琴课积极性较低.鉴于目前高等师范院校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学校应当以社会需求作为导向,合理设置课程,加强互动交流,有效促进钢琴课程改革,传输给学生最新的教学思想,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钢琴专业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