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尔盖湿地:“高原之肾”病态百出

来源 :海外文摘·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y42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若尔盖湿地一直以来都享有“高原之肾”、“黄河蓄水池”的美誉。然而近年来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导致若尔盖湿地的生态功能下降。在文中主要就当前若尔盖湿地所面临的威胁进行分析,并就如何修复若尔盖湿地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以期可以为若尔盖湿地的生态保护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若尔盖湿地;威胁;生态保护
  中图分类号:X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7)15-0054-02
  若尔盖湿地位于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是世界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泥炭沼泽,每年为黄河提供约30%的水量,享有“高原之肾”、“黄河蓄水池”的美誉。但近年来若尔盖湿地面积不断缩减,草原持续退化,沙化面积逐渐增大,致使“黄河蓄水池”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功能下降,生态保护工作面临巨大压力,警报频传。为此,国家和地方投入了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情况不容乐观。
  1 生态恶化:“高原之肾”面临威胁
  1.1 湿地萎缩,蓄、供水能力下降
  根据2016年全国自然资源更新调查显示,若尔盖县境内湿地面积(如图1)3046平方千米,沼泽湖泊面积30平方公里,与20世纪70年代比,仅沼泽湖泊面积萎缩就达43%。若尔盖湿地萎缩,直接引发其蓄、供水能力下降,黄河水量减少,流量季节变化增大,含沙量增加。
  1.2 草原退化明显,鼠虫害加剧
  若尔盖境内现有2900平方公里天然草地退化。相比20世纪70年代,若尔盖境内植被覆盖度下降22%,毒杂草上升29%,草原生产力下降51%。随着草地退化,若尔盖鼠虫害分布面积达5300平方公里,占可利用草地的82%。鼠虫造洞拱土,导致土地外露,水土流失加快。
  1.3 土地沙化蔓延,草原生态环境恶化
  曾有专家预言,如不尽快治理沙化问题,若尔盖湿地将成为沙漠,引发的沙尘暴将威胁九寨沟、成都等地,造成黄河季节性断流,长江流域也会受到影响。根据2016年最新自然资源更新调查显示,若尔盖境内存在各类沙化土地图斑914个,面积764平方公里,比2009年增加27平方公里,其中半固定沙地和流动沙地占沙漠化面积的14%。若尔盖土地沙化,加剧了湿地萎缩、环境恶化趋势。
  2 压力日增:人与自然共同驱动
  若尔盖湿地生态环境问题是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共同驱动的结果,但人为因素为主要驱动力。
  2.1 气温升高、降水减少,对原本生态就脆弱的若尔盖湿地造成了极大影响
  近30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增加,对若尔盖湿地的生态环境产生极大影响。若尔盖地区的降水量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减少。若尔盖平均气温从20世纪70年代的0.7℃增加到现在的1.8℃,增幅翻了几番。气候变暖、降水减少且集中,直接导致了湖泊干涸、湿地萎缩,生态环境自调能力下降,如图2。
  2.2 “超载放牧”致使若尔盖湿地生态环境破坏,草原湿地生态环境承载力下降
  据统计,若尔盖县牛羊从20世纪50年代末的34万头,增加到目前的118万头,增幅达350%。换算成羊单位,若爾盖草原每亩载畜量33个羊单位,远超出同期全国5个羊单位的载畜量。全区实际载畜量319万个羊单位,远超于理论载畜量187万个羊单位,超载率高达71%。“超载过牧”使得大量草原、湿地裸露沙化,生态环境承载力下降。
  2.3 历史性的人为破坏,影响一直波及至今
  20世纪60年代,开展的“农业学大寨,向沼泽湿地要草场”运动造成若尔盖湿地人工开沟排水380公里,影响沼泽1400平方公里,导致近800平方公里的沼泽变成半湿沼泽、干沼泽或草地,使湿地面积减少60%。
  3 直面问题:多措施修护、保护若尔盖湿地资源
  为贯彻落实《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以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为重点,我们需要紧抓改善环境质量这一核心任务,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加强若尔盖湿地的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改善若尔盖湿地的环境质量。需坚决打好湿地生态保卫战,让湿地更湿、绿水更清,实现若尔盖湿地的可持续发展。
  3.1 开展沙化治理工程,防止土地沙化进一步蔓延
  严格落实若尔盖土地沙化区防治方案,全面开展若尔盖土地沙化防治工作,重点开展嫩哇乡、辖曼乡、唐克乡以及阿西乡等地的土地沙化治理。对不同程度的土地沙化地区,进行沙化治理分区,并针对不同分区,选取不同的治理模式(封育模式、种草模式、植灌模式、沙障模式)进行治理。对影响湿地生态安全的人工沟渠进行封堵扎栏,减少水源的流失。
  3.2 完善若尔盖湿地生物链,维护草地生态平衡
  加强能力建设,构建健全的鼠情监测体系。加大草原鼠害的监测力度,分析鼠害形成的原因及规律,及时找到鼠害治理方法。减少传统的生物农药、投毒、捕杀等化学、物理方法治理草原鼠害,重点进行生态防治。加大对狐狸、狼、鹫、老鹰等动物的保护力度,完善湿地生物链。
  3.3 扭转牧民生产、生活方式,解决“超载过牧”问题
  加强湿地资源保护宣传力度,加快若尔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结合当地特色,帮助牧民发展替代产业,从根本上解决生存、生活问题,并激发和提高牧民参与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李渤生.若尔盖湿地[J].西藏人文地理,2007,(3):88-103.
  [2]张晓云,吕宪国,顾海军.若尔盖湿地面临的威胁、保护现状及对策分析[J].湿地科学,2005, 3(4):292-297.
  [3]李斌,董锁成,江晓波等.若尔盖湿地草原沙化驱动因素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8,15(3):112-115.
其他文献
结合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计算机网络项目建设,论述了“211工程”公共服务体系图书馆网络项目的意义及其对图书馆现代化建设的影响和作用。
教育硕士主要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具有较高教师职业品质、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以及专业发展能力的骨干教师。自然,教育硕士的成长主要是通过教学实践,其中课堂
摘要:汉语歇后语是汉语词汇系统及熟语系统中非常有特色的群体,它在语形上由前后两部分组成,风格上风趣、幽默,内容深邃,是经过千锤百炼而形成的语言精华,镌刻着汉民族的文化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词。河套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丰富。在这种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产生的地名,自然带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域特点。  关键词:河套歇后语;地名;文化特质;文化内
摘要:湿地是地球上最独特的自然风貌,而城市湿地是城市生态环境的组成部分,蕴含着强大的综合功能;本文结合兰州银滩湿地公园针对湿地景观改造设计进行调研,并对兰州湿地公园景观优劣势分析和提出设计改造。  关键词:湿地;兰州银滩;景观设计;改造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7)20-0003-03  1 湿地设计概念  城市湿地公园是指具有湿地生态系统和湿
法律语言作为法律的载体,经过长久使用及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具有特定文体特征的职业语言。因此,法律文体的翻译十分特殊。长期以来,关于文体可译性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文学文体,
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由研制开发逐步走向实用。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及Internet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图书馆自动化的概念发生了变化,对图书馆自动化系统提出了新的、
根据1996-1998年我校利用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索引数据库(ChineseScientificandTechnicalPapersandCitationDatabase,简称CSTPC)情况统计,发现用户满足率不足10%,检索效果差,检索效率低。因而我们针对这种情况,从数据库结构,标引质量,更新速度等方面分析影响了CSTPC检
摘要:普遍认为地膜覆盖栽培在烟叶生产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即提高地温、保蓄水土、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养份流失,达到促进烟株早发,提高产、质量的目的。本试验探讨了杯罩移栽技术与地膜覆盖移栽技术进行对比,通过在水城县野钟乡开展塑料杯罩移栽试验,结果表明,该技术简单易行、减工降本、绿色环保,杯罩保湿保温效果明显,大田生育期较对照提前2天。示范烟株农艺性状与对照无明显差距。栽后25天大田生长势优于对照。亩
摘要:歌剧《游吟诗人》是由威尔第创作的,是他创作成熟时期的一部非常著名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曼里柯咏叹调《火堆在燃烧》是非常经典的作品,也是戏剧性和抒情性的结合更显现出了其独特的艺术特点。本文主要是对歌剧《游吟诗人》中曼里柯咏叹调《火堆在燃烧》演唱分析进行研究,通过对其演唱风格的分析进行相关的探讨。  关键词:火堆在燃烧;曼里柯;抒情性  中图分类号:J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