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略英美女性文学之美

来源 :名作欣赏·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uclear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英美女性文学诞生于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初进入发展和繁荣时期,产生了众多著名的女性文学作家,她们在整个英美文坛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创作出很多广受好评的作品,从这些作品中能够看出英美女性文学特有的闪光点。其中简·奥斯汀是英美女性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作品广为流传。另外,佐拉·尼尔·赫斯顿是著名的民俗研究学者,被称为“黑人妇女文学之母”。本文主要通过分析简·奥斯汀以及佐拉·尼尔·赫斯顿的作品,来探讨英美女性文学之美。
  关键词:简·奥斯汀 佐拉·尼尔·赫斯顿 英美女性文学
  女性文学,通俗意义上被称为女性解放文学或女性主义文学,广义上的女性文学指的是由女性执笔写作或者是具有女性特质的文学作品。英美女性文学一般以英国女性作家维尼吉亚·沃尔夫在1929年创作的《自己的房间》作为诞生标志,之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女性的地位不断受到重视,女性文学作品的繁荣期也随之而来,如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佐拉·尼尔·赫斯顿的《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等。这些女性文学作品所获得的成就完全不逊色于同时代的男性文学。通过分析这些文学作品,我们能够深入领会英美女性文学所特有的魅力。
  一、简·奥斯汀和佐拉·尼尔·赫斯顿简介
  简·奥斯汀是英国19世纪具有代表意义的女性文学作家之一,其作品突破了传统的方式,采取新颖多变的形式进行情感表达,她通过多年的创作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叙事方式。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品有《理性与感性》《曼斯菲尔德庄园》《傲慢与偏见》以及《艾玛》,其作品在内容上侧重于讲述英国乡村生活,这也与简·奥斯汀的生活经历相关,她小说的字里行间都反映了自己生活的时代以及当时女性的命运。简·奥斯汀的文学作品所获得的评价褒贬不一,部分评论家认为其小说内容限于家庭以及婚姻,不具备时代评判的深层次意义,但更多的评论家给予了简·奥斯汀高度的赞赏,认为简·奥斯汀使“平凡普通的人物变得更加有趣”,甚至评价她为“女性的莎士比亚式作家”。在下文中笔者将从女性作家的角度对简·奥斯汀的作品进行赏析。
  佐拉·尼尔·赫斯顿被称为“黑人妇女文学之母”,是著名的民俗研究学者,其儿童时代生活在位于佛罗里达州的伊顿维尔小镇中,该小镇属于独特式黑人小镇。小镇中的童年时光对于佐拉·尼尔·赫斯顿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小镇居民以及佐拉·尼尔·赫斯顿家庭中关于黑人民族的传统习俗根深蒂固,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中都渗透着黑人民俗文化,这些传统民俗给佐拉·尼尔·赫斯顿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使她在以后的创作生涯中一直致力于黑人民俗文化的挖掘。佐拉·尼尔·赫斯顿的代表作有《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苏旺尼的六翼天使》以及《约拿的葫芦藤》等,其中《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充分展示了黑人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改变了黑人文学中的男性主体模式,使女性重新成为社会中的关注点,塑造了肯定自我、表现自我的黑人女性形象,蕴含着不畏艰险、追求真理和自由的精神。
  二、从简·奥斯汀作品的赏析中发现英美女性文学之美
  简·奥斯汀是英美女性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仅次于莎士比亚的作家。她的小说不仅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同时充满了女性主义的思想。
  (一)反讽式的语言风格
  简·奥斯汀通过反讽式的语言创作出了具有幽默风格和深刻内涵的文学作品。利用反讽式的语言能够有效提高小说中的戏剧性叙事,如在《艾玛》中,主角艾玛惯常运用反讽式的语言进行情感的表达和内心的表露。通过简·奥斯汀的作品可以看出,运用反讽式的语言有助于塑造和提升作品中主人公的性格。
  反讽式语言和戏剧性情节是简·奥斯汀作品的特点之一,其作品通过对女性话语权的戏剧性反讽语言的运用,展现出了女主人公的语言风格与当时社会的冲突,而女性意识的萌芽也由此产生。如《傲慢与偏见》,小说的社会背景是19世纪的英国社会,该时期女性选择结婚对象首先考虑的是男性的财富和社会地位,只有选择具有较高社会地位和殷实经济基础的另一半,才能够使自己在未来生活优渥,不受困苦的折磨。因此在当时,婚姻选择的基础是物质条件,而不是两个人之间的感情。而伊丽莎白对于选择财富的婚姻形式非常不赞同,对于好友所展现的婚姻观念亦嗤之以鼻,对于妹妹通过物质条件选择婚姻的方式感到非常无奈,因为在伊丽莎白的婚姻观念中,爱情是两个人步入婚姻殿堂的基础条件,只有爱情才能够保障两个人在以后的生活中幸福相处,伊丽莎白拒绝以物质为婚姻前提的原因也在于此。在小说第十一章中,伊丽莎白说:“当我对他人进行嘲笑时,能够帮助自己进行理智的判断。”她通过这段话讽刺了对方的愚蠢,对于当时女性主义的觉醒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女性主义思想
  简·奥斯汀的作品以阐述女性思想为主线,在19世纪的英国社会,家庭教育中将女性的淑女要求和娴静品德作为教养内容,教导女性自我克制、逆来顺受。但在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用蔑视的眼光看待世俗,其很多行为违背了传统的淑女品质,如不擅长淑女才艺中的音乐和绘画,不顾体面冒雨穿越泥泞看望生病的姐姐等行为,这些细节都表现了伊丽莎白对于当时社会世俗的不屑一顾,显示出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在《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汀描写了女性的思想和内心世界,传递了当时女性的愿望,其实这也是简·奥斯汀对于自我思想的展现,坚持自我个性的发展。
  三、从佐拉·尼尔·赫斯顿作品看黑人民俗文化
  佐拉·尼尔·赫斯顿被称为“黑人妇女文学之母”,是著名的民俗研究学者。在黑人民俗文化的引导下,佐拉·尼尔·赫斯顿创作出了一部部颠覆性的文学作品,塑造了一个个极具魅力的人物,如《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中的珍妮以及《约拿的葫芦藤》中的露西等,这些文学人物具有坚毅的品质,代表着不畏压迫、追求自我的黑人女性形象。如在《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中,珍妮在大沼泽中完成了对于自我的找寻,珍妮在经历过多次婚变之后认识了精神世界的重要性,通过自我努力,最终找到了自身价值,摆脱了男权以及种族主义的羁绊。作品还深入描述了沼泽地中黑人的传统歌舞表演,珍妮正是因为感受到了这种民族传统魅力才冲破了种族的羁绊。在《约拿的葫芦藤》中,露西具有叛逆的精神和忠贞的爱情观,其不断督促着约翰的成长,当约翰遭遇事业危机时,露西毅然决然挑起男人的担子并且帮助约翰跨过了事业难关,充分展示了女性所特有的魅力和勇气。
  正是由于佐拉·尼尔·赫斯顿,后来的研究者才能够了解到黑人民俗文化的内涵和魅力,为黑人民俗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素材。此外,其作品也为黑人女性的思想觉醒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作品中佐拉·尼尔·赫斯顿为女性同胞呼吁,希望她们能够努力争取自己应得的权利和地位。另外,佐拉·尼尔·赫斯顿的作品充满了对于人生的剖解,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对于现代社会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本文中,笔者首先分析了简·奥斯汀以及佐拉·尼尔·赫斯顿两位女性作家,论述了其生平经历以及主要作品。其次通过对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的赏析发现了英美女性文学之美,主要表现在反讽式的语言风格以及女性主义思想两个方面。最后对佐拉·尼尔·赫斯顿的《他们的眼睛望着上帝》以及《约拿的葫芦藤》进行分析,论述了其中的女性主义思想和作品所具有的跨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晓红,宋阳明,杜磊等.平凡的乡村生活 深刻的婚姻剖析——赏析《傲慢与偏见》的婚姻观[J].时代文学,2008(7).
  [2] 戴婷婷.Analysis of Characters in Pride and Prejud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zzy Language[D].安徽大学,2012.
  [3] 陈诚.“AT”“ON”和“IN”的概念隐喻义的研究——基于简·奥斯汀的三部小说[D].扬州大学,2012.
  [4] 孙晓蓉.文化时空对译者的影响——兼评《傲慢与偏见》的中译本[D].安徽大学,2008.
  [5] 文培红.“作为有色人种的我有什么感觉”——评佐拉·尼尔·赫斯顿的种族哲学及其命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5(1).
  [6] 游爱学.认知视角下佐拉·尼尔·赫斯顿作品中的隐喻翻译——以How it feels to be colored me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5(1).
  作 者:孙玉蓉,青海民族大学本科在读,主要从事英美文学作品研究。
  编 辑:杜碧媛 Email:dubiyuan@163.com
其他文献
摘 要: 佛教作为外来文化,从先前的依附到遭到本土传统文化的排斥、融合再到独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魏晋六朝时期的佛教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佛教文化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特点在该时期志怪小说中体现得淋漓盡致,此文对佛教文化发展在魏晋六朝志怪小说中表现出来的特点作了简单梳理,以供后世初学者参考。  关键词:佛教 魏晋六朝 志怪小说  佛教自两汉传入中国以来,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到魏晋六朝时期
摘 要: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建构了女主人公曹七巧的一生,是一部关于女性生存的文本。它讲述了作为女性的七巧所遭遇的婚姻不幸,及其在面对这不幸时所表现出的执着抗争。她执着于金钱的追求与守护,更执着于那不断带给她绝望,但始终如幽灵一般萦绕于其想象空间的男性。在其执着的抗争过程中,本源自底层经验的生命力逐渐扭曲畸变,开始制造关于其他女性的更加残酷的不幸。  关键词:《金锁记》 女性生存 曹七巧 残酷 执
摘 要:宁夏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所孕育出的文学创作也有着独特的精神内质。其乡土气息中的悲剧意识、母性意向以及在语言塑造上的喜剧感,都带给人新鲜的审美感受。  关键词:乡土文学 母性审美形态 语言特色  在新中国的版图上,整个西北地区土地面积最广、山川草原等地理元素最为多元,共包含有新疆、青海、内蒙古西部、陕西北部以及宁夏自治区等省区市,自古以来即是我
推 介 语  为了让以阳明文化为代表的绍兴传统优秀文化资源“活起来”,绍兴文理学院成立了王阳明研究中心和阳明剧社,并以此为平台带动全校的大学生开展王阳明研究与阳明文化传播实践。本期栏目,我们重点推出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同学的王阳明研究论文四篇。。  (卓光平,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  摘 要: 《谏迎佛疏》是王阳明写下的一篇谏迎“活佛”的奏章,也是体现其儒佛观的一篇重要文献。在奏疏中,王阳明
摘 要: 《桃花扇》中的李香君是一个有着饱满人格魅力的女性形象。本文以《桃花扇》剧情推进为脉络,对李香君的艺术形象进行深入的剖析,总结其纯真腼腆的秦淮少女形象、坚贞不屈的贞烈女性形象、凛然正气的巾帼女性形象和看破红尘的悲剧女性形象,以期为后续全面掌握李香君的艺术形象和总结其精神品质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桃花扇》 李香君 人物形象  《桃花扇》是孔尚任于康熙年间著成的传奇剧本,是一本爱情戏。
摘 要: 东南亚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作为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进入中国内地学者的研究视野之中,随着相关创作及研究的繁荣产生了多元化的文化理论与研究方法。本文将以“文化冲突”这一视角作为切入点,结合关于东南亚华文微型小说已发表的部分研究资料进行评述,凸显东南亚华文微型小说研究走向。  关键词:东南亚 华文微型小说 文化冲突 研究述评  20世纪80年代末起步的中国东南亚
我姓赵,“燕赵多佳人”的赵。佳人翩翩,为你而来。  我姓张,“平湖锦帆张”的张。我愿扬起风帆,到达有你的彼岸。  我姓李,“桃李春风一杯酒”的李。桃李开尽韶华,不如你嫣然一笑。  我姓吴,“寒雨连江夜入吴”的吴。我冒着凛冽寒风,潇潇夜雨,不过是想早日见到你。  我姓刘,“刘安闻说是知音”的刘。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我姓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的谢。为你把年华虚度,我亦无悔。  我姓杨,“
摘 要:文章依托CNKI数据平台,筛选条件为“鲁迅及其作品研究”,选取1976年至2017年5月20日前上传到CNKI数据库中的数据,共计18733条。运用文献计量学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筛选、整理、分析,得出结论如下:一,近5年来论文质量和数量发生背离;二,研究资源高度集中,地区分配不均衡,发展不平衡;三,国家支持力度逐步加大;四,研究热点趋于分散,边缘化课题逐渐浮出,跨学科研究获得重视;五,影响
摘 要:澳大利亚神经生理学家、作家考琳·麦卡洛的长篇小说《荆棘鸟》自被引入中国以来就受到广泛关注。由于对该作品的解读文字日益丰盈,人们渐能从学理的视角剖析该作的艺术价值。但研究者却容易忽视书中弗兰克这一形象,本文通过大量的文本分析和精神分析学说的引入,可将其视为“俄狄浦斯情结”附着者的典型形象,对这一论点的阐释,可从弗兰克与书中三个人物的关系分析来实现。  关键词:《荆棘鸟》 精神分析 弗兰克  
1975年,作为国家登山队队员的夏伯渝,在一次登珠峰时把自己的睡袋让给丢失睡袋的队友,导致自己冻伤,双小腿截肢。之后,他历经癌症、多次大手术等磨难,仍未放弃登顶珠峰的梦想。  2018年5月22日下午,69岁的夏伯渝坐在病床上晒太阳。除了两条小腿被截掉了三分之一,他看起来和其他同龄人没什么区别。只有两颊上的血痂提醒着刚刚过去的一切。5月14日10时41分,他成功登上珠峰,成为中国第一个依靠双腿假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