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中信息技术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新课程理念要求信息技术应该是一门实践性极强、极富创造性的学科。而开放性教学赋予了学生最充分的民主,能发挥他们的独立意识和学习主动,发挥主动性,符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理念要求。
关键词: 高中信息技术 开放性教学 特点分析
高中信息技术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信息技术课程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的发展,而且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宽视野,勇于创新,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生学习的能力,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伦理与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为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保证。信息技术课程的要求决定了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不应该是狭隘的学习理论知识、操作技巧,而应是应该开放的、创造性的、可持续的教学。这也是与开放性教学的理念相吻合的。
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生学习的平台;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构建健康的信息文化。理念要求信息技术应该是一门实践性极强,极富创造性的学科。而开放性教学赋予了学生最充分的民主,能发挥他们的独立意识和学习主动,发挥主动性,符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理念要求。
一、开放性教学的特点
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学方法的改变正是常规教学中最活跃的成分,由传统教学向现代教学转变,由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转变,由积累性向创新性教学的转变,是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开放性教学应运而生,它具备如下特点。
(一)开放性
开放性指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能够全面地开放。包括学习活动的开放,能够积极的发言,有更多的时间用来亲身实践老师所讲授的知识。教师教学内容、目的的开放性,不像传统教学那样将教学目标遮遮掩掩,而是明确地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到什么内容,需要达到什么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必然会事半功倍。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能进行转变,由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转变为学生自己要学,有困难的地方向老师提出,把老师视为学习的辅导者和帮助者。也可以向同学发问,同学间共同帮助,完成学习目标。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分小组讨论,改变以往沉闷的课堂教学的方式。
(二)随机性
随机性指的是在对学生开放的情况下,学生的思维活跃,提出的问题或者学习的激情有可能超越教师所设计的范围。课堂是生成的,在未上课之前,教师无法预料学生的情况。所以,在课前,教师需要做好充分准备,预设可能发生的情况,提早想好应对措施。同时,开放性教学又是有序的,但是在其运作的过程中一定会有随机的情况发生。教师需要引领学生走出谜团,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行。
(三)偶发性
偶发性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出人意料的事情。教学是动态的,随时都有事情发生,特别是在开放性的大环境下,课堂的纪律看起来可能比较乱。一旦出现偶发的情况,教师要及时地做出反应,确保课堂教学能够继续。
开放性教学看起来是一种很乱的课堂,但实际上,整个教学都在教师的控制下完成的。教学的“开放”是在教师预先设计和课堂精心安排下进行的。在课堂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多提供活动时间和活动内容,“赋予学生最充分的民主”,使他们形成自主独立的意识和学习动力,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的“开放”有多种含义,比如教学内容的开放、形式的开放、学习行为的开放等。教师要在这些改变中做好应变措施。学生以多种形式参与教学活动,如游戏、辩论、研究、实践时,能让学生在没有压力,愿意参加活动的同时,还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自我获取知识,发展智能,形成健康人格。也包含着学生在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主体性、主动性、能动性在外力作用下的自我完善、自我拓展、自我实现。
二、开放性教学的运用
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运用开放性教学,使得信息技术的课堂焕发别样的生机,我归纳了如下四点。
(一)教学内容的公开
教学内容的公开,首先是教学目标的公开。教学目标不再受“知识中心”的束缚而是知识型、智能型、教育型目标的完美整合,由过去只重视认知领域目标,扩展到技能目标、能力目标、学法目标、德育目标、情感目标等多个方面。事先教师告诉学生,本节课需要达成什么目标。学生会更乐意地去探索完成一节课的任务。其次是教学内容的公开。教学内容的主体是教材。课前花几分钟的时间告诉学生这节课要学什么内容,和同学进行沟通,询问同学的意见,想通过本课学习到哪些相关知识,不拘泥于课本。课程的内容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于现阶段主流的一些技术,能够让学生利用课堂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想,这对于一个信息技术老师来讲是一件成功的事情。比如在讲到因特网信息激流与网络安全时,我讲了密码的设置,用数字组成的密码容易破解,如何在电脑上设置密码更安全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最后是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在我的课堂中,学生可能在其他老师眼里纪律并不是很好,但我的想法就是能够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在快乐中走向成功。所以,平时学生在课上有问题,可以随时提问,不拘泥于形式,可以站着,也可以坐着。经常讨论一些问题,运用集体的智慧来解决。课堂上的有些问题甚至是我自己也不知道的,通过课后的学习,下节课的时候可以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案。开放的课堂,更容易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知识。
(二)开放性的任务设置
在开放性的任务设置中,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应该考虑学生的原有的基础。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把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小任务,在学生完成任务的时候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让他们学会如何去发现,去思考,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根本的目的要让学生学会学习。通过层层任务的设置能够让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感触和收获。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在信息技术课中应改为“百看不如一练”,用“纸上谈兵”的方法教学是不可行的。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在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地解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才能终身受益,价值永恒。除此之外,还应该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驱动”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直观化和形象化。比如在上图像处理时,我带着一张光线不足、明显倾斜的照片走进了课堂。学生觉得奇怪:老师为什么会带这样的照片来呢?由此,这堂课从疑问中展开,渐渐地就展开疑问,走向高潮。事实也证明,这样的做法是很成功的。
(三)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爱因斯坦说:“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只有不断地提出疑问,才能不断地前行。在信息技术课上,我鼓励学生提问,有问题及时问,及时解决,就离成功更近了一点。学生提出的问题是课堂教学最直接、最准确的反馈,能够让教师从中了解学生掌握情况的方法,从不同学生所提问题中归纳出的焦点问题,可以反映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这样就能更好地把握教学的情况,和学生共同进步。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地提问,因为提出的问题可以反映教师讲得是否全面,知识点有无遗漏,教学的深度是否适当。这样有利于教师拓展知识,不断地提高业务水平,也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表现在对教师提出问题的积极思考上,而且表现在对提出问题的主动参与上。这也是开放性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点,开诚布公的交流能够实现师生的互动,促进教学相长。
(四)师生共同的评价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每一次作品的评价都由三个环节组成:学生自评,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其中以学生评价为主,教师评价为辅。学生先谈谈自己的创作构思、想法,或者做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是如何解决的,同学在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最终如何完成的。其他同学也可以对他的作品评价,谈谈有什么可取的地方,最欣赏的地方,优点是什么,你觉得他有什么不足,怎么改进。教师综合双方观点进行评价,不能简单地说好或者不好,从而能实现评价主题的多元化。
让评价成为师生成长的加油站。课程评价要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让每一次评价成为孩子成长的新动力,从而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探索的兴趣,让每一次评价成为教师成长的助推器,从而使教师树立自信。
利用开放性教学这一方式,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地方。课堂教学应是师生生命中共同的幸福体验。对学生而言,课堂是其探究知识、智慧发展、情意交融与人性养育的殿堂,是其生命价值、人生意义得到充分体现与提升的快乐场所;对教师而言,课堂是其生命价值得到根本体现的场所,不只是对学生成长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教师生命价值的体现和自身发展的组成。
参考文献:
[1]苏秋英.浅谈信息技术科的开放式教学.江城学校风采,2004,(3).
[2]李俊卿.对信息技术课“开放性教学”的探究.21世纪中学生作文,2009,(10).
[3]黄伟祥.或用信息技术教材 营造开放性课堂.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
关键词: 高中信息技术 开放性教学 特点分析
高中信息技术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信息技术课程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的发展,而且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宽视野,勇于创新,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生学习的能力,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伦理与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为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保证。信息技术课程的要求决定了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不应该是狭隘的学习理论知识、操作技巧,而应是应该开放的、创造性的、可持续的教学。这也是与开放性教学的理念相吻合的。
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生学习的平台;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构建健康的信息文化。理念要求信息技术应该是一门实践性极强,极富创造性的学科。而开放性教学赋予了学生最充分的民主,能发挥他们的独立意识和学习主动,发挥主动性,符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理念要求。
一、开放性教学的特点
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学方法的改变正是常规教学中最活跃的成分,由传统教学向现代教学转变,由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转变,由积累性向创新性教学的转变,是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开放性教学应运而生,它具备如下特点。
(一)开放性
开放性指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能够全面地开放。包括学习活动的开放,能够积极的发言,有更多的时间用来亲身实践老师所讲授的知识。教师教学内容、目的的开放性,不像传统教学那样将教学目标遮遮掩掩,而是明确地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到什么内容,需要达到什么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必然会事半功倍。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能进行转变,由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转变为学生自己要学,有困难的地方向老师提出,把老师视为学习的辅导者和帮助者。也可以向同学发问,同学间共同帮助,完成学习目标。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分小组讨论,改变以往沉闷的课堂教学的方式。
(二)随机性
随机性指的是在对学生开放的情况下,学生的思维活跃,提出的问题或者学习的激情有可能超越教师所设计的范围。课堂是生成的,在未上课之前,教师无法预料学生的情况。所以,在课前,教师需要做好充分准备,预设可能发生的情况,提早想好应对措施。同时,开放性教学又是有序的,但是在其运作的过程中一定会有随机的情况发生。教师需要引领学生走出谜团,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行。
(三)偶发性
偶发性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出人意料的事情。教学是动态的,随时都有事情发生,特别是在开放性的大环境下,课堂的纪律看起来可能比较乱。一旦出现偶发的情况,教师要及时地做出反应,确保课堂教学能够继续。
开放性教学看起来是一种很乱的课堂,但实际上,整个教学都在教师的控制下完成的。教学的“开放”是在教师预先设计和课堂精心安排下进行的。在课堂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多提供活动时间和活动内容,“赋予学生最充分的民主”,使他们形成自主独立的意识和学习动力,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的“开放”有多种含义,比如教学内容的开放、形式的开放、学习行为的开放等。教师要在这些改变中做好应变措施。学生以多种形式参与教学活动,如游戏、辩论、研究、实践时,能让学生在没有压力,愿意参加活动的同时,还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自我获取知识,发展智能,形成健康人格。也包含着学生在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主体性、主动性、能动性在外力作用下的自我完善、自我拓展、自我实现。
二、开放性教学的运用
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运用开放性教学,使得信息技术的课堂焕发别样的生机,我归纳了如下四点。
(一)教学内容的公开
教学内容的公开,首先是教学目标的公开。教学目标不再受“知识中心”的束缚而是知识型、智能型、教育型目标的完美整合,由过去只重视认知领域目标,扩展到技能目标、能力目标、学法目标、德育目标、情感目标等多个方面。事先教师告诉学生,本节课需要达成什么目标。学生会更乐意地去探索完成一节课的任务。其次是教学内容的公开。教学内容的主体是教材。课前花几分钟的时间告诉学生这节课要学什么内容,和同学进行沟通,询问同学的意见,想通过本课学习到哪些相关知识,不拘泥于课本。课程的内容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于现阶段主流的一些技术,能够让学生利用课堂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想,这对于一个信息技术老师来讲是一件成功的事情。比如在讲到因特网信息激流与网络安全时,我讲了密码的设置,用数字组成的密码容易破解,如何在电脑上设置密码更安全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最后是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在我的课堂中,学生可能在其他老师眼里纪律并不是很好,但我的想法就是能够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在快乐中走向成功。所以,平时学生在课上有问题,可以随时提问,不拘泥于形式,可以站着,也可以坐着。经常讨论一些问题,运用集体的智慧来解决。课堂上的有些问题甚至是我自己也不知道的,通过课后的学习,下节课的时候可以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案。开放的课堂,更容易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知识。
(二)开放性的任务设置
在开放性的任务设置中,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应该考虑学生的原有的基础。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把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小任务,在学生完成任务的时候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让他们学会如何去发现,去思考,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根本的目的要让学生学会学习。通过层层任务的设置能够让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感触和收获。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在信息技术课中应改为“百看不如一练”,用“纸上谈兵”的方法教学是不可行的。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在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地解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才能终身受益,价值永恒。除此之外,还应该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驱动”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直观化和形象化。比如在上图像处理时,我带着一张光线不足、明显倾斜的照片走进了课堂。学生觉得奇怪:老师为什么会带这样的照片来呢?由此,这堂课从疑问中展开,渐渐地就展开疑问,走向高潮。事实也证明,这样的做法是很成功的。
(三)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爱因斯坦说:“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只有不断地提出疑问,才能不断地前行。在信息技术课上,我鼓励学生提问,有问题及时问,及时解决,就离成功更近了一点。学生提出的问题是课堂教学最直接、最准确的反馈,能够让教师从中了解学生掌握情况的方法,从不同学生所提问题中归纳出的焦点问题,可以反映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这样就能更好地把握教学的情况,和学生共同进步。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地提问,因为提出的问题可以反映教师讲得是否全面,知识点有无遗漏,教学的深度是否适当。这样有利于教师拓展知识,不断地提高业务水平,也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表现在对教师提出问题的积极思考上,而且表现在对提出问题的主动参与上。这也是开放性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点,开诚布公的交流能够实现师生的互动,促进教学相长。
(四)师生共同的评价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每一次作品的评价都由三个环节组成:学生自评,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其中以学生评价为主,教师评价为辅。学生先谈谈自己的创作构思、想法,或者做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是如何解决的,同学在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最终如何完成的。其他同学也可以对他的作品评价,谈谈有什么可取的地方,最欣赏的地方,优点是什么,你觉得他有什么不足,怎么改进。教师综合双方观点进行评价,不能简单地说好或者不好,从而能实现评价主题的多元化。
让评价成为师生成长的加油站。课程评价要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让每一次评价成为孩子成长的新动力,从而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探索的兴趣,让每一次评价成为教师成长的助推器,从而使教师树立自信。
利用开放性教学这一方式,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地方。课堂教学应是师生生命中共同的幸福体验。对学生而言,课堂是其探究知识、智慧发展、情意交融与人性养育的殿堂,是其生命价值、人生意义得到充分体现与提升的快乐场所;对教师而言,课堂是其生命价值得到根本体现的场所,不只是对学生成长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教师生命价值的体现和自身发展的组成。
参考文献:
[1]苏秋英.浅谈信息技术科的开放式教学.江城学校风采,2004,(3).
[2]李俊卿.对信息技术课“开放性教学”的探究.21世纪中学生作文,2009,(10).
[3]黄伟祥.或用信息技术教材 营造开放性课堂.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