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叙事研究的生命力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zl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叙事研究就是以叙事的方式来描述人们的经验、行为和生活方式,通过所叙述的故事来探究经验、行为的意义及其蕴涵的思想和哲理。而教育叙事研究是指教师通过自身长期教育教学实践,在与对象的直接互动与交往中,发生了各种教育教学事件,通过对有意义的教育教学事件的描述与分析,叙述教育生活故事,讲述教育事件,用真实生动、富有情感和人性的事实经验揭示出内隐于事件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以及意义价值,形成教师以经验方式对教育研究的主动参与的方法教育问题。
  教育叙事研究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研究方法,自20世纪80年代产生以来,一直沿着两条路径向前发展。第一条路径是理论的探讨,很多学者从学理层面探讨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原理。第二条路径是叙事研究者依据叙事理论进行实地的个案研究。笔者认为,教育叙事研究的哲学基础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它是教育叙事研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一、教育叙事研究的实践意义
  1.教育叙事研究特别适合于教师
  教师的生活是由事件构成的,这些事件就如同源于教师经验的短篇故事。这种教育“记叙文”使发生的事件不再随记忆淡忘而成为无意义的东西,它以记述下来的形式保留了“历史”,给看似平凡、普通、单调、重复的活动赋予独特的韵味,从而固守了一份对这个世界和生活创造的意义。教师自我叙述故事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自我叙述来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并在反思中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
  教育叙事研究能真正使教师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主体,使教学一线的教师人人都有参与教育研究的机会, 切入教师的日常教育生活,对教师亲历的教育生活加以疏理、选择、整合、贯通,从而在一种基于教师亲历的现场感的叙述之中,能“把真实的教育生活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又能“在众多具体的偶然多变的现场中去透析种种关系,解析现象背后所隐蔽的真实,从而使教育生活故事焕发出理性的光辉和智慧的魅力”。从而解决和攻克长期以来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分离、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的顽症;教育叙事研究使教学一线的教师有了一种操作方便、实施容易和效果实用的科研方法。
  2.教育叙事更加接近日常教育“真相”
  教育变革的真正“秘密”正隐藏在日常教育经验之中,更多地关注日常教育经验和实践方式,通过有关教育经验的故事、口述、现场观察、日记、访谈、自传或传记,甚至书信及文献分析等,来逼近经验和实践本身,那么,教育叙事研究就将使日常教育经验的研究成为教育研究的重要方式。另外,教育叙事要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来表达,而语言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开展教育叙事,它可以让我们离开冰冷的说教,感受教育生活的多姿多彩。教育叙事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它对个体体验的关注,使教师有话可说,有情可抒,从而体现教育的人文关怀。
  当教师以叙事者的身份参与自我教育生涯历程之中,不断地谋求自我教育生活的价值追问与意义反思,就使得教育叙事不仅成为教师个体提升、改造日常教育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同样也可以成为教师个体改造、提升教师自我生命质量的重要途径。在此意义上,教育叙事对于教师自身而言,就不仅是一种介入教育研究的方式,而且是一种教育生活方式,是作为一个教育人“反思地”、“探究地”存在的基本方式。一个人对周遭世界的发现往往同时就是对自我心灵世界的发现。
  二、教育叙事研究的困惑与展望
  教育叙事研究在我国不过经历了短短几年的时间,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都有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对于叙事研究的反思与批评正是叙事研究发展的历史阶段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对叙事研究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首先,认清叙事研究的局限性有利于我们在研究中根据研究的目的和需要进行合理地选择。其次,从历史的眼光动态地看教育研究的发展,叙事研究为教育研究的多样化注入了活力,而其自身也在随之不断完善与发展。第三,叙事研究更重要的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方法论,即在开放和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下,要深入认识事物及其所表达的意义,决不能忽视其产生的特殊环境。第四,叙事研究的开放性说明了无论采用哪种研究方法而得到的结论并不能证明其永久的有效性,而只是对他人的研究有所启示或成为继续研究的基础。
  1.身份关系:叙述者与研究者谁向“读者”讲故事?讲述者与“听众”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关系?在叙事研究中,叙述者的身份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影响着叙事文本的特征、价值及可信度。必须指出的是,叙述者的身份不仅指文本的讲述者,更是指叙述者的一种关系状态,一种地位状态。
  2.价值倾向:叙事研究有比较鲜明的“立场”意识和价值取向,因为“生活故事”本身似乎永远都在诉说着某种,态度、某种倾向,而研究者或解读者亦有着自己的“前见”,所以这种研究不像科学一实证范式那样做到绝对客观、冷静,由于教育活动是一种价值色彩很浓的从主体到主体的活动,教育叙事研究比其它的一些叙事研究带有更强的价值倾向性。我们以为,有价值倾向不见得就是坏的,社会科学尤其是人文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其价值观色调较鲜明,叙事研究更是这样,对此已有很多论述,就不赘述。
  教育叙事研究方法的存在一度受到质疑,其有效的发展依赖于对它的正确理解和运用,只有这样,教育叙事研究的才会生气蓬勃,足以承载着教育的理想,这是由它的独有的特点所决定的。
  【参考文献】
  [1]段晓明、陈荟:走向生活体验——教育研究中的叙事研究法.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年第4期
  [2]丁钢:象范梅南那样做叙事研究.当代教育科学.2006 年第7期
  [3]陈振中:论教育叙事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上海教育科研.05年第9期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成功学院文法系)
其他文献
思想品德这门课给人的一般感觉就是理论性很强,有些枯燥无味的感觉,无法像语文课那样充满灵性、那样生动活泼。故而思想品德课堂上孩子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不活跃。其实这是一般
简要分析了限制衡水市夏玉米生产的限制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对策。
【摘要】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中要创设出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师对每一节课进行精心设计,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其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逐渐培养创新意识进而形成创新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能力;思维品质;培养  创新是人类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永无衰竭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
【摘要】当下的时代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高度的社会化,人才的密集化,科学技术的信息化,这都对我们当下的教育工作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时代的崭新要求使得我们必须加强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工作,才能保证我们的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学主体;教学形式的改革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传统应试教育的概念而存在的,它的基本目标就是将积极的、活泼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