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比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inkce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恰当应用数学比喻,具有激发学生灵感、活跃气氛、启迪思维、化解难点之功效。借助已知认识未知是学生获得新知的重要途径,当已知与未知不易转换时,比喻是一条重要的沟通渠道。
  【关键词】比喻;数学;课堂教学;抽象思维
  引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学科。而反应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些定义、定理往往是抽象的。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抽象思维能力普遍较差,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将抽象的、难懂的知识点迅速地和学生日常生活建立联系,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从而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模型,是一线教师常思考的问题。若在教学中借助比喻,帮助学生将抽象思维迁移到具体思维,往往会降低教学难度,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效率,因此有人说:不会打“比喻”的老师,不是为优秀的数学老师。可见比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利用比喻,活跃课堂气氛
  计算教学历来是枯燥的,看似最容易的,但又是学生最易出错的。如果在教学中恰当利用比喻,会活跃课堂气氛,增强的理解。三年级用竖式计算退位减法中连续借位时,如305-127,我是这样教学的:同学们,被减数个位上的5减7不够时,我们怎么办呢?因前面学习过借位知识,同学们都知道向十位减。可是你发现,十位“家”里很穷哦,它“家”一分钱都没有,是“0”,但它可是个热心肠的人,没关系,“我”会想办法。你们知道它会想什么办法呢?学生很快想到再想百位借。你看,十位这位“雷锋”向“富豪”百位借来1个百后,它知道自己家里穷,又把一个百拆成了10个十,借1个十给个位,自己剩下9个十。
  这样将十位比喻成“家”,它家穷,但人又好,是活雷锋,想办法向百位“家”借。通过这样贴近学生生活的比喻,学生听话会哈哈大笑,笑后又回味无穷,明白算理。把原本枯燥的连減算理教学解释得清清楚楚,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也轻松的掌握了改知识点。
  二、利用比喻,寻找思维的桥梁
  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和倍或差倍问题时,我们通常都是用线段图的方式进行教学的。如:甲乙两数的和30,其中甲是乙的2倍,甲乙分别是多少?通常我们都会教学学生画这样的线段图(如图1):
  教学中我们发现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线段图由于以前接触的比较少,画线段图对他们来说其实还是比较抽象的,很多学生不能理解每条线段表示什么?因此出现图是图,题目是题目的现象。但画线段图分析问题对学习数学实在是太重要了,这时就需要找一个中间过渡:“比喻”!将比喻作为具体问题与抽象思维的桥梁。于是我在教学中就将每1倍,也就是每条线段比喻成妈妈在超市买的一袋鸡蛋,超市里每袋鸡蛋的个数都一样,妈妈买了2袋,李阿姨买了1袋,一共是30个,妈妈和李阿姨分别买了多少个呢?这里“每袋鸡蛋”比线段图更实在,跟接近学生生活,学生也更易理解。有了这样具体事物的推理,就能很快领悟线段图的抽象推理。学生很快就想到了2+1=3,30÷3=10(个),也让学生领悟了2+1的含义。为今后学生认识稍复杂的和倍问题如:甲乙两数的和33,其中甲是乙的2倍多3,甲乙分别是多少?这样问题打下基础。学生就会明白为什么要先减3,原来3袋之外的3个。
  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学习就是将新的信息和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联接起来并不断归类的过程,新信息是否能转化为新知识,主要取决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相关概念。因此,在教学新知识是,教师要善于将新知识与学生生活作比喻,帮助学生克服知识难点,从而逐渐构建抽象思维模型。
  三、利用比喻,类似问题系统化
  我们在教学乘法分配率a×(b+c)=a×b+a×c时, 学生很容易写成a×(b+c)=a×b+c。教学中我把括号外面的数a叫作“老爸”,括号里面的数b和c是他的“大儿子”和“二儿子”,老爸当然是他们的共同老爸啊,所以在过节时,“大儿子”要请“老爸”到家里做客,“二儿子”也要请“老爸”到家里做客,所以啊a既要和b相乘,也要和c相乘。简单的比喻,既说清了算理,还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同时还可以拓展为还有“三儿子”,那有怎么写呢?
  恰当的比喻能把某个知识点与生活中一个形象化的事物联系起来,给学生留下生动的、深刻的印象。爱因斯坦曾这样描述他的思维过程:“我思考问题时,不是用语言进行思考,而是用活动的、跳跃的形象进行思考,当这种思考完成以后,我要花很大力气把它们转换成语言。”从中可以看出形象思维在思维中的重要地位。当学生的抽象思维受阻时,恰当的比喻正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桥梁,可以让两者之间轻松、平滑的过渡。如上例中,不仅解决了基本乘法分配律的难点,还为学生思维的拓展提供了发展空间,将类似问题系统化。
  诚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比喻要恰当、形象、生动,切不可粗俗。如在教学等式及其性质时,用天平或跷跷板作比喻,就很形象。在教学轴对称现象时,如以人为比喻,把人丛中间剖开,两边完全重合,则就不合适。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好比喻,其意义和效果是很明显的。留意生活中的典型事例,让课堂更有寓意,让思维更活跃。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
  [2]邱学华.《邱学华怎样教小学数学》.中国林业出版社
其他文献
在水位变动条件下,对岸坡上建(构)筑物进行渗流场分析对于抗浮设防水位的确定有着重要作用。为了分析在水位动态变化条件下,岸坡上建筑物的地下水位变化情况,以实际工程中某典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小学英语课堂也出现了诸多变化:师生关系日趋和谐,课堂学习环境愈加宽松,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增高,课程资源更显广阔……然而,跳出课改看课改,不难发现,我们对现今的英语教学认识存在着这样一种误区。本文以案例的形式,分析了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出现的一些误区,并针对这些案例作了一些反思,旨在探讨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误区及反思  进入新课程
深圳东门61号大院项目临近地铁和浅基础房屋,基坑开挖深度17.15 m和18.60 m.基坑支护设计根据不同周边环境和地质情况采取咬合桩、冲孔桩、旋喷桩、内支撑及锚索等多种支护形
【摘 要】崔白的代表作《双喜图》完整体现了其主观审美情趣,它描绘的是一个发生在秋冬荒野山林中,枯草间的野兔、老树干上的灰喜鹊之间一次野趣横生的故事。本文从《双喜图》的画面构成、表现手法与美学成就三方面进行了赏析。  【关键词】双喜图;画面构成;表现手法;美学成就  一、《双喜图》的画面构成  《双喜图》在形式处理方面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两点:一是全景式的非对称构图;二是博大的画面和精微细节的描写
一、故障现象有1辆行驶里程18万多km的丰田RAV4无法着车,起动机可以顺利转动;燃油指示表油量指示正常;用示波器测量各缸点火波形,发现各缸均没有点火信号波形;同时伴有发动机
在生物会考的最后冲刺阶段,大家在背了大量的知识点,做了大量的练习题的情况下,还是有许多同学觉得自己的生物成绩仍不是很理想,不知道下一阶段怎样复习成绩才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有的学生还产生了畏难情绪,心理压力很重。如何在会考的最后阶段提高复习效率取得优异成绩和大家交流一下。  1. 夯实基础,抓纲务本  中考的命题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考试不仅重视考查生物学基础知识、实验技能、探究能力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