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下,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重视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更多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去,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思考和合作能力,改变以往学生机械性重复和模仿的学习方式,成为很多教师教学的手段和方法。本文我谈谈构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应遵循原则和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合作学习;教学
一、合作小组的组建要均衡和互补
教师在分组前要综合考虑:不能将能力强或者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分成一组,将成绩不好的划分成一组。这样势必造成学习能力强的在讨论中效果显著,也会得到老师更多的信任和关注,而学习能力弱的一组,讨论的时间长、效果差,也往往得不到教师的有效帮助和指导,同时这种以成绩为标准划分小组的方式,严重地打击了学生学习的信心,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违背了新课程的理念。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分组应该本着新课程理念精神,要考虑到学生特长,个性差异,要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互补作用。
二、积极创建合作学习情景,鼓励学生进行有效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在开始时,很多学生对此还很陌生,也没有探讨、相互探究的经验,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发挥引导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有的学生数学基础比较差,遇到难题就陷入了思维困境,失去了对题目探究的信心和耐心,此时,教师则鼓励学生对难题进行分解,变成若干个小问题,然后让小组中低端成员分别去解决,然后小组汇总,集思广益就容易解决问题,这样也可以使得小组中的成员都能够参与到合作学习过程中,促进彼此间的交流,促进自身学习和成长。同时,在小组中,要进行评奖,激励各小组更加积极地探究问题。例如,以解题方法、团队合作情况来考核各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三、在教学重点与学习难点的地方,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一节课的重点或者难点是很多学生不能把握和攻克的,这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交流心得体会,就会使知识点更加清晰,学习的目标更加明确。提高教学与学习效果。例如,对于复杂的计算题,可以让学生先进行联系,然后小组成员进行分析归纳,看看能否得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公式,然后再谈论,探究,使问题更加明朗化;在知识点比较模糊的地方,困难的地方进行小组合作,新旧知识有时比较相似容易混淆,例如在学习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时候,(ax+ay)÷y这样的题目应怎样计算?在小组讨论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将其转化,转化成什么?由小组讨论一起交流验证,然后再归纳出方法。
四、教师应把握好小组合作学习进程和探究学习的方向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经验不足,有时候会偏离主题,造成课堂教学效果比较差,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关注每个小组的探究学习进展,加强与学习任务引导和联系。教师要为学生设定具有探究和讨论价值的、开放性的、学生容易出错的问题,再加以深入的引导和启发,才能使学生的认知深化,内化。
当下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目的不明确
有些课堂的小组活动就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只要问题一出来,就立刻让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认为只要用了小组活动就体现了新课改,体现了新理念,而忽略了小组活动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让大家相互鼓励,相互引导,相互取长补短,从而没有达到小组合作的目的。
(二)内容不合适
并不是所有内容所有问题都适合采用小组活动形式的,如果选择难度较大,抽象的问题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造成很多学生无从下手,这种小组活动只能是浪费时间;如果选择一些较简单的问题,也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只能是缺乏有效的教学价值。
(三)组织不到位
有的教师选择就近分组,没有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分组原则,而且小组内各成员的职责界定不明确,角色分工模糊,根本做不到优质互补,相互促进的作用。
四、教师主导地位缺失
由于初中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差,如果没有教师的监控,合理的引导,往往会导致小组活动学习放任自流,流于形式,效果甚微。
所以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在提高小组活动有效性的基础上,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考虑:
(一)有效组织是提高小组活动有效性前提
首先小组人数保证在4~6人为宜。其次,分组要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优势互补”的原则。然后是每位成员要有明确分工,角色分工明确,确保每一位成员都能参与到小组活动中来。最后是小组是动态的,可以根据主题的不同,让学生自由组合。
(二)精心选择内容是提高小组活动有效性的核心
①选择开放性的问题。比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的坐标为(3,0),点B的坐标是(0,4),在坐标系内x轴上确定一点C使得△ABC为等腰三角形。②选择实验性的问题。实验性的问题必须通过实验才能得到,而这些实验又必须通过分工,才能方便得出结论。比如在概率中通过摸球实验来估计概率。③矛盾性的问题。比如不等式中的“最多”、“最少”等。④选择要有反思的问题。
(三)教师要有效指导和调控
教师作为小组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活动者,除了按照一般的步骤(问题情境——自主探究——小组活动——全班交流——总结评价)来组织和实施小组活动外,还应当走到学生中去,去获取小组活动的信息和存在的问题,把普遍性的问题、共性的问题作为再次活动的素材。
(四)科学评价是提高小组活动有效性保证
小组活动积极性需要教师的肯定,小组活动存在的问题需要教师发现,所以在评价过程中不仅要评价学习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学习过程;不仅要评价答案的正确与否,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表述;不仅要有客观公正激励的评价,也要有中考的有建议的启发性的评价。
五、总结
总之,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符合课堂教学、符合学生发展的一种教学手段,小组间的合作可以增进学生之间交流和互补,锻炼学生表达、合作能力,师生间的交流又是一个深化、螺旋上升的过程,相信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在更多的课堂上大放光彩!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合作学习;教学
一、合作小组的组建要均衡和互补
教师在分组前要综合考虑:不能将能力强或者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分成一组,将成绩不好的划分成一组。这样势必造成学习能力强的在讨论中效果显著,也会得到老师更多的信任和关注,而学习能力弱的一组,讨论的时间长、效果差,也往往得不到教师的有效帮助和指导,同时这种以成绩为标准划分小组的方式,严重地打击了学生学习的信心,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违背了新课程的理念。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分组应该本着新课程理念精神,要考虑到学生特长,个性差异,要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互补作用。
二、积极创建合作学习情景,鼓励学生进行有效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在开始时,很多学生对此还很陌生,也没有探讨、相互探究的经验,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发挥引导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有的学生数学基础比较差,遇到难题就陷入了思维困境,失去了对题目探究的信心和耐心,此时,教师则鼓励学生对难题进行分解,变成若干个小问题,然后让小组中低端成员分别去解决,然后小组汇总,集思广益就容易解决问题,这样也可以使得小组中的成员都能够参与到合作学习过程中,促进彼此间的交流,促进自身学习和成长。同时,在小组中,要进行评奖,激励各小组更加积极地探究问题。例如,以解题方法、团队合作情况来考核各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三、在教学重点与学习难点的地方,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一节课的重点或者难点是很多学生不能把握和攻克的,这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交流心得体会,就会使知识点更加清晰,学习的目标更加明确。提高教学与学习效果。例如,对于复杂的计算题,可以让学生先进行联系,然后小组成员进行分析归纳,看看能否得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公式,然后再谈论,探究,使问题更加明朗化;在知识点比较模糊的地方,困难的地方进行小组合作,新旧知识有时比较相似容易混淆,例如在学习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时候,(ax+ay)÷y这样的题目应怎样计算?在小组讨论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将其转化,转化成什么?由小组讨论一起交流验证,然后再归纳出方法。
四、教师应把握好小组合作学习进程和探究学习的方向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经验不足,有时候会偏离主题,造成课堂教学效果比较差,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关注每个小组的探究学习进展,加强与学习任务引导和联系。教师要为学生设定具有探究和讨论价值的、开放性的、学生容易出错的问题,再加以深入的引导和启发,才能使学生的认知深化,内化。
当下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目的不明确
有些课堂的小组活动就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只要问题一出来,就立刻让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认为只要用了小组活动就体现了新课改,体现了新理念,而忽略了小组活动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让大家相互鼓励,相互引导,相互取长补短,从而没有达到小组合作的目的。
(二)内容不合适
并不是所有内容所有问题都适合采用小组活动形式的,如果选择难度较大,抽象的问题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造成很多学生无从下手,这种小组活动只能是浪费时间;如果选择一些较简单的问题,也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只能是缺乏有效的教学价值。
(三)组织不到位
有的教师选择就近分组,没有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分组原则,而且小组内各成员的职责界定不明确,角色分工模糊,根本做不到优质互补,相互促进的作用。
四、教师主导地位缺失
由于初中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差,如果没有教师的监控,合理的引导,往往会导致小组活动学习放任自流,流于形式,效果甚微。
所以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在提高小组活动有效性的基础上,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考虑:
(一)有效组织是提高小组活动有效性前提
首先小组人数保证在4~6人为宜。其次,分组要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优势互补”的原则。然后是每位成员要有明确分工,角色分工明确,确保每一位成员都能参与到小组活动中来。最后是小组是动态的,可以根据主题的不同,让学生自由组合。
(二)精心选择内容是提高小组活动有效性的核心
①选择开放性的问题。比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的坐标为(3,0),点B的坐标是(0,4),在坐标系内x轴上确定一点C使得△ABC为等腰三角形。②选择实验性的问题。实验性的问题必须通过实验才能得到,而这些实验又必须通过分工,才能方便得出结论。比如在概率中通过摸球实验来估计概率。③矛盾性的问题。比如不等式中的“最多”、“最少”等。④选择要有反思的问题。
(三)教师要有效指导和调控
教师作为小组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活动者,除了按照一般的步骤(问题情境——自主探究——小组活动——全班交流——总结评价)来组织和实施小组活动外,还应当走到学生中去,去获取小组活动的信息和存在的问题,把普遍性的问题、共性的问题作为再次活动的素材。
(四)科学评价是提高小组活动有效性保证
小组活动积极性需要教师的肯定,小组活动存在的问题需要教师发现,所以在评价过程中不仅要评价学习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学习过程;不仅要评价答案的正确与否,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表述;不仅要有客观公正激励的评价,也要有中考的有建议的启发性的评价。
五、总结
总之,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符合课堂教学、符合学生发展的一种教学手段,小组间的合作可以增进学生之间交流和互补,锻炼学生表达、合作能力,师生间的交流又是一个深化、螺旋上升的过程,相信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在更多的课堂上大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