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相关的B细胞与自身免疫病

来源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B细胞是体液免疫应答中的核心效应细胞,通过分泌抗体、提呈抗原以及分泌细胞因子发挥免疫学功能。年龄相关的B细胞(ABCs)是近年发现的一种新型B细胞亚群,随年龄增长在脾脏中不断积累。ABCs高表达髓系标记CD11c、CD11b和转录因子T-bet,对B细胞抗原受体(BCR)和CD40刺激不敏感,而在Toll样受体7(TLR7)和IL-21的刺激下分化增殖。已在SLE、RA、pSS等多种自身免疫病患者外周血发现ABCs扩增,且与疾病活动评分、浆细胞水平和自身抗体滴度呈正相关。深入研究ABC的分化调控及生物学功能,阐明其在自身免疫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有助于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其他文献
目的评价耻骨联合MRI急性炎性改变与中轴型脊柱关节炎(ax-SpA)临床特点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2月至2020年11月住院的112例ax-SpA患者,将其分为耻骨联合炎 骶髂关节炎组,耻骨联合炎 非骶髂关节炎组,非耻骨联合炎 骶髂关节炎组,非耻骨联合炎 非骶髂关节炎组共4组,使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分析耻骨联合MRI急性炎症与骶髂关节炎的相关性,应用单因素方差和χ2检验比较4组之间年龄、性别、BMI、吸烟史、症状持续时间、HLA-B27阳性率、CRP、ESR之间的差异。结果ax-SpA
目的探讨CTD相关肺动脉高压(PAH)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的水平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21年6月南京鼓楼医院风湿免疫科收治的CTD患者,分为CTD相关PAH组(CTD-PAH)以及无PAH的CTD组(CTD-non-PAH)。记录2组人口学特征资料、血清25(OH)D水平及相关结果。采用t检验、Mann-WhitneyU检验、χ2检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及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①CTD-PAH组的血清25(OH)D水平低于CTD-non-PA
目的探讨抗黑色素瘤分化相关蛋白-5(MDA5)抗体阳性的特发性炎性肌病(IIM)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9月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治疗的IIM患者共194例,其中抗MDA5抗体阳性组29例,抗MDA5抗体阴性组165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ann-WhitneyU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危险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Cox回归分析。结果抗MDA
目的提高临床对APS与SLE之间关系的认识。方法报道1例以原发APS为首发临床表现,随诊过程中新发皮肤损害、抗dsDNA抗体阳性,转为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过,并进行分析讨论。结果15岁女性患者,病程初期表现为急性肺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抗磷脂抗体高滴度阳性,其他自身抗体阴性,诊断原发性APS,予溶栓抗凝治疗后好转。随访期间患者新发面部红斑,伴淋巴细胞减少、大量蛋白尿,ANA、抗dsDNA抗体阳性,补体降低,诊断SLE,予激素冲击治疗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后症状缓解。结论部分原发性APS患者病程中可进展为SLE
Dysferlin肌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由编码Dysferlin蛋白的DYSF基因突变引起,主要在青年中起病,临床特点是缓慢进展性肌无力,血清肌酸激酶显著升高。Dysferlin肌病在临床上易误诊,本文报道Dysferlin肌病被误诊为肝炎和多发性肌炎1例。
目的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GPA)是一种少见的以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及血管外肉芽肿炎症为特征的系统性坏死性血管炎。可累及多系统,如耳鼻喉、肺、肾、消化、心脏、周围神经等,但垂体受累并不多见。本文结合文献分析了1例EGPA继发垂体炎的诊治过程,以提高风湿免疫科医生对EGPA垂体受累的认识,有利于正确制定治疗方案,早期干预。
SS是一种常见的以外分泌腺淋巴细胞浸润为特征的系统性自身免疫病,其发病具体机制不明,治疗也不尽人意。动物模型模拟了SS的外分泌腺病理损害及自身抗体异常等多方面的特征,为其发病机制的理解和研发新药提供了指导。本文对目前常用的几种动物模型的特点及利弊展开叙述,并涵盖新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风湿性疾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多样,主要表现为自身免疫反应异常引起的局部或全身炎症症状。目前IL-17A已在多种疾病领域有深入的研究,它的失衡与多种风湿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包括SpA、RA、SLE、银屑病、炎症性肠病等。IL-17A和IL-17A产生细胞已成为治疗各种自身免疫病和炎症性疾病的重要靶点。本文拟收集近年来IL-17A参与风湿性疾病发病的相关研究进展并进行综述,以期为病理机制及治疗靶点的研究提供参考。
大动脉炎病理上为慢性进行性肉芽肿性病变,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分支,表现为狭窄、闭塞,严重时形成动脉瘤。大动脉炎的发病机制不明且复杂,涉及感染、遗传因素、细胞和体液免疫和信号通路等多个机制,明确大动脉炎的机制有助于大动脉炎的诊断和治疗。
pSS的动脉粥样硬化风险较高,与普通人群相比,也更容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传统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对其有一定贡献;此外,pSS自身以及治疗药物也是其发病的重要因素。建议对pSS患者进行必要的心血管风险评估,同时,也需要更多的高质量试验研究这些患者的最佳治疗,从而预防心脑血管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