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月21日,2006年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工作通报会在北京召开。会上,信息产业部确定今年宏观发展目标:销售收入4.66万亿元,比2005年增长21.32%。围绕宏观目标,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娄勤俭指出今年工作重点:做大做强核心基础产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十一五”开局
确立4.66万亿目标
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娄勤俭在会上指出,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信息产业部确定的宏观发展目标是: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4.66万亿元,较2005年增长21.32%,其中:软件与系统集成收入5000亿元,增长28.21%;实现工业增加值 1.1万亿元,增长22.17%;利税1850亿元,增长6.2%;出口额达到3084亿美元,增长15%。
围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今年的宏观调控目标,信息产业部各司局都进行了周密的规划和部署,并将采取相应的措施。
政策法规司副司长郭福华给出了2006年信息产业的立法重点,即抓紧做好《电信法》立法工作,并提交全国人大审议;继续做好《邮政法》及《无线电管理条例》的修订工作;把《软件与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条例》的立法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立法的突破口,争取年底前将立法草案提交国务院法制办;继续做好制定《信息技术应用促进条例》的基础性研究工作,争取列入国务院2007年立法计划。
综合规划司司长王建章表示,将做好行业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编制、报批、颁布和落实。在重点专项工作中,大力建设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特色园区以及国家软件产业基地,优化国内产业布局。数字电视专项方面,将推动数字电视政策、相关标准的出台,并做好标准出台后的产业化准备工作。同时,组织实施第三代移动通信的产业化工作,完成二期工程的前期组织,力争年内启动。
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副司长肖华透露,在2006年信息产业部重点工作任务分解表中,与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有关的重点工作共计24项。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将推动《软件产业与集成电路产业促进条例》等政策法规的建设,支持企业间合作,优化产业链,抓好“金卡”、“金税”、卫星导航系统应用和产业化等重大工程的建设,推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实现由“大”到“强”的跨越。
信息化推进司司长陈伟提出强化信息化发展基础,着力推进农业、企业、城市信息化的工作思路。他表示,信息化推进司将积极建立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农村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信息服务的本地化,同时推动农村远程教育试点工作。
陈伟还提到,信息化推进司将积极推进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信息化。并与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联合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
自主创新 以企业为主体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信息产业由大到强转变”是本次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娄勤俭在会上强调,要推动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集中力量攻克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实现信息技术的整体性突破。
科学技术司副司长韩俊介绍,“十五”期间,信息技术创新取得积极进展,完成科技成果鉴定5316项,评选出信息产业重大技术发明28项,完成国家级368项,发布行业标准647项,向ITU、IEC/ISO等国际标准组织提交文稿930篇,申请信息产业领域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达到227711项,其中发明专利160591项。
韩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应当加强“上下组合和部、省互动”,把“技术创新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纳入各级信息产业工作的中心环节,并落到实处。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信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科研机构和院校等共同参与的技术和产业联盟,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支持行业共性技术研发。
他还透露,今年信息产业部将召开全国信息产业科技大会,进一步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制定配套政策并落实。
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运行司司长周子学则表示将扩大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大对软件、集成电路和关键元器件研发的支持力度,争取在核心设备、重点材料和关键工艺上取得突破,构建自主创新的技术基础。同时,对大企业研发给予重点扶持,争取国家财政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副司长肖华提出将以原材料、关键元器件、专用仪器设备为基础,以软件和集成电路为核心,以整机和系统应用为平台,以自主核心技术的标准为支撑,积极扶持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产品开发和推广应用。
人事司副司长王耀光表示,将密切配合人事部大力开展信息技术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会同教育部等部委落实关于加快软件人才培训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加强电子信息产业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工作,进一步加强电子信息产业的人才队伍建设。
核心基础产业
力抓集成电路和软件
关于2006年及今后几年的工作重点,娄勤俭在会上着重指出,首先是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做大做强核心基础产业,努力提高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比重。
“以IC产品的自主创新为突破口,提高我国IC产业竞争力,已成为当前的迫切任务!”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理事长俞忠钰在会上强调。
俞忠钰认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处于高速增长期。TD-SCDMA基带芯片设计能力达到90纳米,中星微电子与珠海炬力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标志着IC产品开发和产业化取得了新进展。IC制造业平稳快速发展,产业政策得到完善,硅知识产权也日益受到重视。但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国内供需矛盾突出、产业链失衡、人才短缺、资金不足等问题使产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他建议,“十一五”期间,国内应该立足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适应国际化的特点,协调发展产业链,同时政府应该加强对集成电路产业的支持与扶植,规划布局,加大投入,引导产业并购与整合。
“我国的软件产业正在由成长期向成熟期过渡”,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理事长陈冲也针对软件产业的现状与走向发表了自己的观点,“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软件正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陈冲也表示了对我国软件产业发展中各种问题的担忧,国内企业核心技术缺乏,产业链不完善,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产能低,人才少,缺乏快速成长的投融资环境,缺乏对国际软件产业的发展研究和快速反应机制。
对于软件产业的主要走向,他认为,软件产业将全面向服务转型,这个理念的变化将使软件服务成为未来市场的主流。嵌入式系统将成为重点发展方向,软件出口外包将持续高速增长,而基于互联网的增值服务、数字内容产业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006年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工作通报会发言摘要
信息产业部办公厅副主任 刘红旗
推行政务公开搞好宣传服务
2006年,办公厅将重点抓好四项工作。
首先,对信息产业部重点任务的分解督办。
第二,政务公开工作。办公厅将进一步健全政务公开制度,拟制定《信息产业部政务公开内容目录》和《信息产业部政务公开暂行办法》,以政府网站作为重要着力点,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工作。
第三,新闻宣传和展览工作。今年主要是围绕实施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全国信息产业科技大会以及信息产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心工作,加强与社会新闻媒体和部属新闻媒体的沟通联络,组织宣传报道。
第四,电子强国研究工作。
信息产业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 郭福华
研究产业政策推进法制建设
2006年,政策法规司的工作思路和重点是: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信息产业法律体系。
继续做好制定《信息技术应用促进条例》的基础性研究工作。
加大信息产业创新能力建设研究。
推动地方立法和政策制定,形成中央和地方政策法规工作互相呼应、良性互动的工作局面。
继续做好WTO相关工作。
进一步做好台港澳相关工作。
加强政策研究和立法工作的协调。
信息产业部综合规划司司长王建章
做好行业规划力抓重点专项
2006年综合规划司将重点做好八项工作:
第一,关于行业和专项规划的编制。
第二,继续做好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特色园区的建设工作。
第三,积极推进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的相关工作。
第四,继续组织实施第三代移动通信产业化工作。
第五,继续推进重大专项组织实施。
第六,完善电子建设市场的监管制度。
第七,务实推进“走出去”战略。
第八,做好行业利用外资工作。
信息产业部科学技术司副司长 韩俊
强化自主创新实施标准战略
2006年科学技术司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制定推动自主创新政策和措施,加强规划指导。
第二,集中力量突破核心与关键技术。
第三,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第四,加快实施标准战略,支撑产业自主创新与发展。
第五,加快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第六,加强质量管理与依法监管力度,规范和优化市场环境。
第七,进一步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
信息产业部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运行司司长 周子学
加强经济调节扶持大企业国际化经营
2006年,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运行司的工作思路可以概括为“五个加强、五个提高”,即加强宏观指导,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加强经济调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重点扶持,提高企业经营能力;加强市场整治,提高行业监管水平;加强制度建设,提高财务监督水平。
首先,完善行业统计分析体系,促进部省协作管理。第二,扶持大企业国际化经营,推动信息产业“走出去”。 第三,扩大经济调节手段,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第四,推进污染防治工作,加强市场秩序整治。
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副司长 肖华
产用结合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2006年,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将着力从六个方面推进工作。
第一,加强政策法规研究和依法行政,优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第二,积极调动各方面力量,营造支持产业发展的良好服务环境。第三,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应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第四,产用结合,推动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工程化。第五,推动广泛的联合与合作,促进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第六,加强对行业发展问题的分析,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建议。
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司长 陈伟
着力推进农村、企业、城市信息化
2006年,信息化推进司将重点围绕强化信息化发展基础,着力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着力推进企业信息化,着力推进城市和社区信息化四个方面,做好信息化推进工作。
强化信息化发展基础。
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一要推进农村信息化。二要做好农村远程教育试点工作。
推进企业信息化。加强对企业信息化工作的宣传,营造促进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社会环境。推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等。
推进城市信息化。加大社区信息化的推进力度,提升城市综合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信息产业部无线电管理局副局长 谢飞波
加快无线电管理法制建设加强频率规划
2006年,无线电管理局将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进一步加强全国无线电管理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和整体协调。
二是做好编制、实施无线电管理“十一五”规划工作。
三是加快无线电管理法制建设,积极推动《无线电管理条例》的修订出台。
四是加强频率和卫星轨道资源的统一规划、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
五是加强无线电技术设施建设,加强无线电监测,维护好空中电波秩序。
六是继续加强对对讲机、业余电台等无线电台站管理工作力度。
……
信息产业部人事司副司长 王耀光
切实做好培训
加强队伍建设
第一,要充分利用国家人才培养计划的政策措施,切实做好电子信息产业职业技术教育的培训工作。
第二,整合利用现有职业技术教育培训资源,发挥示范作用和引导作用,进一步加强信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继续组织实施全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工程,大力开展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技术教育。
二是2006年进一步规范电子信息行业职业技能人才培训工作,促进职业技能培训和考核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三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信息产业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工作与国际接轨。 €
信息产业部外事司
积极开展“引进来”
进一步实施“走出去”战略
积极开展“引进来”,促进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整体水平的提高。
以国际大公司为重点,以信息产业重点发展领域为突破口,引导和推动国外在华投资、研发及业务开展,争取在关键技术领域合作取得进展。
要密切跟踪集成电路和软件领域国际大公司研发、生产和投资动向,积极引导和推动他们在集成电路、软件方面的投资与合作。如推动x86平台技术的应用研究与产业化等。
抓好几个合作机制,进一步拓宽合作渠道。
务实推动地方电子信息产业的对外合作与发展。
进一步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企业海外发展。
根据企业海外项目和市场开拓需要,以部名义有针对性地邀请海外信息通信主管部门领导来华访问、考察。利用部领导及其他重要代表团出访的机会,帮助企业做访问国有关政府和企业的工作。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理事长 俞忠钰
提高我国IC产业竞争力
针对目前产业发展的现状和突出矛盾,我们从协会的角度提三点建议。
第一,着力推进IC产品创新,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以IC产品的自主创新为突破口,提高我国IC产业竞争力,已成为当前的迫切任务。
第二,立足于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适应国际化的特点,协调发展产业链。
“十一五”期间,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协调发展产业链。在技术引进和项目建设中,要重点部署引进技术的消化和再创新。
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理事长 陈冲
建立创新型软件产业
2006年我国软件产业的走向有以下特点。
一、软件产业需要有一个理念的变化,转向服务型,形成由软件服务为带动的新的产业结构。SOA的技术和移动技术的结合、移动商务的应用是我们在新的一年里发展的主要目标。
二、嵌入式系统将成为重点发展方向,不管和3G结合还是与集成电路的结合,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软件出口外包继续保持较高增长速度。
四、基于互联网的增值服务将成为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数字内容产业将成为软件产业新的增长点。
相关链接
地方代表的心里话
今年的通报会,9个国家信息产业基地和34个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园的代表也来参会了,这是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工作通报会举办3年来,他们首次参会,这足见信息产业部对基地和园区建设的高度重视。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娄勤俭在会上强调,从今年开始,将参会代表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软件产业基地和出口基地的代表,希望通过这种形式,加强部与各地方、政府与社会各界的交流与沟通,更好地宣传贯彻行业政策、接受社会监督,促进行业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提高行业管理水平,共同推动信息产业发展。信息产业部综合规划司司长王建章也指出,综合规划司今年将完成基地和园区配套政策的制定工作,完成产业基地和园区认定管理办法的修订工作。
对于基地和园区来说,这的确是个令人鼓舞的好消息,让我们听听地方代表的感受。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季国平:此次来参加这个会,我觉得很有必要,可以面对面地交流,对各个司有比较深入的了解。熟悉信息产业发展整个大的布局,了解今年部里的工作重点,对于园区的发展很有好处。今年,我们将把自己的特色产业继续做大做强,并吸取其他园区的发展长处,弥补不足。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浙江杭州出口加工区经济发展局局长董玮:我们迫切地期望,信息产业部关于基地和园区的配套政策能尽快出台,这个政策对于园区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今年,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使园区的创新活动得到足够的利益驱动和良好的制度保障,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佛山市三水区科学技术局、佛山市三水区知识产权局局长助理陆肖冰:我认为这种面对面的交流非常重要,可以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我们要根据国家的统一规划,结合本地区优势,在产业链中寻找到自己的位置。
佛山市顺德区科学技术局的代表:第一次来参加这个会,感觉很亲切,我认为这是政务公开、加强部省地沟通的一个很好的形式,我们还非常希望部里对地方的一些具体项目进行扶持推进,这样效果会更好。今年我们将积极推进创新招商机制,吸引国际知名电子信息制造企业进驻园区,引导园区内企业开展资本运营、品牌扩张、技术改造、产品升级换代、产业链完善延伸,提升园区整体竞争力。
青岛市信息产业局的代表:希望信息产业部对基地和产园的建设工作多提供一些交流、学习和借鉴的平台。
上海信息委主任傅文彪:从上海的情况来看,合资企业、三资企业占整个信息产业销售额的比重为85%~90%,这些企业出口的数额也非常大。但现在上海的区县已经发现了一些情况,就是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对那些纯粹是出口的外资企业不“起劲”,外商就走了,跑到江苏、浙江,甚至到越南、印度去。但是不管怎么讲,出口企业来了,资金、技术总是会带进来的,还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国家对出口企业还是应该有一个很好的引导。
“十一五”开局
确立4.66万亿目标
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娄勤俭在会上指出,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信息产业部确定的宏观发展目标是: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4.66万亿元,较2005年增长21.32%,其中:软件与系统集成收入5000亿元,增长28.21%;实现工业增加值 1.1万亿元,增长22.17%;利税1850亿元,增长6.2%;出口额达到3084亿美元,增长15%。
围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今年的宏观调控目标,信息产业部各司局都进行了周密的规划和部署,并将采取相应的措施。
政策法规司副司长郭福华给出了2006年信息产业的立法重点,即抓紧做好《电信法》立法工作,并提交全国人大审议;继续做好《邮政法》及《无线电管理条例》的修订工作;把《软件与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条例》的立法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立法的突破口,争取年底前将立法草案提交国务院法制办;继续做好制定《信息技术应用促进条例》的基础性研究工作,争取列入国务院2007年立法计划。
综合规划司司长王建章表示,将做好行业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编制、报批、颁布和落实。在重点专项工作中,大力建设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特色园区以及国家软件产业基地,优化国内产业布局。数字电视专项方面,将推动数字电视政策、相关标准的出台,并做好标准出台后的产业化准备工作。同时,组织实施第三代移动通信的产业化工作,完成二期工程的前期组织,力争年内启动。
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副司长肖华透露,在2006年信息产业部重点工作任务分解表中,与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有关的重点工作共计24项。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将推动《软件产业与集成电路产业促进条例》等政策法规的建设,支持企业间合作,优化产业链,抓好“金卡”、“金税”、卫星导航系统应用和产业化等重大工程的建设,推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实现由“大”到“强”的跨越。
信息化推进司司长陈伟提出强化信息化发展基础,着力推进农业、企业、城市信息化的工作思路。他表示,信息化推进司将积极建立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农村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信息服务的本地化,同时推动农村远程教育试点工作。
陈伟还提到,信息化推进司将积极推进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信息化。并与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联合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
自主创新 以企业为主体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信息产业由大到强转变”是本次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娄勤俭在会上强调,要推动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集中力量攻克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实现信息技术的整体性突破。
科学技术司副司长韩俊介绍,“十五”期间,信息技术创新取得积极进展,完成科技成果鉴定5316项,评选出信息产业重大技术发明28项,完成国家级368项,发布行业标准647项,向ITU、IEC/ISO等国际标准组织提交文稿930篇,申请信息产业领域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达到227711项,其中发明专利160591项。
韩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应当加强“上下组合和部、省互动”,把“技术创新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纳入各级信息产业工作的中心环节,并落到实处。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信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科研机构和院校等共同参与的技术和产业联盟,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支持行业共性技术研发。
他还透露,今年信息产业部将召开全国信息产业科技大会,进一步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制定配套政策并落实。
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运行司司长周子学则表示将扩大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大对软件、集成电路和关键元器件研发的支持力度,争取在核心设备、重点材料和关键工艺上取得突破,构建自主创新的技术基础。同时,对大企业研发给予重点扶持,争取国家财政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副司长肖华提出将以原材料、关键元器件、专用仪器设备为基础,以软件和集成电路为核心,以整机和系统应用为平台,以自主核心技术的标准为支撑,积极扶持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产品开发和推广应用。
人事司副司长王耀光表示,将密切配合人事部大力开展信息技术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会同教育部等部委落实关于加快软件人才培训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加强电子信息产业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工作,进一步加强电子信息产业的人才队伍建设。
核心基础产业
力抓集成电路和软件
关于2006年及今后几年的工作重点,娄勤俭在会上着重指出,首先是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做大做强核心基础产业,努力提高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比重。
“以IC产品的自主创新为突破口,提高我国IC产业竞争力,已成为当前的迫切任务!”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理事长俞忠钰在会上强调。
俞忠钰认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处于高速增长期。TD-SCDMA基带芯片设计能力达到90纳米,中星微电子与珠海炬力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标志着IC产品开发和产业化取得了新进展。IC制造业平稳快速发展,产业政策得到完善,硅知识产权也日益受到重视。但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国内供需矛盾突出、产业链失衡、人才短缺、资金不足等问题使产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他建议,“十一五”期间,国内应该立足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适应国际化的特点,协调发展产业链,同时政府应该加强对集成电路产业的支持与扶植,规划布局,加大投入,引导产业并购与整合。
“我国的软件产业正在由成长期向成熟期过渡”,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理事长陈冲也针对软件产业的现状与走向发表了自己的观点,“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软件正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陈冲也表示了对我国软件产业发展中各种问题的担忧,国内企业核心技术缺乏,产业链不完善,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产能低,人才少,缺乏快速成长的投融资环境,缺乏对国际软件产业的发展研究和快速反应机制。
对于软件产业的主要走向,他认为,软件产业将全面向服务转型,这个理念的变化将使软件服务成为未来市场的主流。嵌入式系统将成为重点发展方向,软件出口外包将持续高速增长,而基于互联网的增值服务、数字内容产业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006年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工作通报会发言摘要
信息产业部办公厅副主任 刘红旗
推行政务公开搞好宣传服务
2006年,办公厅将重点抓好四项工作。
首先,对信息产业部重点任务的分解督办。
第二,政务公开工作。办公厅将进一步健全政务公开制度,拟制定《信息产业部政务公开内容目录》和《信息产业部政务公开暂行办法》,以政府网站作为重要着力点,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工作。
第三,新闻宣传和展览工作。今年主要是围绕实施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全国信息产业科技大会以及信息产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心工作,加强与社会新闻媒体和部属新闻媒体的沟通联络,组织宣传报道。
第四,电子强国研究工作。
信息产业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 郭福华
研究产业政策推进法制建设
2006年,政策法规司的工作思路和重点是: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信息产业法律体系。
继续做好制定《信息技术应用促进条例》的基础性研究工作。
加大信息产业创新能力建设研究。
推动地方立法和政策制定,形成中央和地方政策法规工作互相呼应、良性互动的工作局面。
继续做好WTO相关工作。
进一步做好台港澳相关工作。
加强政策研究和立法工作的协调。
信息产业部综合规划司司长王建章
做好行业规划力抓重点专项
2006年综合规划司将重点做好八项工作:
第一,关于行业和专项规划的编制。
第二,继续做好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特色园区的建设工作。
第三,积极推进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的相关工作。
第四,继续组织实施第三代移动通信产业化工作。
第五,继续推进重大专项组织实施。
第六,完善电子建设市场的监管制度。
第七,务实推进“走出去”战略。
第八,做好行业利用外资工作。
信息产业部科学技术司副司长 韩俊
强化自主创新实施标准战略
2006年科学技术司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制定推动自主创新政策和措施,加强规划指导。
第二,集中力量突破核心与关键技术。
第三,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第四,加快实施标准战略,支撑产业自主创新与发展。
第五,加快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第六,加强质量管理与依法监管力度,规范和优化市场环境。
第七,进一步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
信息产业部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运行司司长 周子学
加强经济调节扶持大企业国际化经营
2006年,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运行司的工作思路可以概括为“五个加强、五个提高”,即加强宏观指导,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加强经济调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重点扶持,提高企业经营能力;加强市场整治,提高行业监管水平;加强制度建设,提高财务监督水平。
首先,完善行业统计分析体系,促进部省协作管理。第二,扶持大企业国际化经营,推动信息产业“走出去”。 第三,扩大经济调节手段,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第四,推进污染防治工作,加强市场秩序整治。
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副司长 肖华
产用结合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2006年,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将着力从六个方面推进工作。
第一,加强政策法规研究和依法行政,优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第二,积极调动各方面力量,营造支持产业发展的良好服务环境。第三,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应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第四,产用结合,推动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工程化。第五,推动广泛的联合与合作,促进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第六,加强对行业发展问题的分析,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建议。
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司长 陈伟
着力推进农村、企业、城市信息化
2006年,信息化推进司将重点围绕强化信息化发展基础,着力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着力推进企业信息化,着力推进城市和社区信息化四个方面,做好信息化推进工作。
强化信息化发展基础。
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一要推进农村信息化。二要做好农村远程教育试点工作。
推进企业信息化。加强对企业信息化工作的宣传,营造促进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社会环境。推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等。
推进城市信息化。加大社区信息化的推进力度,提升城市综合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信息产业部无线电管理局副局长 谢飞波
加快无线电管理法制建设加强频率规划
2006年,无线电管理局将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进一步加强全国无线电管理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和整体协调。
二是做好编制、实施无线电管理“十一五”规划工作。
三是加快无线电管理法制建设,积极推动《无线电管理条例》的修订出台。
四是加强频率和卫星轨道资源的统一规划、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
五是加强无线电技术设施建设,加强无线电监测,维护好空中电波秩序。
六是继续加强对对讲机、业余电台等无线电台站管理工作力度。
……
信息产业部人事司副司长 王耀光
切实做好培训
加强队伍建设
第一,要充分利用国家人才培养计划的政策措施,切实做好电子信息产业职业技术教育的培训工作。
第二,整合利用现有职业技术教育培训资源,发挥示范作用和引导作用,进一步加强信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继续组织实施全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工程,大力开展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技术教育。
二是2006年进一步规范电子信息行业职业技能人才培训工作,促进职业技能培训和考核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三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信息产业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工作与国际接轨。 €
信息产业部外事司
积极开展“引进来”
进一步实施“走出去”战略
积极开展“引进来”,促进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整体水平的提高。
以国际大公司为重点,以信息产业重点发展领域为突破口,引导和推动国外在华投资、研发及业务开展,争取在关键技术领域合作取得进展。
要密切跟踪集成电路和软件领域国际大公司研发、生产和投资动向,积极引导和推动他们在集成电路、软件方面的投资与合作。如推动x86平台技术的应用研究与产业化等。
抓好几个合作机制,进一步拓宽合作渠道。
务实推动地方电子信息产业的对外合作与发展。
进一步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企业海外发展。
根据企业海外项目和市场开拓需要,以部名义有针对性地邀请海外信息通信主管部门领导来华访问、考察。利用部领导及其他重要代表团出访的机会,帮助企业做访问国有关政府和企业的工作。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理事长 俞忠钰
提高我国IC产业竞争力
针对目前产业发展的现状和突出矛盾,我们从协会的角度提三点建议。
第一,着力推进IC产品创新,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以IC产品的自主创新为突破口,提高我国IC产业竞争力,已成为当前的迫切任务。
第二,立足于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适应国际化的特点,协调发展产业链。
“十一五”期间,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协调发展产业链。在技术引进和项目建设中,要重点部署引进技术的消化和再创新。
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理事长 陈冲
建立创新型软件产业
2006年我国软件产业的走向有以下特点。
一、软件产业需要有一个理念的变化,转向服务型,形成由软件服务为带动的新的产业结构。SOA的技术和移动技术的结合、移动商务的应用是我们在新的一年里发展的主要目标。
二、嵌入式系统将成为重点发展方向,不管和3G结合还是与集成电路的结合,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软件出口外包继续保持较高增长速度。
四、基于互联网的增值服务将成为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数字内容产业将成为软件产业新的增长点。
相关链接
地方代表的心里话
今年的通报会,9个国家信息产业基地和34个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园的代表也来参会了,这是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工作通报会举办3年来,他们首次参会,这足见信息产业部对基地和园区建设的高度重视。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娄勤俭在会上强调,从今年开始,将参会代表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软件产业基地和出口基地的代表,希望通过这种形式,加强部与各地方、政府与社会各界的交流与沟通,更好地宣传贯彻行业政策、接受社会监督,促进行业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提高行业管理水平,共同推动信息产业发展。信息产业部综合规划司司长王建章也指出,综合规划司今年将完成基地和园区配套政策的制定工作,完成产业基地和园区认定管理办法的修订工作。
对于基地和园区来说,这的确是个令人鼓舞的好消息,让我们听听地方代表的感受。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季国平:此次来参加这个会,我觉得很有必要,可以面对面地交流,对各个司有比较深入的了解。熟悉信息产业发展整个大的布局,了解今年部里的工作重点,对于园区的发展很有好处。今年,我们将把自己的特色产业继续做大做强,并吸取其他园区的发展长处,弥补不足。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浙江杭州出口加工区经济发展局局长董玮:我们迫切地期望,信息产业部关于基地和园区的配套政策能尽快出台,这个政策对于园区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今年,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使园区的创新活动得到足够的利益驱动和良好的制度保障,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佛山市三水区科学技术局、佛山市三水区知识产权局局长助理陆肖冰:我认为这种面对面的交流非常重要,可以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我们要根据国家的统一规划,结合本地区优势,在产业链中寻找到自己的位置。
佛山市顺德区科学技术局的代表:第一次来参加这个会,感觉很亲切,我认为这是政务公开、加强部省地沟通的一个很好的形式,我们还非常希望部里对地方的一些具体项目进行扶持推进,这样效果会更好。今年我们将积极推进创新招商机制,吸引国际知名电子信息制造企业进驻园区,引导园区内企业开展资本运营、品牌扩张、技术改造、产品升级换代、产业链完善延伸,提升园区整体竞争力。
青岛市信息产业局的代表:希望信息产业部对基地和产园的建设工作多提供一些交流、学习和借鉴的平台。
上海信息委主任傅文彪:从上海的情况来看,合资企业、三资企业占整个信息产业销售额的比重为85%~90%,这些企业出口的数额也非常大。但现在上海的区县已经发现了一些情况,就是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对那些纯粹是出口的外资企业不“起劲”,外商就走了,跑到江苏、浙江,甚至到越南、印度去。但是不管怎么讲,出口企业来了,资金、技术总是会带进来的,还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国家对出口企业还是应该有一个很好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