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子弹射入人体之后将会发生什么?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down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里那些被子弹射中却迟迟不死的家伙,是在误导观众。无论是谁,都不可能像某些神剧或科幻片里的那些超级英雄一样,没有人可以刀枪不入,人在子弹面前脆弱得不堪一击。子弹是拥有致命杀伤力的武器,分秒之间,取人性命。
  被击中要害部位,毫无疑问,当时就死了,即便被射中胳膊,也不可能像影视剧中那样继续灵活移动,有些人竟然还可以抬手干掉几个敌人,这不现实!
  子弹不仅会在你的胳膊上留下一个弹孔,还会在穿透胳膊的过程中造成更严重的创伤,基本上能够打飞你的半条胳膊。
  那穿上防弹衣能保命吗?
  这是当然,防弹衣就是为救人命而设计的。
  然而,电影里那些穿着防弹衣被子弹打中的家伙,没过两秒钟又起来生龙活虎地战斗也是不科学的。现在的子弹,即便杀伤力再差,打中防弹衣之后也得让你断几根肋骨。
  如果被AK47打中,就如同被一个3.5千克的大锤重击,不仅会折几根肋骨,还会被强大的冲击力击倒,由于颈部很脆弱,很有可能导致颈部神经被压折,从而晕过去。
  大数据时代,讲究的就是精准,以数字解释枪弹的威力更有说服力。
  步枪:7.62毫米口径子弹,速度约为850米/秒,射入你的身体之后,破坏力有多大呢?
  首先,你的身體上会留下一个直径不超过1厘米的小口,表面看问题不大,就是血流不止。然而更严重的问题是,子弹穿越了你的身体,你的内脏被穿透,极度痛苦。震波形成的出弹伤口直径有可能达到12厘米以上!
  也就是说,子弹进入身体的部位可能只是一个小口,但是子弹穿出身体的部位会留下像碗口一样大的伤口。
  有人被子弹直接打中了脑袋,几乎失去了三分之一的头盖骨。这就是一颗子弹的巨大威力,形象的描述才能让人类更加珍惜和平。
  如果被小口径子弹射中,会不会好一些?
  就算被气枪子弹打中,你也不会好一些。
  并不是子弹越小,杀伤力就越弱。越是小口径的子弹,打中身体后造成的“碗口”就越大,在体内造成的空腔越大。
  中弹倒地之后会怎样?
  成年人体内约有4000毫升血液,在中弹几秒钟之后,大概四分之一的血液就会喷涌而出。当一个人失血量达到1500毫升以上时,就会引起大脑供血不足,伤者开始出现焦躁、神志不清的症状,过一会儿就该昏迷了,所以及时送医输血才能保住性命。
  魏蕾蕾摘自微信公众号“真实故事计划”
其他文献
六月的午后,刚下过一场急雨,暑气散去几分,村庄里漂浮着淡淡的茉莉香气。   刚满六岁的小姑娘吴羡可顾不上这些,她急匆匆地走到家门口,推开朱红大门,气冲冲地冲进院里,向正与李大伯说话的外公嘟囔一句:“那些修路的太烦人了。”她希望得到一句安慰的话,一向对她百依百顺的外公今天只是看了她一眼,淡淡地说:“我和你李大伯有事要商量,你去找外婆。”   见外公不理睬自己,吴羡更生气了,她跺了跺脚,憋红着脸,
高峰期或者下雨天乘坐出租车,总有陌生人拼车的传统,如果顺路,我也会接受这种模式——好像是为了给自己下次高峰期拼车积攒一点好运。   那天下着大雨,我从医院出来刚刚打上一辆车,正低头回微信,只听见一个女孩的声音:“师傅,去不去广场?”   声音有些耳熟,我抬头看向窗外,是她。   我们的相识是在高一升高二的暑假。   那时候刚刚分完文理科,所有的班级都被打乱然后重新排序,成绩优异者就可以在排
如今出门,除手机外,最能给人以安全感的要数口罩了。有人说,出门扔垃圾发现自己没戴口罩,一时胸闷气短伴随面红耳赤,回家戴上口罩再出门,顿觉宛若新生。  口罩掩盖了很多微表情,所以我的朋友阿猫说自从戴上口罩,她的社交恐惧症减轻了。走在公司走廊上可以目中无人保持高冷,不用眯着近视眼使劲辨认熟人,以免别人跟她打招呼,而她自己却视而不见。不用假装厚道地用“嗯、啊、哦”和同事尬聊了。也不用心里默默丈量和擦肩而
有的时候,闭上眼睛把头晃一晃,就可以感觉到生命的速度是飞——我的二十岁,分明就在一刻之前。  然而,今天我已经三十岁了。  “三十”这个音节被我咬着舌尖轻吟出来的那一刻,心底忽生了一种奇异的颤动。我三十了,还没有结过婚,还没有生过小孩。这对三十岁的女人来说,都是很值得羞愧的事儿。  同时我又按捺不住地有点欣然自喜。不能再被称为少女的我,靠着那张日渐成熟的脸,在听到男同事讲笑话时,终于不必再红着脸走
1   十二岁那年夏天,曾经在京都坶尾的寺院里避暑。寺下面有一道清流,一处积满流水的碧潭上突露着岩石。   艳阳如火的一天,同两三个朋友一起到附近的村子买西瓜。说是要放在溪水里冰一冰,有的抱着西瓜从岩上跳下去,有的为了争夺西瓜打起水仗。潭里沸腾了,泛着雪白的浪花。正当三个人眼花缭乱之际,流水悄悄地把那翠绿的玉球夺走了,飘飘荡荡地冲走了。大家争相去捞,西瓜撞在岩角上,碎了。每人抢到一块,边吃边游
待在家就一定意味着百无聊赖吗?其实倒未必。元代画家倪瓒就给大家亲身示范,如何在家中做个安静的美男子。  倪瓒是个“富二代”,不问政治,不事生产,自称“懒瓒”。他不屑混迹官场,坚辞不赴朱元璋的召见,性格相当傲娇。他的画也透露着一股拒人千里的高冷范儿,孤山、瘦水、枯树、空亭,但不见人。董其昌临摩完他的画,感叹“十指皆仙”。  画清新脱俗,人同样一尘不染。他爱宅在家里,不愿意走亲访友。他性好洁,客人来过
最近,薛兆丰老师在录制《奇葩说》的时候说了一段话。他说,西方有人统计,在幼儿园里面,孩子最爱说的三个词是:more(我还要)、mine(我的)和no(我不)。   你看,这在经济学上,可不就是对应需求、产权和自由这三个概念嘛,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三个要求。但是,有这三个要求就能在社会中存活了吗?不行。   孩子进了幼儿园之后,接受老师的教育,老师经常对他们说的三个高频词是:wait(等待,你得有
一  有人这样一本正经地恶心文艺青年——“穷且追求与众不同的人”。按照这个标准,孔子将光荣地成为最早、最知名的文艺青年之一。  孔子是穷困得叮当响的,自称“吾少也贱”,成年后还有过连续几天没饭吃、饿到脸发黑的经历。但作为文艺青年的先驱,在当时世俗人的眼里,他大概挺装蒜、挺矫情。  他是众所周知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而且迷恋一种以伟大的神农氏的姓氏命名的小资食品——姜,且十分注意摄入的分量,文艺
许多人将全球幸福指数第一的北欧归结于其制度、福利、资源等因素,但事实仅仅是这样吗?  最近几年世界各国推出的幸福指数、幸福值排行中,北欧五国无不高居榜单前列。  放眼望去,北欧国家没有高楼大厦,人们穿着朴素,开着旧车,吃着简单的食物,每天晚上七点以后街上就静悄悄的,没有灯红酒绿的夜生活,也没有超级奢华的消费刺激着人的神经。  在大多数北欧人眼里,车不过是代步的工具,而别墅不过是居住的地方,甚至对于
儿时英文作文教师喜欢出的作文题目之一,便是“我的暑假是怎样过的”。记得当时抓耳挠腮,搜索枯肠,窘困万状,但仍不能不凑出几百字塞责交卷。小孩子的暑假还有什么新鲜的过法?总不外吃喝玩乐。要撰文记述,自不免觉得枯涩乏味。现在我年近五十,仍操粉笔生涯,躬逢抗战胜利,又遇戡乱建国,今年暑假是怎样过去的,颇觉得有一点迷迷糊糊。眼看着就要开学,于是自动地给自己出下这样一个题目,择记几件小事,都平凡琐屑无比,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