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作文水平高低是衡量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在作文课上常常见到这样的场面:有部分学生面对着作文题目愁眉苦脸,处于不知写啥的苦恼中;即使写出来了,也是虚假的成分居多,或者语言枯燥乏味。这部分学生可称之为写作困难生,作文成为他们学习语文的一大难点。而且,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有部分教师往往只注重对优、中等生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写作困难生的辅导,甚至视为畏途。不能弃之不理,又要提高语文水平,怎么办呢?我想以小学阶段常见的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为例来谈一谈方法。对于这样一个群体,只要我们在教学上采取恰当的措施,通过较长时间的侧重训练,他们在作文方面仍然是可以逐步跟上的。
一、课文为范,仿写入手
叶圣陶说:“文章就是例子。”注重对刚学完的课文的“仿写”,是做好辅导的第一步。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受知识、经验、情感等因素的局限,又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所以模仿是他们的一种心理需要,也是儿童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之一,活生生的教材正好为他们提供了模仿的范本。况且写作困难生由于掌握的词汇贫乏,加上潮州话方言与规范普通话之间存在固有的差异,他们比起一般的学生更容易觉得“话难说,文难写”。所以,与其舍近求远地为他们讲写作方法、说作文技巧,不如就地取材:学完一篇课文后,趁热打铁,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仿写。
如学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可与他们一起再次总结描写人物文章的一般特点,从而使他们懂得,描写人物可以从人物与众不同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着手,要用具体的事例来表述。趁热打铁出示相关作文题目,如《我的爸爸》《一个难忘的人》等,引导他们依样画葫芦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来叙事、描写。这样,通过学习和借鉴原文,他们对写作所采用的方法基本能够掌握了,关于“怎样写”的架构也就会慢慢地建立起来。仿写这种教学模式,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也体现了作文教学的特点。它虽然不是作文教学的唯一途径,但也不失为小学生借鉴性、依傍性作文训练中的一种有效方式。
二、贴近生活。精选材料
有了方法但缺乏材料也不行,材料选择不当更是可惜。面对一个个要求不同的作文题目,写作困难生仍然无从写起。这是因为他们不懂得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材料就在自己的身边,还没有疏通好作文与生活之间沟通的渠道。因此,教师必须将精力集中在引导他们围绕中心精选材料上。
首先,指导如何审题,明确写作要求和范围,想好自己要表达的中心意思。如五年级作文“记一个最敬佩的人”,重点词是“敬佩”,范围是“一个人”,要抓住人物和事件的特点,表达出敬佩的原因。其次,引导精选材料。可腾出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寻找生活中的某人、某事,并讲出敬佩他(她)的原因。据此,相信学生能够发掘出丰富的材料。例如,一位退休的老阿姨发挥余热,热心帮邻居带小孩;哥哥的学习成绩虽然十分优秀,但是他仍然虚心好学,从不满足;爷爷乐观开朗,老当益壮,组织老年晨跑隊开展活动……教师要让他们明白“作文的内容来源于生活”这个道理,随时留心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有意义的事物。最后,还要在谋篇布局上进行适当的安排。例如,分出写作的主次、详略,指导他们要注意捕捉记叙对象身上的闪光点来突出文章的重点等,最好是要求他们列出提纲,依据提纲作文。
三、说话训练。先说后写
叶圣陶先生说:“写作就是写自己想说的话。”“说”总是先于“写”,作文也属于写话。由于写作困难生在运用规范的普通话进行表述时总是吞吞吐吐,词不达意,因此,应先让他们学会有条理和规范化地表达出来,然后再过渡到“写话”,这样既感受深刻,又能一气呵成。要使其说得条理分明、生动活泼,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关键在于平时的不断训练。
平时,可利用课余时间主动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进行谈话,然后不知不觉转化为说话,让他们自由地讲课间游戏、讲生活中的趣闻乐事,鼓励其说细节,这样最容易激发他们“说”的兴趣。经常设计一些贴近其学习、生活的命题说话,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可让程度相当的几个学生复述课文的故事情节,比比谁讲得具体生动;或者结合春游、秋游等活动,让他们试着讲一讲“今天,我到揭阳望天湖游玩”等话题,同时委婉地指出他们说话过程中的不当之处。而在带有一定难度的话题面前,教师还要善于示范引领,拓宽他们的话源。如口头作文《我最难忘的……》,开始时,他们不知从何说起,经过适当的示范,他们就能豁然开朗,有的讲上学第一天如何胆怯,有的讲曾经玩火如何危险,有的讲妈妈对她的关爱……
“说”是为了“写”,说的环节完成之后,要及时要求他们把说话的内容写下来,使他们看到自己的作品,在成功的喜悦中潜移默化地增强作文的信心。
四、以诵促改,提高认知
当文章成形之后,教师还要指导他们学会修改作文,以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写作困难生由于能力的限制,在默读中难以发现自己习作中的不足之处,因此,要重视鼓励他们借助于声音的刺激,凭借语感发现习作中需要修改的地方。
初读——修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通过朗读,引导他们再次斟酌所选用的材料是否符合写作的中心,各部分内容的安排是否详略得当,所运用的描写手法是否合理和恰当,叙述的条理是否清晰、结构是否完整,以理清文章的脉络和层次。细读一一修改文章的字词句和标点符号。通过朗读,认真推敲文章中的字、词、句和标点符号的运用是否准确,改正错、漏之处,规范拗口的语言等,使习作达到文句通顺、标点恰当;对于具备一定作文基础的后进生,我们不妨指导他们如何修饰词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写作困难生若能养成良好的“诵文改文”的习惯,不但有利于消化所学的知识,而且有利于他们的“顿悟”,使知识融会贯通,逐步学会举一反三。
实践证明,将上述的四个方法循序渐进地应用到整个作文教学的过程中,能收到较好的写作效果。当然,针对困难生的特殊性,我们还需要降低作文的要求或者调整教学的策略。例如,即使有时候他们所选择的事例不够典型,或者运用的描写手法流于一般,或者谋篇布局有点像“记流水账”等,我们也要看到他们诸如“字体工整、标点符号基本正确、内容字数写长了”等诸多值得鼓励的地方。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要提高写作困难生的写作能力更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积极探索好的教学方法,就一定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写作兴趣,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
一、课文为范,仿写入手
叶圣陶说:“文章就是例子。”注重对刚学完的课文的“仿写”,是做好辅导的第一步。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受知识、经验、情感等因素的局限,又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所以模仿是他们的一种心理需要,也是儿童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之一,活生生的教材正好为他们提供了模仿的范本。况且写作困难生由于掌握的词汇贫乏,加上潮州话方言与规范普通话之间存在固有的差异,他们比起一般的学生更容易觉得“话难说,文难写”。所以,与其舍近求远地为他们讲写作方法、说作文技巧,不如就地取材:学完一篇课文后,趁热打铁,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仿写。
如学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可与他们一起再次总结描写人物文章的一般特点,从而使他们懂得,描写人物可以从人物与众不同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着手,要用具体的事例来表述。趁热打铁出示相关作文题目,如《我的爸爸》《一个难忘的人》等,引导他们依样画葫芦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来叙事、描写。这样,通过学习和借鉴原文,他们对写作所采用的方法基本能够掌握了,关于“怎样写”的架构也就会慢慢地建立起来。仿写这种教学模式,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也体现了作文教学的特点。它虽然不是作文教学的唯一途径,但也不失为小学生借鉴性、依傍性作文训练中的一种有效方式。
二、贴近生活。精选材料
有了方法但缺乏材料也不行,材料选择不当更是可惜。面对一个个要求不同的作文题目,写作困难生仍然无从写起。这是因为他们不懂得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材料就在自己的身边,还没有疏通好作文与生活之间沟通的渠道。因此,教师必须将精力集中在引导他们围绕中心精选材料上。
首先,指导如何审题,明确写作要求和范围,想好自己要表达的中心意思。如五年级作文“记一个最敬佩的人”,重点词是“敬佩”,范围是“一个人”,要抓住人物和事件的特点,表达出敬佩的原因。其次,引导精选材料。可腾出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寻找生活中的某人、某事,并讲出敬佩他(她)的原因。据此,相信学生能够发掘出丰富的材料。例如,一位退休的老阿姨发挥余热,热心帮邻居带小孩;哥哥的学习成绩虽然十分优秀,但是他仍然虚心好学,从不满足;爷爷乐观开朗,老当益壮,组织老年晨跑隊开展活动……教师要让他们明白“作文的内容来源于生活”这个道理,随时留心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有意义的事物。最后,还要在谋篇布局上进行适当的安排。例如,分出写作的主次、详略,指导他们要注意捕捉记叙对象身上的闪光点来突出文章的重点等,最好是要求他们列出提纲,依据提纲作文。
三、说话训练。先说后写
叶圣陶先生说:“写作就是写自己想说的话。”“说”总是先于“写”,作文也属于写话。由于写作困难生在运用规范的普通话进行表述时总是吞吞吐吐,词不达意,因此,应先让他们学会有条理和规范化地表达出来,然后再过渡到“写话”,这样既感受深刻,又能一气呵成。要使其说得条理分明、生动活泼,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关键在于平时的不断训练。
平时,可利用课余时间主动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进行谈话,然后不知不觉转化为说话,让他们自由地讲课间游戏、讲生活中的趣闻乐事,鼓励其说细节,这样最容易激发他们“说”的兴趣。经常设计一些贴近其学习、生活的命题说话,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可让程度相当的几个学生复述课文的故事情节,比比谁讲得具体生动;或者结合春游、秋游等活动,让他们试着讲一讲“今天,我到揭阳望天湖游玩”等话题,同时委婉地指出他们说话过程中的不当之处。而在带有一定难度的话题面前,教师还要善于示范引领,拓宽他们的话源。如口头作文《我最难忘的……》,开始时,他们不知从何说起,经过适当的示范,他们就能豁然开朗,有的讲上学第一天如何胆怯,有的讲曾经玩火如何危险,有的讲妈妈对她的关爱……
“说”是为了“写”,说的环节完成之后,要及时要求他们把说话的内容写下来,使他们看到自己的作品,在成功的喜悦中潜移默化地增强作文的信心。
四、以诵促改,提高认知
当文章成形之后,教师还要指导他们学会修改作文,以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写作困难生由于能力的限制,在默读中难以发现自己习作中的不足之处,因此,要重视鼓励他们借助于声音的刺激,凭借语感发现习作中需要修改的地方。
初读——修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通过朗读,引导他们再次斟酌所选用的材料是否符合写作的中心,各部分内容的安排是否详略得当,所运用的描写手法是否合理和恰当,叙述的条理是否清晰、结构是否完整,以理清文章的脉络和层次。细读一一修改文章的字词句和标点符号。通过朗读,认真推敲文章中的字、词、句和标点符号的运用是否准确,改正错、漏之处,规范拗口的语言等,使习作达到文句通顺、标点恰当;对于具备一定作文基础的后进生,我们不妨指导他们如何修饰词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写作困难生若能养成良好的“诵文改文”的习惯,不但有利于消化所学的知识,而且有利于他们的“顿悟”,使知识融会贯通,逐步学会举一反三。
实践证明,将上述的四个方法循序渐进地应用到整个作文教学的过程中,能收到较好的写作效果。当然,针对困难生的特殊性,我们还需要降低作文的要求或者调整教学的策略。例如,即使有时候他们所选择的事例不够典型,或者运用的描写手法流于一般,或者谋篇布局有点像“记流水账”等,我们也要看到他们诸如“字体工整、标点符号基本正确、内容字数写长了”等诸多值得鼓励的地方。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要提高写作困难生的写作能力更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积极探索好的教学方法,就一定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写作兴趣,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