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心中的小菊灯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Mystar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橘灯》是20年前我学过的课文,那时我的语文老师姓张,是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就在这节语文课上,我第一次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第一次真正读懂了一篇文章。感谢张老师,是她为我推开了一扇语文的大门,是她带我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是她点亮了我心中的小橘灯。
  就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喜欢上了读书。最先读的是泰戈尔的诗选,《飞鸟集》中的句子,我至今难忘:“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已经飞过。”我不由得惊异:原来文字可以组合成这么优美的语言!然后,我便一发不可收拾,像只山羊一样到处的啃纸头:地理、历史、小说、散文、传记、游记、侦探、杂志、童话、漫画、农业、民俗、手工……甚至食谱,我都读得津津有味。我喜欢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品一杯茶,捧一本书,慢慢地度过一天的宁静时光。我喜欢为书中人物的不幸哭泣,更喜欢为他们的幸福开颜;我喜欢在书的带领下穿行在时间的隧道,跨越时空到处游走;我喜欢那淡淡的墨香,喜欢捧着书本时的那种踏实厚重、宁静致远的感觉;我喜欢在斜阳西沉时,轻轻合上书本,站在窗前享受清风、眺望远山,细细回味读书的乐趣。著名散文家张晓风说:“历史的兴亡、事物的迭代本是这样虚幻,唯有书中的智慧永远长存。”读书,丰富了我的头脑,赐予了我智慧;读书让我这颗浮躁麻木的心渐渐复苏,变得宁静而坚强。
  18岁那年,我也成为了一名老师。怀着小小的忐忑,带着小小的憧憬,我走上讲台,做起了“灵魂的工程师”。看着教室里56双清澈的眼睛,我的手心微微地冒汗,就这样战战兢兢地开始了我教书匠的生活。那个年代流行一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我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准备好这“一桶水”,只好不停地“喝水”。当时我订了《小学语文教学》《语文通讯》和《班主任》等杂志,它们成了我最初的启蒙老师,在学习、借鉴和模仿的过程中,我也渐渐地走向成熟,逐步发展出自己的教学风格。回头看看自己是这样一步步地走过,一点一滴的进步都源自于读书。
  有一年,学校安排我教五年级两个班的“品德与社会”课。翻开教材,我不由得乐了。长城内外、布达拉宫、宝岛台湾、江南水乡……这都是我在书中游览过不只一遍的地方。虽然我没有亲自去过那些地方,但是我就像熟悉家乡一样熟悉它们。在课堂上,我把这些地方的风土人情、风景名胜、历史渊源娓娓道来,孩子们也学得如痴如醉。下课后有不少孩子对我说:“老师,你去过好多地方啊!真羡慕你!”我告诉他们:“当你没有时间去‘行万里路’的时候,不妨去‘读万卷书’,它可以带你走遍世界。”
  读书,增长了我的知识,丰满了我的灵魂,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读书带给我的快乐,所以,我希望也可以把这种快乐传播给我的学生。在教一年级时我经常给孩子们讲有趣的小故事,孩子们听着故事完成了语言的一次次积累。等孩子们的识字量达到一定程度以后,我便开始有意无意带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在教室里看。学生的好奇心是永远不能抑制的,他们为了弄懂老师在看什么书,纷纷跑向书店。于是《大森林里的秘密》《窗边的小豆豆》《夏洛的网》《笨女孩安琪儿》《书包小黄帽》……一本本好书走进了学生的生活。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孩子们也渐渐喜欢上了书籍。
  我更喜欢和孩子们一起读书。喜欢他们翻着书页侧头冥想,喜欢他们端着书本默默记录,喜欢他们不自主地轻笑和微微地叹息。我喜欢书,也喜欢孩子,更喜欢孩子们变成“一本本书”,淘气的、乖巧的、单纯的、叛逆的……如果可以,我愿意静下心来细细地品读这一本本独一无二、精彩纷呈的“书”。而且我希望,在每一本书的结尾都可以点亮一盏温暖而明亮的小橘灯!
  (作者单位:山东青岛市李沧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其他文献
“双创”往何处“升级”?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向哪里深化?清华“双创”人把这两件事看作一件:将“双创”升级为“三创”,贯穿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尽早播下创意的种子,扎根创新的沃土,最终收获创业的累累硕果。承载着教学改革突破与“双创”升级探索双重使命的“清华大学SDG开放创新马拉松挑战赛”, 成为校级大规模课赛结合、专创融合与国际化的开放创新学习实践活动。它体现了中国高校响应总书记“创新创业创造”号
学生刚开始接触散文,他们学习都很积极,回答问题也头头是道,可是一做起作业来就犯难,不是把课文原句加几个字重新抄一遍,就是胡乱答一通。究竟问题出在哪儿呢?我再次研究起散文的教学策略来。散文之所以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那是因为散文把看似分散的内容与形式连接成了一个“神聚”的整体。散文教学,实质是建立学生的已有经验与“这一篇”散文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经验的连接。我们在指导学生读懂一篇散文时,首先要明确“读什么
有这样一群播散阳光的人,他们是北京市大兴区魏善庄镇第一中心小学的教师,他们致力于将大美之光播进学生心田。  魏善庄镇第一中心小学从另一个角度为我们提供了德育范例,就是把美育寓于平常的教育教学中。美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健康心理和美好人格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我们往往说得多,做得少,像魏善庄镇第一中心小学这样有意识、有计划、有效落实美育的可谓凤毛麟角。  魏善庄镇第一中心小学让学生走
师: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板书:只有一个地球)这是1972年在瑞典召开人类环境会议时提出的一个口号。请齐读课题。  生:(齐)只有一个地球。  师:这是一篇文艺性说明  文。何谓文艺性说明文呢?就是运用形象化的手法来介绍事物、说明事理。(板书:介绍事物、说明事理)这篇文章要介绍的事物和说明的事理是什么呢?  生:课文要向我们介绍地  球,说明只有一个地球,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  
“树课程”研发背景介绍  焦作市实验小学是一所具有优美教育特色的学校。学校占地面积共3万多平方米,已绿化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先后种植了百余种花草树木。一进校园,满目葱绿,随处可见一棵棵茁壮挺拔的树木。漫步在美丽优雅的校园里,细细地观赏,你会发现除了常见的杨树、柳树、松树、梧桐树之外,还有许多不常见的树种——皂荚树、杜仲树、楸树、朴树、流苏树、菩提树等,“树”成了焦作市实验小学一道亮丽的风景。校园内
元认知概念是由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弗拉维尔提出的。他认为,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包括三个方面:认知正在进行的认知过程、自身认知能力和两者的相互作用;认知自身心理状态、能力、目标、策略等;计划、监控和评价自身认知活动。元认知策略属于学习策略的一种。弗拉维尔认为,元认知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成功学习而采取的管理手段,是学习者用来管理、监控、调节的策略。国内学者韩春晖把元认知策略具体化为三个方面, 即元认知
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  我认为易志军老师的《陌生:阅读教学新思维》一书谈的就是教学艺术,谈的就是如何优化教学策略。书中提倡的“陌生化教学”没有它的名字那么玄乎,从教学观念上说,它是一种对教学策略的创新,从教学手段上说可能是换一种提问的方式,换一个切入的视角,换一种出示的方式……以这种“新”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率。易老师在书中通过一个个生动、具体的例子把一个个教学创新的路径说得
这是一个年轻的团队,成员们性格各异却激情洋溢,富有才华。在总指挥刘荃校长的带领下,他们通力合作,默契配合,一起谱写下一首首美妙的旋律。  一  2013年,赵梓如老师要代表团队上一节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课。这是有别于传统阅读教学课的新鲜尝试,大家都充满了好奇与期待,同时也有些忐忑不安。到底该如何操作,没有人能给出一个确定答案。于是,大家就在刘校长的带领下,摸着石头过河。  赵老师以学习阅读图书馆的“办
最近听一位教师上了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其中一个教学片段让人难忘,引人深思。  师:是啊,在祖父的园子里,小萧红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多自由啊!从中我们可以听出萧红童年的生活就是一首歌,一首怎样的歌?  生:一首快乐的歌,一首自由的歌。  师:我们看到的萧红是自由的,也是快乐的,可是,为什么茅盾先生却说《呼兰河传》是一首凄婉的歌谣呢?同学们也许不知道,但是萧红的朋友们知道,萧红自己
(一)  《四季之美》是统编本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围绕“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这个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有《古诗词三首》(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和张继的《枫桥夜泊》,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有日本女作家清少纳言的《四季之美》,有我国著名作家巴金的《鸟的天堂》、贾平凹的《月迹》。  这个单元,古诗词与写景散文自由组合,寄情于景,情景交融,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