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朗读教学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kailv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朗读应是语文的第一教学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新时期的语文教学中,朗读应成为根本,它的重要性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一次又一次地得到了验证。学生的朗读习惯一旦养成,就会产生极大的动力,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也为他们今后的人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朗读;范读;综合素质;语文能力
  朗读,在我国可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不少古今学者和教育家都对语文教学中的朗读做过充分肯定。曾国藩在《谕纪泽》的家书中说:“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朱自清亦在其《朗诵与诗》一文中指出:“语言不能离开声调,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义蕴,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朗读应是语文的第一教学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在新时期的语文教学中,朗读应成为根本,朗读也已经成为语文教学当中的一个“重点”“热度”,它的重要性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一次又一次地得到了验证。这是因为朗读要求心到眼到口到耳到,是心、眼、口、耳的和谐活动。學生通过朗读逐步体味文章的咀嚼、消化和吸收,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又能熟悉而牢固地记忆这些已经理解的内容,可以变成自己的知识储备。只要一直坚持朗读,就能使心理品质的量与质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对自己的文学修养与表达、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总之,朗读具有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多种功能。
  那么,如何进行朗读教学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以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教师应做好指导性范读
  每一篇文章,特别是叙事文、诗歌和散文,都有各自的韵味和“主旋律”,就像是一道味道十足的特色菜,自有酸甜苦辣咸,不同于其他菜肴,让人品尝后难以忘记,回味无穷。如果文章是一道特色菜的话,那么它在书本上就好比是这道菜摆放在桌子上一样,你只能看在眼中,心里去想象它是什么味道。而朗读时,特别是准确把握文章的“灵魂”,去声情并茂地朗读时,那就像把这道菜放入了口中,在舌尖上去品味文章,这种效果,是其他方式无法取代的。故此,朗读不仅要求“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而且要求达到因声求气,因声求意,因声得情,因声入境,读出文中韵味,表达出文中喜怒哀乐感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进行范读。
  范读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示范朗读,它是朗读教学中任何指导方法都无法取代的。范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从而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欣赏水平。范读一般可分为三种:一是讲读课文前的范读。一般是全篇课文的范读。其目的是激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欲望,帮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这时的范读,要求平稳,速度略微缓一些。如果这时速度过快,学生听起来跟不上进度,就会影响范读效果。二是讲读课文时的范读。一般是部分内容的范读。可以是一个段落,一个句子,甚至是一个词语。其目的是促进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掌握一定的朗读技能。这时的范读要注重指导,讲究方式、方法的多样性。三是讲读课文后的范读。可以是全课或片断的范读。其目的是引导学生总结全文,欣赏课文精彩之处。这时的范读要求能以声传情,充分发挥教材的感染力。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备“范读”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有的课文还可以进行配乐,效果更佳。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进行朗读示范,向学生传达朗读技巧,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实践,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创设出最佳的教学情境,使教师、学生和课文作者三者产生心灵和情感的共鸣。这样,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就会有较深刻透彻的理解。
  二、组织学生进行朗读
  在教师精心范读的基础上,精心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是必要的。因为这样的教学是一个互动式的教学,有了学生的共同参与,使他们“人人有责”,从而集中精神,能认真解读课文,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语文教科书上的文章多是文质兼美的妙文,青年学生正值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悟性极佳,因而朗读会极大地提高他们的领悟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一百个人对一篇文章会有一百种理解,所以每个学生的思路不一定相同,音质和性格也各异。在朗读中,允许他们个性化、多角度地体验朗读课文,切忌一字一句强调“必快必慢”“必轻必重”,不要使他们千篇一律,整齐划一。当然好的可以借鉴吸纳,缺点可以纠正,但重点是每个学生只要对课文有了真情实感的认识,能把握它的“灵魂”,那么就会和作者有了心的交流,达到了“朗读有益”的目的。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我多采用学生表演性朗读、分组竞赛性朗读、接力朗读等形式。在朗读结束后,组织学生讨论:或对朗读效果进行评价,或对停顿起伏发表看法,或对感情语调提出建议。朗读的同学也可以对自己处理朗读的方式加以说明,最后教师加以小结。这样的朗读,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和兴趣,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又考察和发展了学生的智力,为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理解文章层次结构打下了基础。
  三、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朗读
  理解课文的内容是很重要的,如果不懂所云,只能感到枯燥无味,又何有兴趣所言?所以“难者不会,会者不难”。只有对文章有了深刻的认识,了解作者的思路,课文的主题,通篇的线索,文章的结构,写作的手法等,通过在泛读、范读中品味及老师的讲析,才能使学生对课文有充分认知。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朗读,就能达到加深理解和增强记忆的良好效果。有感就有悟,有悟就有能,引导学生在朗读实践中独立思考:我朗读完后感受到了什么?作者是怎样写的?为什么有这样的思路?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写得好?如果我写又能怎么写?会不会写得更好?或者是有不一样的效果?通过思考,一定会悟,再把“悟”出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就会是朗读的“最佳效果”了。例如《孟子二章》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在学生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我带学生讨论了课文内容。本文是以“攻城”之例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用“守城”之例来证明“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论题,最后得出君子取胜的原因是“得道”,强调了“人和”的作用。在“守城”和“攻城”的事例中,语言贯串了因果关系。“得天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高、池深、兵革利、米粟多”而“委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通过这样的分析讨论方法,使学生对课文有了通篇的把握,然后再要求学生朗读课文,便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学生在朗读时会再现课文每段的内容,遵循语言之间的逻辑关系,强化理论记忆,达到表情达意、当堂成诵的目的。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它既千姿百态,又有规律可循。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无论哪种能力,要到达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可见,任何一种能力的获得,都是以养成习惯为最终目的的,学生的朗读习惯一旦养成,就会产生极大的动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也为他们今后的人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庆玲.培养语篇分析能力提高阅读教学效益[J].基础教育,2003(2).
  (河南省平顶山市工业学校)
其他文献
本文在分析我国外汇储备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外汇储备结构理论和投资组合理论.探讨最优外汇储备的币种组合以及优化外汇储备资产配置J'*-I题.针对中国外汇储备结构汇率风险、对流动
水资源作为重要的资源,对快速的经济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另一方面,水资源的匮乏也会严重阻碍经济的发展。基于水资源承载力对经济发展扫人民生活的影响.本文对沧州市2010的数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我们应当批判地继承和弘扬儒家思想的精髓,汲取儒学的智慧。研究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儒学当代价值;继承儒学核心思想,塑造中华民
《罗江怨》是明清俗曲重要曲牌之一,从南集曲到明清俗曲,从明代到现代,从小调到其他艺术品种,都有它的踪迹身影。为此,笔者以它作为案例,进行追根溯源、顺藤摸瓜式的探察,旨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把情感因素融入到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情感在课堂上起到的作用和对学生的影响,用自己的热情与学生达到情感的共鸣,并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鼓励性的话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使教学活动更加顺利地展开。   一、情感的意义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情感是指人面对客观事物时产生的主观态度与反应。从教学角度来说,情感
学风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支柱。体现着学生综合素质状况,以及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优良的学风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和育人资源,具有强烈的导向、激励、凝聚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已经困扰中小企业家与政策制定者很长时间.本文通过博弈论的视角来分析银企博弈中产生的相关问题。文章主要通过银企动态博弈来简要分析能够引导中小企业顺利
建构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本质是主体的“构造”过程。所有的知识都是我们自己的认识活动的结果。我们通过自己的经验来构造自己的理解,反之,我们的经验又受到自己认知“透视”的影响。  数学认识应当被看成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也即是反映和建构的辩证统一。如果完全否认了独立于思维的客观世界的存在,并认为认识活动的最终目的不应被看成对于客观真理的追求,则必然导致“极端建构主义”。  在实际数学教学中,我们常常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