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今天,学校教育面临着一个新的难题: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了。本文从学校管理和家庭教育两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学校管理;家庭教育;素质教育
从教10余年,我教过初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不知从何时起,我越来越多地听到这样一些话,“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了”“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了”,等等,这也正是我个人的体会。现在的学生,迟到、旷课是家常便饭,甚至上网、打架也是常事,尽管学校对此三令五申,老师们也苦口婆心进行教育,这种现象仍屡见不鲜。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常常有这种想法:不知现在这批孩子进入社会后会是什么样子,10年或20年后的他们又会是什么样子。我常为这种想法感到莫名的担忧,但作为一个老师,我又时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要解决目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觉得只有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特别是作为教育主阵地的学校和家庭,更应该相互合作,相互配合,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以下就我个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所见所想,谈一下我个人在这个问题上的一点看法。
一、学校管理方面
目前“问题学生”数量增多,许多学生道德观念薄弱、纪律意识差,这与近年来社会一部分人全盘否定我国传统教育,片面认识国外现代教育有关。我们的传统教育确实有忽视学生自尊的缺陷,有许多应当否定的东西。但我们在学习先进经验的同时,不能丢掉我们的优良传统,而应结合我国国情,做到趋利避害,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近年来,我国的教育经历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这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大成就,但同时也产生了上述的一系列问题。我们现在的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家长对孩子普遍存在溺爱、放纵现象,这些孩子进入学校后又缺乏相应的制度约束,造成目前这种状况也是很自然的事。现在的中小学生在接受入学教育时都要学习“学生守则”和“一日常规”,这些规定里面只有要求学生应该做的事和不应该做的事,但如果做了不应该做的事该怎么处理却没有具体规定,这就给了一部分学生可乘之机,从而导致了学生违规行为的频频发生。
与我们的学校制度相比,国外教育特别强调在张扬学生个性的同时,必须以尊重他人、严格遵守社会公德为前提,对因自己的过失而产生的后果必须承担责任。在以自由民主著称的美国,学校的规章制度近乎无情。《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对美国的学校制度做了比较详尽的描述,美国学校对学生的惩罚简单、粗暴,甚至不惜伤害孩子的自尊和人格,不仅有罚站、罚休息日到校补课,还有让犯错的孩子眼睁睁地看着别人吃午点、让孩子的鼻尖去顶墙上的圆圈等。
同样,在法国中学,对学习极差的学生经编辑理事会(由校长、教务长和该班所有任课老师等组成)投票决定可给予留级处分,犯了严重错误的会受到开除处分,对犯了打架斗殴、迟到、旷课等错误的,将受到节假日必须到学校反省补课或做作业的处罚。英国小学生如无故旷课,不仅会受到严厉批评,还将对其父母处以罚款。
说理、教育都是外在的东西,调动自我才是根本。惩罚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内在因素,让孩子真正认识到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从教训中学会社会法则。惩罚是一种激烈的责备,它不可能叫人愉快。即使是学校里最无恶意的惩罚,也必然要限制一个人的愿望和自由。限制愿望和自由是一种手段,对孩子的生活和未来负责的年长的人们靠着这种手段迫使孩子去想:我做了不利于他人的事吗?怎样生活才能使我的行为成为美的呢?
实际上,惩罚的存在就是为了使一个人能检点自己和反思自己。谴责不会给人带来欢乐,但是人们应该去感谢它,原因是它可以救人,使人不至于堕落。如果人们能在学生时代就理解这一点,那么,到了成年时期遭遇到的不幸可能就会少一些。因此,我们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该正面教育和反面教育相结合,使每一个学生得以健康成长。
二、家庭教育方面
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里的“问题学生”中,来自离异家庭、单亲家庭及个体工商业者家庭的居多,这些学生要么从小缺乏家庭关爱,要么从小由老人照看,在老人的溺爱中长大。曾经有一个学生经常迟到旷课,老师打电话给家长,接电话的奶奶不是说孩子头疼就是说孩子感冒,甚至做父母的也常这么做,这给学校的教育带来极大困难。这些对孩子百般疼爱的家长不知道有没有意识到这么做对孩子的危害。
我的学生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作文题:一个守林人养了一只鹰,后来鹰长大了,守林人就把它放回森林,几天后,守林人在森林里发现了鹰的尸体。要求根据所给材料,以“放飞”为题写一篇作文。好多学生只把所给材料抄了一遍就不知如何是好了,少部分孩子意识到这是一个家庭教育方面的话题,于是从家庭教育入手谈了自己对家庭教育的一些观点。一个孩子写道:我知道我们现在要好好学习,掌握一技之长,将来好在社会中立足,可是我已经习惯了现在的生活,什么也学不进去,这些都是家长的错。还有一个孩子这样写道:我没有父母,以后什么事情都得靠自己,我也不知道以后该干什么,过一天算一天吧。看了学生的作文,我感到震惊,我深深意识到现在家庭教育中存在很多问题,缺乏家庭关爱的孩子对前途感到迷茫,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也感到迷茫,其中还夹杂着对父母的不满和抵制情绪。这样的孩子走向社会后极易出问题。我觉得问题的根源在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
在众多的“问题学生”中,大多来自单亲家庭或隔代家庭教育。单亲家庭或隔代教育家庭中,带孩子的一方认为孩子缺少了父母的爱,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总是尽最大努力去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只有给予和爱,而没有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没有爱心,不会关心别人,只会索取,不谈回报,没有社会责任感;不带孩子的一方,由于长时间不见孩子,想用钱和物质弥补平时的不关心,因为缺少管教,孩子有了钱,反而滋长了一些不良行为,比如消费无节制、比阔气、喝酒、抽烟、沉溺于网络游戏,甚至花钱请人代写家庭作业。可见,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父母都要遵守一个“适度”的基本原则,明确什么是孩子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对孩子的要求,合理的要求父母可以满足他,不合理的要求父母绝对不能去做,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校、家庭、社会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从教育目标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因此,只有家校双方在育人方向上达成共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减少诱发学生违法乱纪的消极因素。只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联起手来,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2] 璇子,雪阳.素质教育在国外[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4.
[3] 钟日祥.教师转化后进生的9大技巧
[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学校管理;家庭教育;素质教育
从教10余年,我教过初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不知从何时起,我越来越多地听到这样一些话,“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了”“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了”,等等,这也正是我个人的体会。现在的学生,迟到、旷课是家常便饭,甚至上网、打架也是常事,尽管学校对此三令五申,老师们也苦口婆心进行教育,这种现象仍屡见不鲜。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常常有这种想法:不知现在这批孩子进入社会后会是什么样子,10年或20年后的他们又会是什么样子。我常为这种想法感到莫名的担忧,但作为一个老师,我又时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要解决目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觉得只有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特别是作为教育主阵地的学校和家庭,更应该相互合作,相互配合,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以下就我个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所见所想,谈一下我个人在这个问题上的一点看法。
一、学校管理方面
目前“问题学生”数量增多,许多学生道德观念薄弱、纪律意识差,这与近年来社会一部分人全盘否定我国传统教育,片面认识国外现代教育有关。我们的传统教育确实有忽视学生自尊的缺陷,有许多应当否定的东西。但我们在学习先进经验的同时,不能丢掉我们的优良传统,而应结合我国国情,做到趋利避害,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近年来,我国的教育经历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这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大成就,但同时也产生了上述的一系列问题。我们现在的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家长对孩子普遍存在溺爱、放纵现象,这些孩子进入学校后又缺乏相应的制度约束,造成目前这种状况也是很自然的事。现在的中小学生在接受入学教育时都要学习“学生守则”和“一日常规”,这些规定里面只有要求学生应该做的事和不应该做的事,但如果做了不应该做的事该怎么处理却没有具体规定,这就给了一部分学生可乘之机,从而导致了学生违规行为的频频发生。
与我们的学校制度相比,国外教育特别强调在张扬学生个性的同时,必须以尊重他人、严格遵守社会公德为前提,对因自己的过失而产生的后果必须承担责任。在以自由民主著称的美国,学校的规章制度近乎无情。《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对美国的学校制度做了比较详尽的描述,美国学校对学生的惩罚简单、粗暴,甚至不惜伤害孩子的自尊和人格,不仅有罚站、罚休息日到校补课,还有让犯错的孩子眼睁睁地看着别人吃午点、让孩子的鼻尖去顶墙上的圆圈等。
同样,在法国中学,对学习极差的学生经编辑理事会(由校长、教务长和该班所有任课老师等组成)投票决定可给予留级处分,犯了严重错误的会受到开除处分,对犯了打架斗殴、迟到、旷课等错误的,将受到节假日必须到学校反省补课或做作业的处罚。英国小学生如无故旷课,不仅会受到严厉批评,还将对其父母处以罚款。
说理、教育都是外在的东西,调动自我才是根本。惩罚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内在因素,让孩子真正认识到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从教训中学会社会法则。惩罚是一种激烈的责备,它不可能叫人愉快。即使是学校里最无恶意的惩罚,也必然要限制一个人的愿望和自由。限制愿望和自由是一种手段,对孩子的生活和未来负责的年长的人们靠着这种手段迫使孩子去想:我做了不利于他人的事吗?怎样生活才能使我的行为成为美的呢?
实际上,惩罚的存在就是为了使一个人能检点自己和反思自己。谴责不会给人带来欢乐,但是人们应该去感谢它,原因是它可以救人,使人不至于堕落。如果人们能在学生时代就理解这一点,那么,到了成年时期遭遇到的不幸可能就会少一些。因此,我们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该正面教育和反面教育相结合,使每一个学生得以健康成长。
二、家庭教育方面
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里的“问题学生”中,来自离异家庭、单亲家庭及个体工商业者家庭的居多,这些学生要么从小缺乏家庭关爱,要么从小由老人照看,在老人的溺爱中长大。曾经有一个学生经常迟到旷课,老师打电话给家长,接电话的奶奶不是说孩子头疼就是说孩子感冒,甚至做父母的也常这么做,这给学校的教育带来极大困难。这些对孩子百般疼爱的家长不知道有没有意识到这么做对孩子的危害。
我的学生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作文题:一个守林人养了一只鹰,后来鹰长大了,守林人就把它放回森林,几天后,守林人在森林里发现了鹰的尸体。要求根据所给材料,以“放飞”为题写一篇作文。好多学生只把所给材料抄了一遍就不知如何是好了,少部分孩子意识到这是一个家庭教育方面的话题,于是从家庭教育入手谈了自己对家庭教育的一些观点。一个孩子写道:我知道我们现在要好好学习,掌握一技之长,将来好在社会中立足,可是我已经习惯了现在的生活,什么也学不进去,这些都是家长的错。还有一个孩子这样写道:我没有父母,以后什么事情都得靠自己,我也不知道以后该干什么,过一天算一天吧。看了学生的作文,我感到震惊,我深深意识到现在家庭教育中存在很多问题,缺乏家庭关爱的孩子对前途感到迷茫,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也感到迷茫,其中还夹杂着对父母的不满和抵制情绪。这样的孩子走向社会后极易出问题。我觉得问题的根源在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
在众多的“问题学生”中,大多来自单亲家庭或隔代家庭教育。单亲家庭或隔代教育家庭中,带孩子的一方认为孩子缺少了父母的爱,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总是尽最大努力去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只有给予和爱,而没有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没有爱心,不会关心别人,只会索取,不谈回报,没有社会责任感;不带孩子的一方,由于长时间不见孩子,想用钱和物质弥补平时的不关心,因为缺少管教,孩子有了钱,反而滋长了一些不良行为,比如消费无节制、比阔气、喝酒、抽烟、沉溺于网络游戏,甚至花钱请人代写家庭作业。可见,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父母都要遵守一个“适度”的基本原则,明确什么是孩子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对孩子的要求,合理的要求父母可以满足他,不合理的要求父母绝对不能去做,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校、家庭、社会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从教育目标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因此,只有家校双方在育人方向上达成共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减少诱发学生违法乱纪的消极因素。只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联起手来,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2] 璇子,雪阳.素质教育在国外[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4.
[3] 钟日祥.教师转化后进生的9大技巧
[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