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意境鉴赏的技巧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xu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作为我们中华文明的优秀遗产,不仅值得我们用心学习、继承,而且在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今天,更值得我们用心揣摩,进一步挖掘其内涵。那么怎样鉴赏诗歌呢?鉴赏诗歌要抓住诗歌的意境,着重从几个方面入手。
  
  一、运用联想与想象,品味意境
  
  联想与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必要因素,也是诗歌鉴赏中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可心认为联想是思维的初级阶段,想象是思维的高级阶段,借助诗歌的意象,能积极的拓展我们的视野,使我们的联想与想象获得巨大的飞跃。诗人岑参在《白雪送武判官归京》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梨花盛开多来写塞北的雪来得急、来得猛,既确切、鲜明,又形象、生动,从而使该诗句成为千古写雪的名句。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的形成,这中间的桥梁便是想象思维。“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剌勒歌],读到这句诗时,我们自然会在脑海里想像出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的全景图,这是一种再造想象。然而不止于此,读此句诗,我们也不难想像到,在无比壮阔的自然美的面前,作为自然之子的人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劳动,是何等的欢乐和美好。这句诗又是一首多么快乐而又优美的草原牲歌。这“人”的内容在诗中是没有的,这是在诗歌鉴赏中的创造想象的表现。如此吟诵着这诗句,读者就仿佛被带入神奇美丽的北方大草原,领略千里草原、牛肥羊壮的绮丽壮阔的美;审美的这种体有机地融和在一起,人和自然达到了最美妙的和谐。
  
  二、紧扣意象,把握底蕴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从意象分析入手,唤起贮存于读者头脑中的事物表象,再造想象,进入诗歌营构艺术空间,走进诗人的心灵深处,就能更好更精确把握诗歌的底蕴,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譬如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邮票”,借“邮票”这一意象,把小时候思念母亲的感情具体化;长大后,乡愁是“船票”,借“船票”这意象,把爱恋新娘的这种感情明晰化;后来,乡愁成了“坟墓”,抒发了诗人对母亲真挚热爱的思想感情,表达母子诀别;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借意象把一腔的思乡之情升华为普遍的家园之思。凭借意象,使诗人在各个阶段的思想感情具体、客观地表达了出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写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曲叠用九个名词,描写了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并以概括而巧妙的艺术构思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暮色思归的乌鸦,安逸自适的人家,旅途劳顿的老马,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彷徨悲苦的情怀。曲中的九个名词正是九个意象,每一个意象都牵连着作者的那份羁旅愁思,它们有机地组成了密集的意象群,这种看似简单的意象组合,却出人意料地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成为元曲中的绝唱。
  
  三、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性格
  
  在诗歌鉴赏中如能充分地把握住抒情主人公的性格形象,则能有助于进入诗歌的意境。“诗而有境有情,则自有人在其中”《围炉诗话》,这个人便是抒情主人公的性格形象,所谓“风格就是人”。所谓“诗品出于人品”。我国历代诗论都非常重视和强调人品与诗品的关系,一个成熟的伟大的诗人,其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往往就是他的人格的自我写照。这里,我们可以从毛泽东的《咏梅》词和陆游的《咏梅》的词的比较中深入地认识这一点。毛词:“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陆词:“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在毛词中,借梅作喻,树立起了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的英雄形象,创造出了时代先驱者的崇高意境,而在陆词中,虽表现了受到挫折而不屈节的品质,但只是封建士大夫作个人奋斗,受侮后的哀怨牢骚,顾影自怜,流露着伤感,表现出脆弱。同是咏梅,为什么创造出了两种迥然不同的意境?由于诗人所处的时代不同,所站的立场不同,诗人的心胸气度不同,品格修养不同,审美标准不同,结果诗篇的意境也便不同。
  
  韩维红,女,教师,现居河南宝丰。
其他文献
清明上坟要经过一片玉米地  这不是太婆婆种的玉米,但长势一样旺  玉米的亲戚多,嘴碎,它们也认得太婆婆  月亮出来,下埂的玉米就唤上埂的水稻  秀秀身材,比比身价,抱怨又要来台风  它们齐唤山上的松为“男神”,松高冷  根早已满怀激动。太婆婆也醒了  她爱看它们闹腾,像看着儿孙  太婆婆的爹也醒了,唤到:大乃,去看看  庄稼  太婆婆给玩得嗨到蹭掉土的玉米盖好  被子  把把叶子的脉,摸摸还没发育
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阅读名著,如同与大师共携手,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课程标准》对中小学生名著阅读有了明确的要求:“九年课外阅读的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对七到九年级学生,要求更为明确:“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作出了量化标准,新教材也出现了名著导读设计,尤其是伴随着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中学语文教学历来十分重视“育人”,一贯主张“文以载道”,“育人”更是语文教学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可见德育已经被提升到一个很重要的地位,在教育中应
压锅哐哐哐地启动了  仿佛一支队伍正在急行军  他们步伐整齐,脚步声铿锵有力  偶尔,它会突然顿一下,从排气阀  噗地激射出一股气流  这证明它,已真的不再年轻  需要释放一些过度的压力  如同那个中年男人,经常偷偷背过身  对着远方狠狠吐出一口闷气  可是,然后呢? 真的如释重负了吗?  NO,“赶路”声还将继续  顶着越来越足的压力,直到  一锅白米饭的香气灌满整间屋子  .  当一盘雪白雪白
一次教研活动,在最后评课环节,特级教师周学东点评道:“我教书从来不让学生完全都懂……”初听似乎不以为然,可事后想想,能够将学生教得“不完全懂”的老师,也许更令人钦佩,这种教学理念与新课程标准不谋而合,恰恰指出了当下教育的弊端和不完善性,值得我们深思。  老子讲究“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其核心就是“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如果将此理付之于教学,教师深入理解后付诸实践,处理好了,教师的无为便是巧为,教师
湖北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编写了形式多样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初中三年六册共设计了16次活动。每次“综合性学习活动”都有一个情境话题,指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强调了过程与方法,强化了学习与探究的价值。这说明教材编排非常重视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加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TIPS:  1.用几句话清楚说明你发现目前市场中存在一个什么空白点,或者存在一个什么问题,以及这个问题有多严重,几句话就够了。很多人写了三百张纸,抄上一些报告。投资人天天看这个,还需要你教育他吗?比如,现在网游市场里盗号严重,你有一个产品能解决这个问题,只需要一句话说清楚就可以。  2.你有什么样的解决方案,或者什么样的产品,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你的方案或者产品是什么,提供了怎样的功能?  3.你
叶文秋北京理工大学  大年三十晚上,我突然接到公司的多人会议邀请,公司全员紧急开会商讨,要做疫情期间的免费直播课程。公司规定我们课程开发部必须定出课程大纲,做出完整的课程内容,想出宣传语等。这些事情必须在短短几小时内做完,因为次日的大年初一,这些信息就需要形成完整的课程介绍,打出广告,发布给学生和家长们。  按照预计,我们的线上课程在年初六开课,那么从年初一到初六,我要完成所有课程的开发、课程组装
一  大约在2000年左右,我写过一些痛苦不堪的诗,其中有一首叫《银币》的,开头是这样:  必须穿过隧道回家的人并不理会冰块  在热水中的爆裂声……  其间的诗,大多用了类似的长句,决意要一气道尽心头事般的。当时我还在报馆做财经编辑。每天下午四点要到九龙湾,直到晚上十二点半,发完稿,下班到家通常是凌晨一点半。那种昼夜颠倒,上半夜公司,下半夜失眠的日子,竟持续了三年之久。换算下来,大约就是我的一千零
一.“朱门酒肉臭”的“臭”作何解释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诗中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诗句中的“臭”字历来被人们读作“chòu”第四声,理解为腐烂发臭的意思。结合这首诗的前后具体内容,我认为,这儿的“臭”应该读作“xiù”,作“香味、香气”理解。其理由如下。  第一、从词义上看,古代的“臭”具有嗅气味的意思,又有香气的意思,《辞海》解释“臭”为“气通于鼻皆曰臭,无香秽之别”。如《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