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大约在2000年左右,我写过一些痛苦不堪的诗,其中有一首叫《银币》的,开头是这样:
必须穿过隧道回家的人并不理会冰块
在热水中的爆裂声……
其间的诗,大多用了类似的长句,决意要一气道尽心头事般的。当时我还在报馆做财经编辑。每天下午四点要到九龙湾,直到晚上十二点半,发完稿,下班到家通常是凌晨一点半。那种昼夜颠倒,上半夜公司,下半夜失眠的日子,竟持续了三年之久。换算下来,大约就是我的一千零一夜了。若要一笔带过,应该是这个样子:“夜夜恭候总是迟到的瞌睡虫。”
然而,有天夜里瞌睡虫居然变了花样似的,在后阳台门外学起了猫叫!
开门,见到一只唐猫,饥寒交迫直发抖,正眼巴巴望着我。后阳台与走火通道相连,还以为是邻居的猫,我便收留了。心想,天亮送回去就是。于是用纸箱做了窝,牛奶面包当猫粮,她居然毫不客气地享用起来。第二天,头等大事,就是抱着猫咪去敲邻居们的门。结果全是摇头者。
我收留的居然是只流浪猫。
这令我非常非常失望。无奈之下,便为她取了个猫名“非”。就是“猫可猫,非常猫”的意思。香港是双语社会,于是就有了个洋名VERY。也不知VERY个啥?形容词或副词就不可以作猫名吗,难道?
VERY,仿佛一种惊讶,张大嘴却只发了第一个音节,留下了悬念!不料,这悬念在三个月后终于露出了真相。惊讶令人发出了第二个音节。不假思索般的,VERY一口气便生下了四只小猫。分别是:非常黑(1号,2号,二只),非常花(一只),非常小(典型唐猫,一只)!
一变五。于是有人就开我玩笑,说,四川人养猫得多个心眼。千万别养虎为患啥的,为什么呢?五对一。幸好当今诸猫志在讨人欢心,全然不务正业(捉川耗子)。
从此我就养起了猫来。而且,当惊讶发出第三个音节时,我居然写起了猫诗。
二
人类养猫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一万年前的新月沃土地区。古埃及人的养猫记,也有三千多年。《诗经·大雅·韩奕》:“有熊有罴,有猫有虎”,是汉字“猫”的最早出处。
然而,《诗经》中家喻户晓的诗不是猫诗,而是鼠诗,就是那首《硕鼠》。但很少有人知道,这所谓的“硕鼠”到底有多大?没有量化数据。香港有种沟鼠,又称挪威鼠,身长35cm到45cm,比普通唐猫还大,算不算硕鼠?还有一种“天鼠”,身长37cm到45cm,是可以爬电线杆,走电线上高楼的,算不算硕鼠?
自然,《诗经》中的《硕鼠》是言鼠患的。《相鼠》是开恶毒诅骂先河的。《韩奕》和《七月》呢,则是言逐鼠、灭鼠的。
得闲写部猫鼠人关系史,一定有趣得很。从养猫治鼠,猫不捕鼠,到鼠大过猫,一路写去。你会发现,以人为本是主要的写法。以猫为本,则有所不同。而以老鼠为本呢?就完全不同了。
人本主义者养猫,主要是捕鼠,顺便捉蛇,其次才是当作宠物与人为伴。对他们来说,所谓养猫,即是为老鼠养了个凶神、恶煞、天敌、克星。
而本文似乎是以猫为本的。行笔至此,才有了题目“捕鼠器邀宠记(全本)”,所谓猫的一生即是。
据说,到了南宋,猫鼠人关系史就变了调。某些猫开始不捉老鼠了。偏安一隅时期,达官贵人时兴养一种长毛宠物猫,叫“狮猫”,是完全不捕鼠的。捕鼠事务也随之变调,得上新手段了。一种手工业供应链逐渐变得清晰:笼捕、药毒、烟熏、胶粘,甚至用人手捉。
1890年代,在香港捉老鼠,理论上甚至是可以发家致富的。当时为灭鼠防疫,港英政府曾高价悬赏收购老鼠,每只二至五个先令,结果有人居然从外地弄来老鼠换钱。
南宋亡命岭南时,本地猫或许也是受到“狮猫”感染,以致于代代相传,历元明二朝,到了满清,就连连爆发大规模鼠疫。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1897年,令香港人口由二十三万剧减至九万,经济全部停顿。不见了十四万,就是总人口的60.8%啦!很有点像全球当下及前些日子。当时的鼠疫重灾区叫太平山街,离我在香港的第二个家仅隔三个街区。好在已有百多年的时差。
三
我学生时代曾办过两份诗报,其间发表过两首猫诗:郑愁予先生的《猫与红叶》和陈敬容先生的《猫》。刊发郑先生的诗并未征得同意。因为喜欢,就直接从一本美国杂志上抄下来用了。那时代还有鸿雁传书,和我通信的,很多是诗人。所以,取信时往往会心一笑:
那猫,自窗之明台一跃着地——
诗人来信了。
《貓与红叶》说的是,端午的青枫红于重阳,飘然落下的一瞬,在诗人心中激起的反响。
那年我20岁,正值初生牛犊不畏虎的年龄。我不仅编发了这首诗,还大胆改了陈敬容先生的猫诗,把猫有七条性命,直接升级到九条。事后老先生非但不计较,还特别透过诗人柏桦致谢,想来真是惭愧。
行一命制的俗人,若修行得道成佛,轮回转世,多半以三生为限。但猫行的却是九命制。如此神秘的存在,造就古今中外的猫痴和猫诗,可谓代代相沿,层出不穷矣。
四
时人养猫,多半已不再是用来捉老鼠的了。在香港,拒绝生育的年轻人,甚至会把猫当成自己的第一胎孩子来养。这又算不算猫鼠人关系史上的重大转折呢?
其实,猫的捕鼠和邀宠,也并非一半一半那么平均,可以功能分离的。比如,纯粹做捕鼠器,也可以是取悦主人的有效方式。但北宋的猫主要还是捕鼠的,所以苏东坡和黄庭坚也算是半个猫迷。东坡云:“养猫以捕鼠,不可以无鼠而养不捕之猫。”显然这是颇为“人本主义者”的观点。山谷老人的立场,也是站在人和猫一边的。他有《乞猫》诗一首,是这样写的:“秋来鼠辈欺猫死,窥瓮翻盘搅夜眠。闻道狸奴将数子,买鱼穿柳聘衔蝉。”所谓捕鼠器邀宠,是自始至终的,重点偶有不同而已。
然北宋亡后,风气就变了。所以才会有陆游那样的“猫本主义者”出现。他写过不少赠猫诗,其中也有赞扬捕鼠猫的:“裹盐迎得小狸奴,尽护山房万卷书。”新猫因护书得宠,也算是北宋遗风了。 起初的朗诵时间并不固定,要视乎大家的时间。最后才固定在每个月第一个星期三晚上8点。完全开放,欢迎任何人。只需向当晚主持人登记一下,就可以朗诵自己或他人的诗作,还可以即场售卖自己的诗集。
诗是大家的入场券,名片,无形资产,竞争力,表达才能。除了读诗,大家还有一个习惯,尽可能把约会安排在同一时间,以鼓人气。既可以见朋友,喝一杯,又可以听诗,听音乐,买诗集,当场索签名等等。
其间,有两三年,还有乐队客串。如此,经过十几年的诗酒会,到后来,自然而然,OUT
大约在2000年左右,我写过一些痛苦不堪的诗,其中有一首叫《银币》的,开头是这样:
必须穿过隧道回家的人并不理会冰块
在热水中的爆裂声……
其间的诗,大多用了类似的长句,决意要一气道尽心头事般的。当时我还在报馆做财经编辑。每天下午四点要到九龙湾,直到晚上十二点半,发完稿,下班到家通常是凌晨一点半。那种昼夜颠倒,上半夜公司,下半夜失眠的日子,竟持续了三年之久。换算下来,大约就是我的一千零一夜了。若要一笔带过,应该是这个样子:“夜夜恭候总是迟到的瞌睡虫。”
然而,有天夜里瞌睡虫居然变了花样似的,在后阳台门外学起了猫叫!
开门,见到一只唐猫,饥寒交迫直发抖,正眼巴巴望着我。后阳台与走火通道相连,还以为是邻居的猫,我便收留了。心想,天亮送回去就是。于是用纸箱做了窝,牛奶面包当猫粮,她居然毫不客气地享用起来。第二天,头等大事,就是抱着猫咪去敲邻居们的门。结果全是摇头者。
我收留的居然是只流浪猫。
这令我非常非常失望。无奈之下,便为她取了个猫名“非”。就是“猫可猫,非常猫”的意思。香港是双语社会,于是就有了个洋名VERY。也不知VERY个啥?形容词或副词就不可以作猫名吗,难道?
VERY,仿佛一种惊讶,张大嘴却只发了第一个音节,留下了悬念!不料,这悬念在三个月后终于露出了真相。惊讶令人发出了第二个音节。不假思索般的,VERY一口气便生下了四只小猫。分别是:非常黑(1号,2号,二只),非常花(一只),非常小(典型唐猫,一只)!
一变五。于是有人就开我玩笑,说,四川人养猫得多个心眼。千万别养虎为患啥的,为什么呢?五对一。幸好当今诸猫志在讨人欢心,全然不务正业(捉川耗子)。
从此我就养起了猫来。而且,当惊讶发出第三个音节时,我居然写起了猫诗。
二
人类养猫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一万年前的新月沃土地区。古埃及人的养猫记,也有三千多年。《诗经·大雅·韩奕》:“有熊有罴,有猫有虎”,是汉字“猫”的最早出处。
然而,《诗经》中家喻户晓的诗不是猫诗,而是鼠诗,就是那首《硕鼠》。但很少有人知道,这所谓的“硕鼠”到底有多大?没有量化数据。香港有种沟鼠,又称挪威鼠,身长35cm到45cm,比普通唐猫还大,算不算硕鼠?还有一种“天鼠”,身长37cm到45cm,是可以爬电线杆,走电线上高楼的,算不算硕鼠?
自然,《诗经》中的《硕鼠》是言鼠患的。《相鼠》是开恶毒诅骂先河的。《韩奕》和《七月》呢,则是言逐鼠、灭鼠的。
得闲写部猫鼠人关系史,一定有趣得很。从养猫治鼠,猫不捕鼠,到鼠大过猫,一路写去。你会发现,以人为本是主要的写法。以猫为本,则有所不同。而以老鼠为本呢?就完全不同了。
人本主义者养猫,主要是捕鼠,顺便捉蛇,其次才是当作宠物与人为伴。对他们来说,所谓养猫,即是为老鼠养了个凶神、恶煞、天敌、克星。
而本文似乎是以猫为本的。行笔至此,才有了题目“捕鼠器邀宠记(全本)”,所谓猫的一生即是。
据说,到了南宋,猫鼠人关系史就变了调。某些猫开始不捉老鼠了。偏安一隅时期,达官贵人时兴养一种长毛宠物猫,叫“狮猫”,是完全不捕鼠的。捕鼠事务也随之变调,得上新手段了。一种手工业供应链逐渐变得清晰:笼捕、药毒、烟熏、胶粘,甚至用人手捉。
1890年代,在香港捉老鼠,理论上甚至是可以发家致富的。当时为灭鼠防疫,港英政府曾高价悬赏收购老鼠,每只二至五个先令,结果有人居然从外地弄来老鼠换钱。
南宋亡命岭南时,本地猫或许也是受到“狮猫”感染,以致于代代相传,历元明二朝,到了满清,就连连爆发大规模鼠疫。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1897年,令香港人口由二十三万剧减至九万,经济全部停顿。不见了十四万,就是总人口的60.8%啦!很有点像全球当下及前些日子。当时的鼠疫重灾区叫太平山街,离我在香港的第二个家仅隔三个街区。好在已有百多年的时差。
三
我学生时代曾办过两份诗报,其间发表过两首猫诗:郑愁予先生的《猫与红叶》和陈敬容先生的《猫》。刊发郑先生的诗并未征得同意。因为喜欢,就直接从一本美国杂志上抄下来用了。那时代还有鸿雁传书,和我通信的,很多是诗人。所以,取信时往往会心一笑:
那猫,自窗之明台一跃着地——
诗人来信了。
《貓与红叶》说的是,端午的青枫红于重阳,飘然落下的一瞬,在诗人心中激起的反响。
那年我20岁,正值初生牛犊不畏虎的年龄。我不仅编发了这首诗,还大胆改了陈敬容先生的猫诗,把猫有七条性命,直接升级到九条。事后老先生非但不计较,还特别透过诗人柏桦致谢,想来真是惭愧。
行一命制的俗人,若修行得道成佛,轮回转世,多半以三生为限。但猫行的却是九命制。如此神秘的存在,造就古今中外的猫痴和猫诗,可谓代代相沿,层出不穷矣。
四
时人养猫,多半已不再是用来捉老鼠的了。在香港,拒绝生育的年轻人,甚至会把猫当成自己的第一胎孩子来养。这又算不算猫鼠人关系史上的重大转折呢?
其实,猫的捕鼠和邀宠,也并非一半一半那么平均,可以功能分离的。比如,纯粹做捕鼠器,也可以是取悦主人的有效方式。但北宋的猫主要还是捕鼠的,所以苏东坡和黄庭坚也算是半个猫迷。东坡云:“养猫以捕鼠,不可以无鼠而养不捕之猫。”显然这是颇为“人本主义者”的观点。山谷老人的立场,也是站在人和猫一边的。他有《乞猫》诗一首,是这样写的:“秋来鼠辈欺猫死,窥瓮翻盘搅夜眠。闻道狸奴将数子,买鱼穿柳聘衔蝉。”所谓捕鼠器邀宠,是自始至终的,重点偶有不同而已。
然北宋亡后,风气就变了。所以才会有陆游那样的“猫本主义者”出现。他写过不少赠猫诗,其中也有赞扬捕鼠猫的:“裹盐迎得小狸奴,尽护山房万卷书。”新猫因护书得宠,也算是北宋遗风了。 起初的朗诵时间并不固定,要视乎大家的时间。最后才固定在每个月第一个星期三晚上8点。完全开放,欢迎任何人。只需向当晚主持人登记一下,就可以朗诵自己或他人的诗作,还可以即场售卖自己的诗集。
诗是大家的入场券,名片,无形资产,竞争力,表达才能。除了读诗,大家还有一个习惯,尽可能把约会安排在同一时间,以鼓人气。既可以见朋友,喝一杯,又可以听诗,听音乐,买诗集,当场索签名等等。
其间,有两三年,还有乐队客串。如此,经过十几年的诗酒会,到后来,自然而然,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