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理论在高职课程“精细有机合成技术”中的应用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novo_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分析了传统“精细有机合成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运用行动导向教学理论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与结果。分别从课程能力目标的重构、课程内容体系的重构、课程教学方法的重构、课程考核方式的重构等方面介绍了教改思路,展示了教改实施的详细过程及实施成效,最后提出了几点思考意见。
  [关键词]行动导向 精细有机合成技术 职业行动能力
  [作者简介]李东升(1976- ),男,山西阳泉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教学;赵昊昱(1971- ),女,江苏常州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化学工程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精细化学品产品开发。(江苏 常州 21316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8年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基于校企教学资源平台,以职业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教学模式实践与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D/2008/01/004)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1)12-0104-02
  
  一、行动导向教学理论简介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是一种基于实际工作的教学模式。该方法由英国的瑞恩斯(Reginald Revans)教授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发展到今天,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如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现代)四阶段教学法和实验教学法等。
  二、传统教法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精细有机合成技术”课程教学过程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学科为本位的传统思想的束缚,对学生的专业定位和能力定位存在误区。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中心、以学科中心、以理论为中心,过度注重课程的独立性和完整性,选用的教材内容是本科的“压缩版”。第二,教学方法单一,不注重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传统的教学活动主要使用讲授法或讲练结合法等“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把教学重点放在磺化、硝化等单元反应原理和反应影响因素的罗列与讲解上。至于学生为什么要学这些,学会了又有什么用途,只能指一个模糊的方向——到了工作岗位上就会有用了,致使学生学习动力严重不足,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无法激发出学生自我学习的动力,无法真正做到“教学相长”。第三,理论与实践割裂。“精细有机合成技术”是一门与实践有千丝万缕联系的理论课。在传统教法中,对应的实践部分我们单独设置了一门为期两周的“精细化工专业综合实验”课程,造成了理论实践相脱离。第四,考核方式单一。很少少关注学习过程而过度关心学习结果,不能全面、客观地体现学生的学习成就。第五,教学中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关注程度不够。采用同一个模式去套个性各异的学生,这种方法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三、教改重构的思路
  1.课程能力目标的重构。(1)调查本专业毕业生的典型工作能力。首先,从调查本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和职业工种入手,发现他们主要在精细化工生产操作、运行控制与管理岗和精细化工产品开发与技术改造工作辅助岗工作,有少数毕业生在车间质检分析与测试岗和精细化工产品销售岗工作。剖析以上各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按照工作流程调查清楚每步流程需要具备的各项职业行动能力,把这些职业行动能力细化为具体的能力要求、知识要求和职业素养要求。其次,由来自生产第一线的企业专家采用“头脑风暴法”对各项岗位工作进行分析解剖并提出意见,由工作场所的任务共同分析获得企业对毕业生所必须具备的技能和知识的要求。另外,还要结合《国家职业标准汇编》中针对上述各职业工种提出的相关要求。综合以上三方面内容,总结提炼出了本专业毕业生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需的典型工作能力。最后,为了教学的需要,把这些能力转化为便于展开教学实施过程的总体目标和各项能力、知识与素质目标。(2)设计课程能力训练项目。在上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本着培养学生要达到以上总体目标和各项能力、知识与素质目标的目的来设计各项工作(学习)项目。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利用行动导向教学理论设计了一些工作(学习)项目,这些项目主要来源于毕业生就业所在地区及其周围的企业,从教学的角度作了必要的挑选与取舍。(3)重构课程能力目标。通过分析以上各工作(学习)项目的作用,据此来设计以“项目为载体、工作过程为导向、能力培养为核心、教学做一体化、渗透素质教育”的各类职教新课程,找寻适当的课程来支撑这些项目。我们采用归纳法把相关的项目训练目标加以整合,提炼出“精细有机合成技术”和其他一系列课程的能力、知识和素质目标。其中本课程的能力目标为:能通过文献检索查阅相关资料,制订出合理的小试生产方案;能利用精细有机合成单元反应的原理分析常见反应类型的影响因素,进而寻求适宜的小试工艺条件;能遵循精细有机合成化学反应的规律来指导实际反应过程,在小试操作过程能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能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能规范使用精细有机合成实验室的常规仪器和设备,采取适当的劳动保护措施,合成出常规精细化学品的粗品并进行分离提纯;能正确选择并使用常规分析测试仪器对小试过程进行质量监控;能对实验产生的废弃物按环保要求进行预处理;能正确收集、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对实验结果能作出科学的评价;能采用逐级经验放大法,根据小试过程初步拟订出合理的产品工业化生产方案(画出工业化生产的工艺流程草图、提出关键工艺参数、标明生产操作注意事项),并能对所设计出的方案进行综合评价;能对已完成的工作进行规范记录和资料归档。从以上能力目标的描述中不难看出,本课程主要训练的就是学生新产品小试开发的能力。
  2.课程内容体系的重构。根据以上各项具体课程的能力目标确定课程内容模块以及各模块的学时分配。本课程被分为三大模块,即基础项目、综合项目和自主项目。其中基础项目的设计是以训练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为目的,综合项目是以训练学生具备综合运用能力为目的,自主项目是以训练学生具备新产品开发的创新能力和简单的化工过程设计为目的,共计126学时。
  3.课程教学方法的重构。(1)设计学习情境。在第一次课上,教师首先发给学生本课程的《指导书》,其中包含课程简介、项目简介、各项目训练预期达到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学习方法及过程、考核方法、参考资料以及实训室现有仪器及设备等内容。其中交代了学习情境,并着重强调了学生和教师的重新角色定位:学生定位为常州××精细化工厂技术部门的小试开发人员,教师则定位为该技术部门负责新品开发、相关样品检测和管理工作的项目技术总监。以精细化工产品实验室小试开发和生产的工作过程作为学习情境。从接受厂部与某外贸公司签订的《采购合同》领任务开始,小试开发人员从分析将要生产化合物的结构、查找合成路线、操作条件、测试方法等相关资料入手,组织小试,成功后再确定工业化生产方案并对整个工作过程进行综合评价,最后完成项目总结报告。(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从以上所设计的学习情境中不难看出,完成各工作(学习)项目的过程中分别穿插使用了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中的引导文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以及实验教学法等多种方法。
  4.课程考核方式的重构。本课程采用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的形式对学生学习的情况予以综合评价,既注重过程又注重结果,既注重理论知识又注重操作技能,同时还注重对职业关键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每个项目均实施过程性评价,学习结束后有终结性评价。
  四、教改实施的过程
  每个工作(学习)项目均按照以下八个工作阶段来进行,最后完成一个完整工作任务:
  五、教改取得的成效
  不仅是本课程,我院已于2007年开始对所有的教师,共约涉及400门课程实施了职教能力测评和课程教学改革。通过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教改实践探索,我院07级、08级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体验了完整的工作(学习)过程,完成了一个又一个难度呈梯度上升的具体任务。如今,学生上课到课率接近100%,图书馆网上资料点击率和专业图书的借阅率明显上升。“精细有机合成技术”课程进行的教学改革探索,得到了校内校外专家的一致好评,并于2008年被评为高职高专化工技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精品课程。在本院2009年教育教学大赛中,该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成果被评为优秀,课程的项目化教学设计还作为专业改革的重要内容获得了有关教学成果奖。
  教改的硕果令人欣喜,与06级学生相比,学生们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本专业学生分别参加2008年全国石油和化工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和2009年第二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分别获得了二等奖和团体一等奖的好成绩。本专业学生参加2008年“爱士杰杯”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大赛获得了高职组二等奖,2009年本专业学生王玲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申请了一项公开号为CN 101497565A的发明专利“一种2-氟-6-碘苯甲酸的合成方法”,体现了出众的创新能力。
  六、关于教改的思考
  实践证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可以实现理实一体化的有机结合,教学过程中以职业行动能力为主线,选择适当的工作(学习)项目为载体,明确课程的能力、知识和素质目标,设计学习情境,重点突出实践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改革的成效固然令人鼓舞,但是在实施了两轮之后,有几个方面的问题引起了笔者的思考:
  第一,应该有一套完整的工学结合课程实施的教学管理机制与制度作保障。第二,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对教学条件、师资条件等硬件方面的要求比较高,需要有能满足“做中学”的理实一体化专业教室和一支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均比较突出的教师队伍。第三,应该有行业专家和企业的专业人士始终参与整个教学过程。第四,小班化教学(30人以下)能更加体现出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优越性。第五,在公共基础课程中运用此教学方法与专业课程相比,存在一定的难度。第六,在划分学习领域时应尽量避免重复和遗漏。第七,在设计工作(学习)项目时固然要遵循岗位的工作过程顺序,但也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尽量安排由易到难的次序。第八,在完成贯穿项目、综合项目等大型项目牵涉到多门课程时,需要多位教师的团结协作。第九,考核方式固然全面,但是由于每个项目的实施均采用过程性评价,教师需要做大量的评判工作,负担较重,应酌情进行考虑。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职教通讯,2006(17).
  [3]苏小河,蒋满英.关于高职院校学生智能特点的调查报告[J].职教论坛,2010(6).
  [4]戴士弘,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赵志群.工学结合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6]赵志群.对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教学理论的思考[J].职教通讯,1997(1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新课改的实施,教师的教学观念应从“如何教给学生知识”向“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应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全面关注学生学习的三个维度,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同时还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技能,促进思维发展,使他们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学会、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怎样才能挖掘学生的潜能呢?    一、多提供“说”的机会,
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是为了培养具有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本文重点聚焦于高中生物学教学实践,深入浅出地分析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笔者认为,在教学
人民日报 (记者李刚) 7月7日上午,伶仃洋深处港珠澳大桥西人工岛上旌旗招展,云帆飞扬。世界最长的海底隧道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贯通,标志着先后经历13年论证、设计、施工的“世纪工程”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全线贯通。  港珠澳大桥总长55公里,是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超大型跨海通道,也是迄今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被誉为世界桥梁建设史上的“王冠”,其中主体工程由6.7公里的海底沉管隧道和长达22.9公里的桥梁
中、日、德等国输电线路规范采用导线风压不均匀系数对较大档距的风荷载进行折减,该方法具体数值的物理意义不明确,难以通过现场实测检验其正确性,也阻碍了通过现场实测对线
帮扶先送"技"5月4日对于蒙正格来说是特殊的日子,那天,他怀揣着一张高铁票,第一次走出极贫的家乡——贵州省从江县加勉乡南烧村,坐进了贵阳黔贵交通职业培训学校的教室,开始为
基层党支部是连接广大党员和上级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是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决定性力量。抓好党支部建设对于更好地履行党政职能、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树立良好形
如果将2008年的“限塑令”比作“软硬兼施”,那么今日的“限塑令”则是“重拳出击”。塑料污染的危害性已经深入人心,但各类限塑政策却与实践效果间产生了巨大落差,原因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