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厦门中山路局口街街口矗立着3座大红的龟印雕塑,初来乍到的游客常被它喜庆的颜色以及独特的外表吸引,不时有人拍照留念。雕塑的原型是厦门独有的民间艺术——龟印,这是制作红龟粿必不可少的工具,它曾经占据着闽南地区的大街小巷,为百姓家中常备之物。时至今日,购龟印做红龟粿的人越来越少,手拿龟印一扣一个红龟粿的乐趣已然成为儿时的记忆。但在潘海员眼中,这样的雕塑背后充满酸楚。作为潘氏龟印技艺的传承人,潘海员忠诚地守护着祖上传下的龟印制作手艺,一走就是30多载。
老城区老手艺
潘海员的家在老城区大同路边上的南轿巷里,一间不起眼的小屋就是他的工作室。刚凑近屋门口,一股浓郁的樟木香味便扑鼻而入。向屋内望去,大约5平方米的空间里摆满了各种龟印和糕饼模具,潘海员正站在桌旁刨着木块。见有人来了,便停下手里的活笑着迎了出来。
“雕龟印是我们家祖传下来的,我是潘氏龟印第五代传人。”寒暄片刻,潘海员开门见山介绍道,制作一个龟印很复杂,先要将樟木锯片制成模具状,然后在上面凿制出龟壳纹路,周边还要刻上各种花纹。制作时不打草图,雕刻一气呵成,稍有闪失,龟印就会变成残次品。最后经过打磨抛光,就可压制红龟粿了。
到了晌午,气候开始闷热,潘海员停下手中的活,休息时间到了。每天早上9点到12点、下午2点到6点,潘海员都要刻刻龟印,哪怕并没有订单,“不练习的话手就生疏了。”随着各路媒体的宣传,近几年潘海员愈发被大家认识,不少活动都邀请他前去现场展示龟印制作技艺。尽管拖木材带工具很辛苦,但潘海员乐在其中,“只要有机会宣传龟印雕刻,怎么做都值。”
然而,年届五旬的潘海员却没有一个徒弟。因为刻龟印是个力气活,买家又不是很多,年轻人都看不上这门技艺。还好儿子前不久打来电话,“爸,等我大学放假回来跟你一起学龟印雕刻。”潘海员知道,儿子并不打算以龟印雕刻为生,但能腾出业余时间继承父辈的“衣钵”,无疑给他打了一针强心剂,让他倍感欣慰。
临行时,潘海员拿出一件原色龟印递到我手中,“礼品龟印就不送你了,用这个直接做红龟粿,更有味儿……”望着龟印上的“福禄寿喜”,一股暖流涌入心头,想必用龟印亲手做红龟粿,包含的祝福和情感会更加浓郁深厚……
老城区老手艺
潘海员的家在老城区大同路边上的南轿巷里,一间不起眼的小屋就是他的工作室。刚凑近屋门口,一股浓郁的樟木香味便扑鼻而入。向屋内望去,大约5平方米的空间里摆满了各种龟印和糕饼模具,潘海员正站在桌旁刨着木块。见有人来了,便停下手里的活笑着迎了出来。
“雕龟印是我们家祖传下来的,我是潘氏龟印第五代传人。”寒暄片刻,潘海员开门见山介绍道,制作一个龟印很复杂,先要将樟木锯片制成模具状,然后在上面凿制出龟壳纹路,周边还要刻上各种花纹。制作时不打草图,雕刻一气呵成,稍有闪失,龟印就会变成残次品。最后经过打磨抛光,就可压制红龟粿了。

到了晌午,气候开始闷热,潘海员停下手中的活,休息时间到了。每天早上9点到12点、下午2点到6点,潘海员都要刻刻龟印,哪怕并没有订单,“不练习的话手就生疏了。”随着各路媒体的宣传,近几年潘海员愈发被大家认识,不少活动都邀请他前去现场展示龟印制作技艺。尽管拖木材带工具很辛苦,但潘海员乐在其中,“只要有机会宣传龟印雕刻,怎么做都值。”
然而,年届五旬的潘海员却没有一个徒弟。因为刻龟印是个力气活,买家又不是很多,年轻人都看不上这门技艺。还好儿子前不久打来电话,“爸,等我大学放假回来跟你一起学龟印雕刻。”潘海员知道,儿子并不打算以龟印雕刻为生,但能腾出业余时间继承父辈的“衣钵”,无疑给他打了一针强心剂,让他倍感欣慰。
临行时,潘海员拿出一件原色龟印递到我手中,“礼品龟印就不送你了,用这个直接做红龟粿,更有味儿……”望着龟印上的“福禄寿喜”,一股暖流涌入心头,想必用龟印亲手做红龟粿,包含的祝福和情感会更加浓郁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