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91页“数学思考”例4(如下图),体现了找规律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这个内容虽然编排在小学数学的总复习阶段,但却是学生在小学阶段不曾接触过的知识内容,那么,教师该如何定位这节课?是复习还是新授?如果是复习,教师又该如何开展教学?
笔者通过初读教材,并围绕上述问题和同事展开了讨论,达成两点共识。
1. 内容需要新授。虽然这个内容编排在“整理和复习”中,但其中的知识点学生却没有接触过,所以必须作为新知展开教学。
2. 过程设计要体现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根据教材内容的提示,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数线段”有序地思考问题、获得方法。围绕“有序地思考”,笔者预设了以下教学过程:第一步体验“有序”,通过数线段(6个点在一条直线上)归纳方法,形成认识“有序地思考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问题”;第二步学习“有序”,打乱6个点,使它们不在同一条直线上,让学生画画、数数、观察、思考,发现规律;第三步是运用方法解决问题。
经过讨论达成共识后,笔者进行了第一次教学实践。课后,针对以下问题进行了讨论:这节课要告诉学生什么?仅仅是“有序思考”和“记住结论”吗?它和编排在各册中的“数学广角”有什么联系与区别?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大家对这个内容的认识,笔者还访谈了部分学生,学生的回答几乎一致,“学会有序地思考问题”,“记住算线段的基本方法”。
果真如此吗?“有序地思考”其思想方法在前几册教材(搭配、组数、数线段、数角)的教学中已进行了渗透和运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这样的思想解决一些数学问题。而教材在这里再以例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其编写意图何在?
带着这些疑问,笔者再一次研读教材和教学用书。教学用书上有一段话给了笔者启示,“这种以几何形态显现的问题,便于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解决这类问题的常用规律是,由最简单的情况入手,找出规律,以简驭繁。”从这段论述中可以看出,例题中的数线段只是渗透“由简到繁,发现规律”数学思想的载体,教学的重点应是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明确教学方向后,同一年级组的数学教师针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了再次讨论。
1.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何定位?经讨论后达成共识:教材意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有序思考”、“数形结合”、“找规律”、“比较归纳”等思想方法,通过“化复杂为简单”的策略来解决一类数学问题,让学生经历过程,感知策略,获得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
2. 新授和复习的平衡点在哪里?小学阶段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是以具体的内容为载体的,本课的教学内容编排也是如此,采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让学生在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训练思维。本节课放在小学数学学习即将结束的复习阶段,目的是要求教师在教完这个内容之后,帮助学生对小学阶段学过的一些类似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梳理,在积累的基础上提升思维品质。
由此,笔者重新设计了教学过程,在新课展开环节设计了“探讨交流—发现规律—运用解释—回顾小结”的教学流程,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从这节课的讨论磨课过程中,笔者获得了一种启示:教材不止是教学的载体,更是教学的方向,读懂教材,弄清“教什么”的问题,是教师必须要做好的功课。
(浙江淳安县教育局教研室 311700
浙江淳安县千岛湖镇一小 311700)
笔者通过初读教材,并围绕上述问题和同事展开了讨论,达成两点共识。
1. 内容需要新授。虽然这个内容编排在“整理和复习”中,但其中的知识点学生却没有接触过,所以必须作为新知展开教学。
2. 过程设计要体现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根据教材内容的提示,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数线段”有序地思考问题、获得方法。围绕“有序地思考”,笔者预设了以下教学过程:第一步体验“有序”,通过数线段(6个点在一条直线上)归纳方法,形成认识“有序地思考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问题”;第二步学习“有序”,打乱6个点,使它们不在同一条直线上,让学生画画、数数、观察、思考,发现规律;第三步是运用方法解决问题。
经过讨论达成共识后,笔者进行了第一次教学实践。课后,针对以下问题进行了讨论:这节课要告诉学生什么?仅仅是“有序思考”和“记住结论”吗?它和编排在各册中的“数学广角”有什么联系与区别?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大家对这个内容的认识,笔者还访谈了部分学生,学生的回答几乎一致,“学会有序地思考问题”,“记住算线段的基本方法”。
果真如此吗?“有序地思考”其思想方法在前几册教材(搭配、组数、数线段、数角)的教学中已进行了渗透和运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这样的思想解决一些数学问题。而教材在这里再以例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其编写意图何在?
带着这些疑问,笔者再一次研读教材和教学用书。教学用书上有一段话给了笔者启示,“这种以几何形态显现的问题,便于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解决这类问题的常用规律是,由最简单的情况入手,找出规律,以简驭繁。”从这段论述中可以看出,例题中的数线段只是渗透“由简到繁,发现规律”数学思想的载体,教学的重点应是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明确教学方向后,同一年级组的数学教师针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了再次讨论。
1.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何定位?经讨论后达成共识:教材意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有序思考”、“数形结合”、“找规律”、“比较归纳”等思想方法,通过“化复杂为简单”的策略来解决一类数学问题,让学生经历过程,感知策略,获得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
2. 新授和复习的平衡点在哪里?小学阶段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是以具体的内容为载体的,本课的教学内容编排也是如此,采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让学生在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训练思维。本节课放在小学数学学习即将结束的复习阶段,目的是要求教师在教完这个内容之后,帮助学生对小学阶段学过的一些类似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梳理,在积累的基础上提升思维品质。
由此,笔者重新设计了教学过程,在新课展开环节设计了“探讨交流—发现规律—运用解释—回顾小结”的教学流程,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从这节课的讨论磨课过程中,笔者获得了一种启示:教材不止是教学的载体,更是教学的方向,读懂教材,弄清“教什么”的问题,是教师必须要做好的功课。
(浙江淳安县教育局教研室 311700
浙江淳安县千岛湖镇一小 31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