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渴动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那么面对如今正在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新课程改革,我们又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呢?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英语教学创新
一. 创设质疑情境,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创造性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开发学生的潜能,教师不能独占整个教学活动时间,教师要结合学科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有效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方式训练,教师要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为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有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二.创设交流情境,变“一言堂”为“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实践证明,青少年具有好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磨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喂养式教学”格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摒弃原来的“一言堂”,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加强“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以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师生间平等民主合作的交往关系,能使课堂更自由开放、更富有情境性,更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在教学的设计和安排上必须更加注意教法新颖有创意,以便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初中阶段,交际性语言占很大的比重,这种交际性对话的讲授和联系,就可以采取大量“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的形式。举个简单的例子,在讲授过去进行时态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先展示一位学生正在学习的情景,问学生:What was the child doing? 学生回答后,再展示出他身边的父亲,但不 展示他在干什么,然后问:What was the man doing? 那么这时同学们就会进行guess,并积极发言,从而给他们提供了发散思维的机会。 这便是“师生交流”。然后再展示几幅画面,让学生们自己展开交流,互相问答,进行“生生交流”。
教育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与创造,英语的课堂教学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地进行统一,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 ,才能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逐步培养其求异创造能力。
三.创设想象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发散思维”
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一位留学生归国后说:如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10个中国学生的答案往往差不多,而在外国学生中,10个人或许能讲出20种不同的答案,虽然有些想法极其古怪离奇。这个例子说明,我国的教育比较注重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而忽视其求异品质的塑造。
要让学生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独立见解,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通过设疑创设情境,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进行发散创造。培养学生的英语创造性思维可以通过比较法、联想法、创设情境、自由会话法、看图说话法、用同一词、词组或句型说英语句子、游戏法、竞赛法等方法。比如说,在讲授人教版GO FOR IT 第三册Unit 15时,引导学生由save the manatees 到save the pandas ,save the birds ,引申到 swamps pollution,air pollution,water pollution,最后得出We must protest our earth because it is our home. 这样一节课,学生的环保意识肯定会有很大的提高。我们学习英语,不仅仅只是学习一门语言,而且要和当前的热点问题结合起来,不脱离实际,这样才能使学生学有所用。我们不仅要重视课文自身的学习,还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设置疑点,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当我们学习 What is your favorite band?时候,因为它是学生们比较喜欢的话题,教师便提出几个问题:What is your favorite band?Who do you like best? Why do you like her/him? What is your favorite song? Why do you like it?这些问题,很吸引了学生们的兴趣,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们的回答不时的引来同学们的赞同或者反对,这样的设计,可以复习所学的内容,还开拓了学生们的思维。轻松、自由的气氛使学生消除了紧张,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开动脑筋主动探索知识,发展创造思维。通过竞赛,迅速联想来训练学生快速的发散思维和求同思维,同时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经过实践与探索,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绝大多数的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思路开阔,思维活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发现能力、探索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使学生 思维的独创性、发散性、廣阔性、变通性品质得到有效的训练。
当然,针对新课程课改的精神,教师不仅仅要具有创造的精神,还要注重创设宽松、民主、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在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想方设法培养其独立获得知识,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 只有教师在教学中真正树立了创新的意识,学生的创造意识才能得以培养,其创造个性才能得以弘扬。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英语教学创新
一. 创设质疑情境,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创造性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开发学生的潜能,教师不能独占整个教学活动时间,教师要结合学科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有效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方式训练,教师要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为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有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二.创设交流情境,变“一言堂”为“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实践证明,青少年具有好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磨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喂养式教学”格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摒弃原来的“一言堂”,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加强“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以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师生间平等民主合作的交往关系,能使课堂更自由开放、更富有情境性,更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在教学的设计和安排上必须更加注意教法新颖有创意,以便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初中阶段,交际性语言占很大的比重,这种交际性对话的讲授和联系,就可以采取大量“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的形式。举个简单的例子,在讲授过去进行时态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先展示一位学生正在学习的情景,问学生:What was the child doing? 学生回答后,再展示出他身边的父亲,但不 展示他在干什么,然后问:What was the man doing? 那么这时同学们就会进行guess,并积极发言,从而给他们提供了发散思维的机会。 这便是“师生交流”。然后再展示几幅画面,让学生们自己展开交流,互相问答,进行“生生交流”。
教育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与创造,英语的课堂教学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地进行统一,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 ,才能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逐步培养其求异创造能力。
三.创设想象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发散思维”
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一位留学生归国后说:如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10个中国学生的答案往往差不多,而在外国学生中,10个人或许能讲出20种不同的答案,虽然有些想法极其古怪离奇。这个例子说明,我国的教育比较注重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而忽视其求异品质的塑造。
要让学生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独立见解,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通过设疑创设情境,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进行发散创造。培养学生的英语创造性思维可以通过比较法、联想法、创设情境、自由会话法、看图说话法、用同一词、词组或句型说英语句子、游戏法、竞赛法等方法。比如说,在讲授人教版GO FOR IT 第三册Unit 15时,引导学生由save the manatees 到save the pandas ,save the birds ,引申到 swamps pollution,air pollution,water pollution,最后得出We must protest our earth because it is our home. 这样一节课,学生的环保意识肯定会有很大的提高。我们学习英语,不仅仅只是学习一门语言,而且要和当前的热点问题结合起来,不脱离实际,这样才能使学生学有所用。我们不仅要重视课文自身的学习,还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设置疑点,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当我们学习 What is your favorite band?时候,因为它是学生们比较喜欢的话题,教师便提出几个问题:What is your favorite band?Who do you like best? Why do you like her/him? What is your favorite song? Why do you like it?这些问题,很吸引了学生们的兴趣,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们的回答不时的引来同学们的赞同或者反对,这样的设计,可以复习所学的内容,还开拓了学生们的思维。轻松、自由的气氛使学生消除了紧张,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开动脑筋主动探索知识,发展创造思维。通过竞赛,迅速联想来训练学生快速的发散思维和求同思维,同时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经过实践与探索,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绝大多数的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思路开阔,思维活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发现能力、探索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使学生 思维的独创性、发散性、廣阔性、变通性品质得到有效的训练。
当然,针对新课程课改的精神,教师不仅仅要具有创造的精神,还要注重创设宽松、民主、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在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想方设法培养其独立获得知识,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 只有教师在教学中真正树立了创新的意识,学生的创造意识才能得以培养,其创造个性才能得以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