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阻碍因素,主要来自以下两个方面。
一来自学生方面的主要障碍
1.缺乏自信造成的障碍。还未开始学物理,就听人说“物理难学”、“女生学不好物理”,造成部分学生心理过度紧张,产生畏难情绪。再加上物理思维的独特性,更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造成思维障碍。例如,初三(12)班一女生许珍平日害怕犯错,害怕别人嘲笑,在思考、解决问题时,不敢超越常规,人云亦云,缺乏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一次在浮力知识学习课堂上,教师拿出一乒乓球问:“这个乒乓球放在水面下会怎样呢?”开始,全班学生一律回答“上浮”,此女生曾玩过并试过多种让乒乓球下沉的方法,可她却犹犹豫豫,欲言又止,不敢质疑,更不敢超越。
2.个体认知发展不成熟造成的障碍。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学生已处于“形式运算”为主的阶段(12~15岁)。然而大量研究表明,初中阶段的学生大部分在对待物理现象和物理概念或规律时,其思维尚处于由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的过渡时期,经验型思维仍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而经验型思维本质上就是只重视“我”的体验,只能从“我”的体验中去感知判断。例如,初中生大都知道,人站在椅子上,椅子对人有支持力的作用。而人站在地面上,他们却很难知晓地面对人有支持力的作用。
3.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的障碍。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的客观物体及其运动规律,学生天天置身于千變万化的物理世界中,获得大量的有关物理方面的感性认识,这些感性认识对学生学物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有些错误的认识对物理概念的形成、物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起消极作用,造成一定的学习障碍。例如,在学习力和运动这部分知识时,许多学生固执地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他们从生活中感知静止的物体,用力推动它,它才会运动,停止用力推,则物体会停下来;且推的力越大则物体运动越快,所以得出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运动,没有受到力则物体停止运动的错误观念。此观念对学生理解力和运动这部分知识起到阻碍作用。
4.死板的学习方式造成的障碍。长期以来,陈旧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对物理不感兴趣,不愿认真思考物理问题,通过模仿和操作来解决问题,被动地接受知识、记忆知识。面对一问题,只要找到一种答案与教师的相符合就万事大吉,而不愿去寻找更多的解决方法和更巧的解决路径,不愿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面对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熟视无睹,学习过程中从未有“问号”。
二由教师现象造成的障碍
1.陈旧的教育观念造成的障碍。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管理者,还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的职责是越来越少的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精力从事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意识,然而有些教师的教育观念没有改变过来,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潜力,造成学生创造性思维障碍。
2.死板的教法手段造成的障碍。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训练学生参与实践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不仅是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得信息知识的方法。教师把知识讲得井井有条,对课程内容的每个细节都做详细的解说,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予以告诫,这种“细嚼慢剥”的教学方法忽略了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使学生学习被动。在当今信息时代,有些教师还是“三尺讲台一支粉笔”,未积极采取信息化的现代教学手段,未从网络的各种载体中获取信息,以补充个人知识的不足。
3.缺乏教改精神造成的障碍。教师在课堂上习惯扮演“权威”角色,重结论,轻过程,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单调死板的背诵,不愿想方设法改革课堂教学,激活学生创新意识,以致学生习惯于接受教师的思想和意见,不愿独立思考问题,对学生没有兴趣,更别说创新了。
4.错误的评价观造成的障碍。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广大教师施教的目光大多聚焦在少数的“尖子生”身上,对学生的评价往往以考试成绩为参照物,忽略了个体差异及特长。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教师应因材施教,避免形成“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不良现象。努力培养他们独特的才能和志趣,从而塑造学生的创造个性。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过程,障碍来自多方面,这需要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努力探求易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作者单位:江西省吉水三中)
责任编辑:周正旺
一来自学生方面的主要障碍
1.缺乏自信造成的障碍。还未开始学物理,就听人说“物理难学”、“女生学不好物理”,造成部分学生心理过度紧张,产生畏难情绪。再加上物理思维的独特性,更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造成思维障碍。例如,初三(12)班一女生许珍平日害怕犯错,害怕别人嘲笑,在思考、解决问题时,不敢超越常规,人云亦云,缺乏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一次在浮力知识学习课堂上,教师拿出一乒乓球问:“这个乒乓球放在水面下会怎样呢?”开始,全班学生一律回答“上浮”,此女生曾玩过并试过多种让乒乓球下沉的方法,可她却犹犹豫豫,欲言又止,不敢质疑,更不敢超越。
2.个体认知发展不成熟造成的障碍。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学生已处于“形式运算”为主的阶段(12~15岁)。然而大量研究表明,初中阶段的学生大部分在对待物理现象和物理概念或规律时,其思维尚处于由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的过渡时期,经验型思维仍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而经验型思维本质上就是只重视“我”的体验,只能从“我”的体验中去感知判断。例如,初中生大都知道,人站在椅子上,椅子对人有支持力的作用。而人站在地面上,他们却很难知晓地面对人有支持力的作用。
3.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的障碍。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的客观物体及其运动规律,学生天天置身于千變万化的物理世界中,获得大量的有关物理方面的感性认识,这些感性认识对学生学物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有些错误的认识对物理概念的形成、物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起消极作用,造成一定的学习障碍。例如,在学习力和运动这部分知识时,许多学生固执地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他们从生活中感知静止的物体,用力推动它,它才会运动,停止用力推,则物体会停下来;且推的力越大则物体运动越快,所以得出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运动,没有受到力则物体停止运动的错误观念。此观念对学生理解力和运动这部分知识起到阻碍作用。
4.死板的学习方式造成的障碍。长期以来,陈旧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对物理不感兴趣,不愿认真思考物理问题,通过模仿和操作来解决问题,被动地接受知识、记忆知识。面对一问题,只要找到一种答案与教师的相符合就万事大吉,而不愿去寻找更多的解决方法和更巧的解决路径,不愿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面对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熟视无睹,学习过程中从未有“问号”。
二由教师现象造成的障碍
1.陈旧的教育观念造成的障碍。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管理者,还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的职责是越来越少的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精力从事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意识,然而有些教师的教育观念没有改变过来,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潜力,造成学生创造性思维障碍。
2.死板的教法手段造成的障碍。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训练学生参与实践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不仅是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得信息知识的方法。教师把知识讲得井井有条,对课程内容的每个细节都做详细的解说,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予以告诫,这种“细嚼慢剥”的教学方法忽略了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使学生学习被动。在当今信息时代,有些教师还是“三尺讲台一支粉笔”,未积极采取信息化的现代教学手段,未从网络的各种载体中获取信息,以补充个人知识的不足。
3.缺乏教改精神造成的障碍。教师在课堂上习惯扮演“权威”角色,重结论,轻过程,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单调死板的背诵,不愿想方设法改革课堂教学,激活学生创新意识,以致学生习惯于接受教师的思想和意见,不愿独立思考问题,对学生没有兴趣,更别说创新了。
4.错误的评价观造成的障碍。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广大教师施教的目光大多聚焦在少数的“尖子生”身上,对学生的评价往往以考试成绩为参照物,忽略了个体差异及特长。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教师应因材施教,避免形成“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不良现象。努力培养他们独特的才能和志趣,从而塑造学生的创造个性。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过程,障碍来自多方面,这需要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努力探求易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作者单位:江西省吉水三中)
责任编辑: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