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学案导学 打造小学高效品德课堂

来源 :外语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案导学”在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积极进行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尝试利用好“学案导学”,对打造高效课堂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学案导学;小学品德;高效课堂;尝试;打造
  【分类号】G623.2
  随着创建高效课堂活动的深入开展,教师对导学案的设计也越来越重视。的确,只有精心编写好导学案,并合理使用,才能使导学案发挥最大的效力,打造高效的品德课堂。为适应课改新要求,我按照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模式的环节进行了学案设计的尝试,用“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我发现也是可以的。那么,如何根据这一模式编写学案呢?
  一、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尝试学案导学
  上课设计好教案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传统的教案教学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教学的单向性,以“教师为本”,即以老师和课本为中心,更多是考虑教师如何把课本知识内容讲得准确无误,精彩完美,并重点突出,难点到位,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二是教案的封闭性,即教案是老师自备,自用,是专为教师的“教”而设计,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缺少公开性和透明度。这样学生在上课前对老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学生上课只能是一种被动接受,这样的教学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很难适应的。
  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学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抓手,是师生教学活动的核心,每个环节都以“学案”为依据,所以课前我认真研读教材,准确定位学习目标。并且紧紧围绕三维目标的要求,提炼知识脉络,把握重点。“学案”建立在教案基础上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它能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意图,让学生学习能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的不仅是组织者,引领者的角色,而且是整体活动进程的调节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角色。“学案”可以指导预习,也可用于课堂教学,并且系统的学案还是一份很好的学习资料。
  二、精心设计学案,准确定位学习目标 (一)收集整理,自主探究    《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内容所涉及的领域包罗万象,尤其是社会活动、社会环境部分,将地理、历史、社会常识和法律常识等知识融为一体。但是学生已有的相关经验一般是很少的,因此,充分的课前准备是上好品德与社会课的前提。
  1.知识链接
  虽然收集社会信息的途径有很多,但是农村的家庭藏书量很小,能够上网的也很少,学生搜集资料困难。并且,在学案设计时,教师往往会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有时会补充一些教材上没有的或者更新教材上已经过时的内容,针对这一情况,可以在“收集整理,自主探究”前面设计了“知识链接”,把学生难以收集到的资料直接提供给学生.
  2.“收集整理,自主探究”
  为了让学生能够比较容易的搜集到资料,在布置任务时要对收集的内容、途径做详细指导,并在学案中问题化,只有这样,引导学生有目标的收集、有目的的探究,才能将“收集整理,自主探究”这一环节落到实处,才能为下一环节的学习提供强大的资源保证。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这是正式上课的导入环节。“情感”既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学生求知的动力。在教学中运用多种形式,创设一定情境,能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情境可以由师生共同创设,也可以教师自创。如通过学生熟悉的或感兴趣的具体事例导入新课;也可以选取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歌曲带领学生进入美的天地;还可以灵活运用电教媒体,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激发学生的情感。为了让这一环节在课堂上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学案中不要写出具体设计。
  (三)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在获得的大量感性认识及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
  这个阶段分为两个步骤进行:

1.组内资料交流梳理

2.组间交流互动
  为了让这一环节有序进行,我在学案中针对相关内容的各个活动设计了研讨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组内研讨时目的明确,还可以让学生在组间交流时有章可循。在课堂教学中,这些问题是一个活动一个活动交流的,在每完成一个活动之后,教师都要进行适当的小结过渡。
  这样,既能让课堂成为一个连贯流畅的整体,又能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了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选,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四)巩固总结,延伸升华
  一堂成功的社会课,不仅要有良好的开头,而且还要有完美的结尾。可以设计“课堂检测”环节巩固所学内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结尾应该是一个能激励学生思考、探索、想象、联想、创造的“省略号”,而不应该是到此为止的“句号”。因此,既要有形式多变的总结,也要有不可或缺的课外延伸,从而达到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的完美结合。
  三、科学使用导学案,打造品德高效课堂
  1.课前:上课前一天,教师将“导学案”发给学生。学生根据“导学案”内容认真阅读“知识链接”的内容并根据 “收集整理,自主探究”中的问题进行课前预习和探究。
  正式上课前老师检查学生完成情况,针对“导学案”了解学情,进行补充完善。
  2.课堂:按照“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巩固总结,延伸升华”的环节进行。
  实践证明,“学案导学”在课堂教学中,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积极进行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真正利用好“学案导学”,的确能对打造高效课堂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丁万寿.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策略探析[J].学周刊,2011年26期.
  [2]王志芬.浅谈小学思想品德与社会教学[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年08期.

其他文献
采用自制的低压金属有机化学汽相淀积LP-MOCVD设备, 在Ge衬底(100)面向(111)偏9°外延生长出GaAs电池结构,对电池材料进行了X射线衍射分析.另外,对由此材料制成的太阳电
本文以沉积学和沉积岩石学等相关理论为指导,在充分运用现有的钻井、区域调查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前提下,根据大量野外剖面观察和实测及室内资料整理和分析化验,对林西—扎
在近场光学扫描显微镜及其它一些以扫描方式成像的系统中,由于图像是逐行扫描而成,因此扫描图像行与行之间存在较大的噪音·针对这种情况及相应的含噪近场光学图像模型,并结合对近场光学扫描图像及其行噪音特点的分析,提出了根据图像行间相关性寻找行噪音补偿因子.同时考虑图像背景波动性选择噪音补偿因子,以此进行行噪音的消除·在此基础上,利用小波变换进一步处理,消除随机起伏噪音·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可以快速有效地去
本文以王崇简及其《青箱堂诗集》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对王崇简的身世,以及《青箱堂诗集》的版本、内容等进行了考察。王崇简,字敬哉,顺天府宛平(今属北京)人,生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崇祯二年(1628)加入复社,十六年(1643)考中进士。甲申之变,挈家南徙。顺治三年(1646),北返仕清,历任秘书院检讨、国子监祭酒、弘文院侍读学士、詹事府少詹士、吏部侍郎、礼部尚书、太子太保等职。康熙三年(1664
提到复制、粘贴,你一定会想到快捷键"Ctrl+C"、"Ctrl+V",用此法少量复制尚可,如果频繁复制就会很累人,一是需要同时按下两个键,二是你只能粘贴最近一次被复制的内容,不能连续复制、
主机使用无线路由+USB无线网卡,白天网络信号正常,但是一到晚上信号就降低到连接为1M,速度比较卡。 但用有线的时候又正常。这会是什么问题呢?    估计是因为晚上使用无线路由器的用户较多,导致无线信号互相干扰所致。由于大多数无线路由器使用默认的信道6,建议将无线路由器的信道设置避开默认的信道,可以尝试改到1或11试试。如果是802.11n的无线路由器,也可以尝试使用5GHz频段。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236-02  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今天,对高中生来说,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通过对国内几家知名企业的调查发现,企业在招收员工时,身体健康状况和体质状况是排在首位,如果这一关不能通过,将会遭到一票否决。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如今学生体质不佳,其中营养因素一直被人们所忽视。营养是有机体从事一切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