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忠”中日儒学小论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ry8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日两国是一水之隔的邻国,从历史上看,又有着深厚密切的交往。日本史上的《十七条宪法》,大化革新,遣唐使、遣隋使等,都说明了日本在早期发展上与中国的不同寻常的关系。
  关键词:中日文化; 儒学; “仁”“忠”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1-151-001
  
   略读一些日本文化史的人都知道,除了儒学,在其他很多方面,比如文字、农耕技术、服饰、建筑等,日本都是师从中国的,也正因为此,中国人对于日本文化总是怀着一种自信,认为中国文化是日本文化的源头,两者之间是源和头的关系,换种说话就是同文同宗。身边的人,有时聊起日本时,也许是因为历史上的黑色记忆的缘故,常常会咬牙切齿地甩下一句话:中国人还是他们的祖先呢!当然对于这句闲谈,我们不必去考证有没有史实根据,是否属实。但是,对于日本这个一衣带水的邻国,我们的感情是很复杂的,感觉很熟悉,又很陌生。是亲人又是敌人。对于他们的文化,我们真能那么自信吗?惨痛的中国近代史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
   众所周知,位处于东亚的中国和日本都属于儒教文化圈,而且日本的儒教思想是由大陆经由朝鲜半岛传播过去的。据《古事记》,《日本史纪》所说,儒家经典传入日本,始于应神天皇15年(284年)百济使者阿直歧访日。经阿直歧推荐,第二年(285)百济博士王仁到日,献《论语》10卷和《千字文》1卷。(此外还有很多说法,儒家经典传入日本的时间更为早些)。应神天皇时,皇太子菟道稚郎子曾师事王仁,学习《论语》。而后,继体天皇、钦明天皇时期,来日的五经博士不断,由此以五经为中心的儒家学问渐胜,到圣德太子时,则直接用于改革日本政治。《冠位制》(德,仁,义,礼,智,信)和《十七条宪法》,大化革新都显露出追求儒家思想的强烈愿望。从王仁献《论语》经四五百年,中国以五经为中心的儒家思想经典在日本社会中落下根基,正上下之别,定尊卑之序,明君臣之义,倡父子之亲等儒家政治伦理主张成为日本的政治原则和教育方针,儒教成为日本上层社会文化教养的重要内容。
   镰仓时代以前,日本的早期儒学主要受到中国原始儒学和汉唐经学的影响。进入镰仓时代以后,中国的朱子学开始传入日本。五山禅僧传播朱子学的过程中,原为禅僧的藤原惺窝开了德川时代朱子学派的端绪。他曾为家康讲《贞观政要》,深得家糠赏识。惺窝的朱子学有两个特点:虽尊奉程朱,但并不排斥陆王;主张神儒合一。惺窝在日本儒学史上的地位,就是他结束了儒学依附于禅学的历史,使儒学成为独立学派。后来其弟子林罗山由于惺窝的引荐,受到家康的重用,自林罗山起,林氏子孙世代掌握德川氏的文教大权,林氏家遂成为德川幕府之官学。成为日本朱子学的真正的开山之祖,顺应日本社会变更朱子学的思想内容,例如关于忠与孝,中国的传统的观点是以孝为先,而林罗山认为孝为私,忠为公,这样公比私大,以忠为先。
   江户时代,由于朱子学提倡“天尊地卑,天高地低。如有上下差别,人亦君尊臣卑,分其上下次第”(林罗山《春鉴抄》),符合幕藩统治者的需要,因而受到尊崇。18世纪末的“宽政异学之禁”时,朱子学更被立为官学。
   根据以上儒学进入日本的发展变化,我们不难发现:日本接受儒学不是生搬硬抄,而是在不断地本国化。而且日本在接受外来文化的时候有个独特的方式——“选择原理”“只取好处”。比如,他们在接受儒教的过程中,从学问的意义上引进了儒家经典《四书五经》等,却没有引进科举制和缠足。可见它是有取有舍,其取舍的依据我想应该是起本国的文化基础吧。
   朱子学的开山之祖林罗山在“忠”“孝”之间首取“忠”,这让我联想起武士道中的“忠”。武士道和日本的象征物樱花一样被看作是日本土地上固有的花朵。就武士道的起源,新渡户稻造曾说,“由于武士道是在封建时代而臻于自觉的,所以在时间方面,也许可以认为它们的起源是一致的……当封建制度在日本正式开始时,职业武士阶层自然而然地变得重要了。”
   可见,武士道和封建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后者为前者提供了生存土壤,前者又满足了后者的需求。封建制度下,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忠”成为联系它们的道德纽带。
   在武士的道德戒条中,忠义有着至高无上的重要性。格里菲斯指出,“中国的儒家将对父母的服从视为人的重要义务,而日本人则将忠义放在第一位。”
   日本人的“忠”总是很特别,在历史上体现为近代对天皇的绝对忠诚,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军人的忠诚。这种忠诚中蕴涵有武士道的精神。而这些与日本的固有的神道思想又不无关系。神道中没有特定的教祖,也没有教典。原始神道把自然物及自然现象当作神来崇拜。日本古代神话中有八百万神之多。在后来的复古神道思想中就提倡:在日本的八百万神之中,以天照大神为核心,作为天照大神子孙的天皇,是世间芸芸众生的核心,神道存在于天照大神和天皇之中,世人必须顶礼膜拜。神道的天皇崇拜和儒教的“忠孝”思想的结合在明治维新后的天皇制中得到很好地演绎。天皇制下鼓吹“忠军爱国”“忠孝一体”。1890年颁布了《教育敕语》确立了以儒学道德为中心的教育方针和国民道德方针。这样明治维新以后,儒学的道德观开始与日本的国家主义思想体系相结合。“20世紀の30年代に盛んになった日本主義も、記紀の神話による神秘主義的な国家観と、儒学の「忠孝」道徳観の混合物にすぎない。”所以,关于“忠”,人们人为是对儒家的“忠”的误用。我却步认为这是儒家思想在日本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是社会文化的特殊性带来的结果。儒家的“忠孝”思想在撒播到日本神道主义的土壤上后,必然会生产出日本式的“忠孝”观。
   同样是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却有着不同的结果,其产生的背景中往往隐含着这个民族诸多文化特性。本文简单地以“仁”“忠”两个儒家思想为例,小议了同属儒学文化圈的中日两国的差异。在看待日本问题上,我们不能总是以老大自居,认为他们的东西都是从我们这里获取,了解了我们就是了解了一切。事实上我们应该多关注一些别人自身的、固有的文化信息,这样才能真正地知彼知己。
其他文献
近年来,屏南县在中高海拔的单季稻田里,利用高山的特殊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大力发展反季节蔬菜生产,如反季节花椰菜种植,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2006年全县反季节花椰菜种植面积达5
摘要:在青少年学生中,深入开展礼仪教育,重塑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新形象,培养文明有礼的新一代,是十分必要和非常重要的。关键词:礼仪教育;感恩教育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0)5-011-002在当今的青少年学生中,不少人对应有的礼仪不重视,礼仪观念淡薄。导致思想品德滑坡。一些人在学校里,不尊重他人,不会礼让,不讲礼貌;在社会上不懂怎样称呼他人,甚至随心
摘 要:高职教育作为上世纪末才大力发展起来的新兴教育形式,大多是由原有的中专学校升格而来,在很大程度上创新不够,沿用原有中专教育形式过多。其中高职英语教学也不例外,老套路、老形式过多,不适应新时期的高职教学。本文建立在这样的背景下,站在理论层面探讨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的创新。关键词:高职院校; 口语教学; 创新探讨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0)4-1
我市在20世纪末开始试验示范早熟蜜梨人工授粉技术。由于梨农对此项技术优点没有认识,存在怕麻烦、怕化工等思想,所以没能大面积推广应用。随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近几年梨园全面
摘 要:江苏省教育厅“五严”规定中规定各级学校要:严格控制学生在校集中教学活动时间,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等等。这就要求高中英语教师在单位时间内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效率,这难免会因为高强度、高负荷的工作量造成教师慢性疲劳综合征。本文简要阐述了高中英语教师慢性疲劳综合征产生的原因和预防措施。关键字:高中英语教师; 慢性疲劳综合征; 产生原因; 预防方法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