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层”代“阵”的妙处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64114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唉,天可真凉了——”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北方人念阵字,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这是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秋雨话凉”的一个场景,作者说“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好在哪里呢?
  深究开来,笔者认为:一是从音韵上说,“阵”读zhèn,是仄声字,“层”读cénɡ,是平声字,把仄声的“阵”字,读成平声的“层”,自然形成一种舒缓的咏叹调,便于抒发衷情;二是从字义上看,“阵”是表时间的量词,侧重于时间发展的进程,过去了不能再倒回来,消逝在流程中,只能经历,难以叠加累积,是可遇不可贮之物,而“层”是表空间的量词,侧重于空间的叠加与累积,可以在层面上进行叠加,是可遇可贮之物;三是从语境上说,“一层秋雨一层凉”就是说时间流程上的“秋雨”与抽象感觉的“凉”是呈层面叠加关系,而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消逝,形象地解释了秋凉是建立在秋雨的基础上,基座是一层秋雨,其上就是一层凉,反复叠加,越显秋雨过后的秋凉之味浓,把动态流逝的过程化为层面叠加的画面图像,把抽象的“凉”具体地叠放在人们眼前,可感也可视,以空间贮存的视角来写时间流逝的秋意,也许正是作者悟及但未说出的好处;四是从文章上看,作者眷恋故都的秋,他不爱秋天火红的香山红叶,不爱秋天热闹的田间地头,而钟爱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如何留住那份悲凉,他不学李清照“无计可消除”,而出人意料地让“层”来代“阵”,让“层”来进行层面叠加,贮存悲凉,如窖酒便于日后品味,而不只在当下感受,以己情度“歧韵”,暗扣其衷曲,故而言好。
  [作者通联:江西崇义中学]
  
其他文献
课堂互动教学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某高校基础课课堂互动教学一学年的观察和对教员及学员的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课堂都在积极尝试互动教学,但是总体来讲效果不尽
“我要呼吁全人类,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这种伦理,反对将所有的生物分为有价值的与没有价值的、高等的与低等的。这种伦理否定这些分别,因为评判生物中何者较有普遍妥当性所根据的标准,是以人类对于生物亲疏远近的观感为出发点的。”史怀哲深邃的思想与振聋发聩的呼喊的确能激荡同学们。可是就语文课而言,如果仅仅是激发了同学们的思索,仍还有几个问题亟待解决:思索是否能持续,思索能不能变成行动,行动是否能提高语文能力与
据史籍记载,在唐朝兴衰的近三百年(618-906)里,音乐和诗歌一样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刘再生先生在《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一书中写道:"唐代是诗的时代,数不尽的诗歌名篇又为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