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课堂提问的艺术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in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74-01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在一问。”问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问题是学习的起点,问题是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因此,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选择恰当时机提出问题,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拥有者,让“问题”成为推动课堂进程的动力。
  一、抓住文眼 一石击起千层浪
  文眼是指文章中能点明内容、情感与谋篇布局的字、词、句。即文章的点睛之笔。“文眼”位置究竟在哪里呢?清代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文眼”设在篇首以举其纲,设在篇末以总其旨,设在篇中以承前启后,设在课题以明中心。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若抓住文眼提问,挖掘文意的一个支点,追寻文路的一条线索,鉴赏文采的一把钥匙,就能抵达语文“幽地”和“深处”。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教学,教师紧紧围绕“静静地”展开教学。
  出示:“小钱静静地躺在床上。”“那个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小钱为什么“静静地”躺在床上?
  生:他身患重病,已经奄奄一息躺在病床上。
  生:他得了白血病,脸色苍白,没有一丝红润,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花朵,他只能“静静地”躺在床上。
  生:小钱正期待着海峡彼岸骨髓的到来。
  师:他此刻的内心会平静吗?他会想到什么?
  生:他会想那位台湾青年此时在干什么?
  生:他会想那位青年人中途有没有变卦?
  师:是啊,生命垂危的他,看似平静,其实内心涌动着极为复杂的感情,因为他对生命有特别强烈的渴求。
  师:谁能来说说在怎样危险的情况下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生:余震还在持续着,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房屋倒塌。
  生:刚刚发生了7.3级地震,家人是否安好不得而知,心里时刻牵挂着家人。
  师:是呀,即使在这样危急的时刻台湾青年仍旧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此时他又在忍受着多大的痛苦!但我们的台湾青年仍静静地躺在床上,为谁而这样做的?他在想着什么?
  生:他虽然担心、牵挂,但更多想起生命垂危的大陆青年。
  生: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生:余震还在不停地摇晃,自己的骨髓能否及时送到大陆。
  生:输入自己的骨髓后,大陆青年能否化险为夷呢?
  师:是呀,这一切的痛苦、这一切的煎熬都阻止不了他捐献骨髓的勇气和决心。他看似平静,内心却也波涛汹涌。这涓涓流出的骨髓就是爱心;这涓涓流出的骨髓就是希望,让小钱生命之花重新绽放起来。
  两个“静静地”,蕴涵着大陆青年和台湾青年的千言万语。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感情透过文字,久久激荡着学生的内心,达到精神和语言水乳交融的程度,教师在提问中抓住这些“文眼”,慎重而恰当地进行设计与运用,就能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意与内涵,实现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之间更深层的对话。
  二、创设情境 醉翁之意不在酒
  情境要有境有情,贵在情,重在以“情”感人。只有动人的情境,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伴随强烈情感的知识观念学习才能在大脑里留下深刻的印记。情境还必须配合恰当的“问”? “问”得恰到好处,才能击中情境主题、要害,才能把学生的思路引向教学任务。可以说情境是隐藏重要知识点的藏宝洞,而提问则是开启洞府大门的钥匙。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可以从教学实际的需要出发,锤炼语言的描绘情境,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氛围,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热情参与其中,帮助学生正确、迅速、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三、发现矛盾 柳暗花明又一村
  于漪老师曾说过:“对立事物互相排斥,人们碰到这种情况容易引起思考,学习也如此。”不少课文在内容表达上有些看似“自相矛盾”之处,而那些地方恰恰都是作者落墨的着力点,全文的精髓。在这些地方提问,教师通过循循诱导,往往可以激活学生思维,直达“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境界。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有一位教师抓住这样一个句子巧妙发问:“‘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一句中描写老奶奶神情的词语是什么?”(“焦急”“耐心”)紧接着追问:“‘焦急’是什么意思?‘耐心’是什么意思?两者矛盾吗?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悟到,“焦急”是表明老奶奶盼望灵车早点到来,自己能早点见到灵车;“耐心”则凸现老奶奶一定要看到灵车的心情。这二者的结合便更真切地表达了老奶奶对周总理真挚深沉的爱戴之情。通过精心设问,激起思辨,学生不仅正确、全面地理解了内容,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填补空白 淡妆浓抹总相宜
  “文章不是无情物”。文本不仅是客观事物的写照,同时文本也是作者情感的载体,作者通过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一种思想,抒发自己的某种情感。但作者往往不是以直白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者情感,而是通过语言文字含蓄表达,给读者留下了不确定性的空白。文章“词尽而意无穷”。许多文章读后会让人感觉在文章的某一处有“欲说又止,此处无声胜有声”之感,读后令人浮想联翩,掩卷深思。教师就要及時选取课文的“空白”提问,激活学生的思维,开启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对文本的“空白”进行个性填补,用自己的感受延伸文本的内涵,体会文本的思想感情,从中发现文本内在的美并建构新的知识,创造新的意义。教师让学生揣摩人物的所做所想,挖掘文本蕴含着的深意,有助于加深理解课文的内容,并使学生的阅读有了个性与灵性,从而建构起学生发自肺腑的精彩语言。课堂呈现的是一个无限广阔的空间,学生乐意用自己的智慧去探索、去追寻。
  好课不在于“讲”,而在于“问”;“问”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有“问”则“思”,有“思”则“活”。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课堂上巧设提问,让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他文献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而信心也是学好的必要条件之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困难、丧失了兴趣和信心,势必会给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必须面对并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词】自信教育 高中物理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64-01  “物理难学”已经是不少人的“共识”。高一学生学习物理往往
【摘要】语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而语言的内化主要靠朗读,朗读不落实,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便无从谈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道出了“劳于读书,易于作文”的真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已成为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有时课堂上看似热闹的朗读却收效甚微。  【关键词】小学 语文 朗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在2002年和2003年分别用15只和20只成年母羊(体重为55±2.4kg)进行了为期7周的实验,应用近红外光谱法(NIRS)对绵羊粪便的扫描值和对应日粮的分析测定值来建立定标方程式,预测绵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对商品的寻找、认识和了解是靠信息来完成的,而包装设计是商品的载体与媒介,起着快速传递商品信息的作用。色彩作为包装设计的第一元素,传播着现代包装
【摘要】班主任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作用是显著的,在班级管理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班主任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具有示范作用、激励作用、熏陶作用、隐形的教育作用;班主任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的人格;班主任的人格魅力能启迪学生的心灵。  【关键词】人格魅力 示范 激励 熏陶 隐形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69-02  人格是指人的性格、
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构建的物理图谱及比较物理图谱为生物的进化研究及功能基因的克隆鉴定等提供了重要依据。为丰富鸭的物理图谱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73-01  21世纪是一个信息技术大爆发的时代。现代社会大量的电脑、摄像机、数码相机等多媒体技术、设备进入了我们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为在家庭和幼儿园的教育互动中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为核心能同时获取、处理、编辑、储存有机结合和展示图像、文字、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信息的媒体系统,其最大的
【摘要】《背影》是朱自清先生写的一篇经典散文。现在放在新教材中教学,如何体现新教材的“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贯彻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教育”的理念?如何教出新味?教学中,既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放飞自己的想象,又要精心安排,放收自如,实现教学三维目标。  【关键词】《背影》 课堂教学 “放”与“收”  【中图分类号】G633.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75-01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和逐步的深入之下,我逐渐地认识到许多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不是靠老师“教”出来的,而是靠学生“练”出来的。因此,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其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实施新课改最为核心、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原有的、单一的、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已被打破,小组合作学习
【摘要】问题是课堂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的有效途径。课堂教师若能做到趣味、铺垫、变式等精心设问,则能激发学困生的学习热情,发散其思维,让他们重塑起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  【关键词】学困生 数学课堂 提问 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76-01  随着普高大潮的掀起,作为重点中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