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主要论述了在美术鉴赏中应重视学生人格的培养,从美术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健康的人品、个性等。
[关键词]美术鉴赏 培养 品格 人格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8-0177-01
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感受,并理解美术作品现象的活动。它犹如一把钥匙,帮我们打开艺术宫殿的大门,带我们走进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步入高中阶段,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已接近成熟。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在增强。他们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接触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渴望从各种渠道接受新知识、新观念。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有声有色有形的环境氛围,使学生在美术鉴赏中获得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学生完美品格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健康的审美心理结构包括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和审美思维。列宁曾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在很多情况下,情感起着调节人的行为的方向和力量的作用,积极的情感对人的行为具有鼓励的作用,反之消极的情感则会产生后退的作用。任何一个成功的美术形象,都具有感染人、愉悦人的特性,可以陶冶学生们的情操。
(一)首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设课堂情景,激发学习的兴趣,是上好鉴赏课的前提。例如我在讲《开国大典》这一课时,把这幅作品展示在大屏幕上,虽然同学们在书籍或杂志上看到过这幅画,但从来没有这么直观。同学们认真地观察,充满了好奇。此时播放我适时地向学生介绍《开国大典》的作者、创作年代、所表现的内容、思想感情等,以及作品的历经曲折,它带给观赏者的震撼,我们在欣赏历史性题材作品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等,使同学们通过赏析作品了解作品背后的历史故事。学生学习美术鉴赏的兴趣被激发起来,此时,播放从网上下载的《国宝档案》这个栏目介绍的《开国大典》,使学生更进一步掌握知识,从而为上好美术鉴赏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学校应经常举办美术作品展和美术作品比赛,还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美术馆和博物馆,不断地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大其艺术知识领域。开拓学生视野,鼓励学生参观考察是很有必要的。如讲到雕塑一课时,由于条件有限不能前去考察,我通过购买关于雕塑的光碟供學生欣赏,要求同学们在旅游时要留意各地的雕塑作品以及名胜古迹,这样增强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逐步树立继承中华优秀传统的审美理念,培养积极向上的创造精神。
二、在美术鉴赏中培养学生的真善美
在一些美术作品中,尽管一些现代主义艺术也从不同方面得到认可,但某些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的确不适合学生。同学们面对万花筒般的多元化观念,往往不知所措,分不清美丑,带来不良的后果。此时我们不但是一名教师而且还要做一名引导者。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做好一幅画,而且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以健康的审美情趣鼓励其在感受、体验、参与、探索和合作等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基本的美术知识,在鉴赏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美术实践作为一种情感表达活动,能使学生获得成功感和自信心。例如在美术鉴赏课上,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师对于他们的意见应给予肯定和表扬,缓解学生的压力,让他们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从而形成良好的身心状态和与社会相适应的能力。
三、在美术鉴赏中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例如,在欣赏中国近代以来的绘画一章时,我介绍了20世纪上半叶画家们的共识是关注社会现实,为人生艺术创作了大量表现革命斗争历程、歌颂领袖的丰功伟绩寄寓理想情怀的优秀作品,如1940年徐悲鸿画的《愚公移山》表达了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1943年蒋兆和的《流民图》描述日本侵华战争时期的中国难民生活,还有油画《地道战》成功地再现了我国人民英勇奋战、不怕牺牲、临战不惧的气概。通过欣赏作品,培养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力,还可以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而且能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理解、思考。
总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认为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才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只有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适合他们的教学活动,才能让他们获得更好的发展,塑造他们完美的人格。
【参考文献】
[1]李润生主编.美术欣赏.
[2]杨力主编.中国美术鉴赏语言.
[关键词]美术鉴赏 培养 品格 人格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8-0177-01
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感受,并理解美术作品现象的活动。它犹如一把钥匙,帮我们打开艺术宫殿的大门,带我们走进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步入高中阶段,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已接近成熟。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在增强。他们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接触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渴望从各种渠道接受新知识、新观念。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有声有色有形的环境氛围,使学生在美术鉴赏中获得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学生完美品格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健康的审美心理结构包括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和审美思维。列宁曾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在很多情况下,情感起着调节人的行为的方向和力量的作用,积极的情感对人的行为具有鼓励的作用,反之消极的情感则会产生后退的作用。任何一个成功的美术形象,都具有感染人、愉悦人的特性,可以陶冶学生们的情操。
(一)首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设课堂情景,激发学习的兴趣,是上好鉴赏课的前提。例如我在讲《开国大典》这一课时,把这幅作品展示在大屏幕上,虽然同学们在书籍或杂志上看到过这幅画,但从来没有这么直观。同学们认真地观察,充满了好奇。此时播放我适时地向学生介绍《开国大典》的作者、创作年代、所表现的内容、思想感情等,以及作品的历经曲折,它带给观赏者的震撼,我们在欣赏历史性题材作品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等,使同学们通过赏析作品了解作品背后的历史故事。学生学习美术鉴赏的兴趣被激发起来,此时,播放从网上下载的《国宝档案》这个栏目介绍的《开国大典》,使学生更进一步掌握知识,从而为上好美术鉴赏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学校应经常举办美术作品展和美术作品比赛,还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美术馆和博物馆,不断地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大其艺术知识领域。开拓学生视野,鼓励学生参观考察是很有必要的。如讲到雕塑一课时,由于条件有限不能前去考察,我通过购买关于雕塑的光碟供學生欣赏,要求同学们在旅游时要留意各地的雕塑作品以及名胜古迹,这样增强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逐步树立继承中华优秀传统的审美理念,培养积极向上的创造精神。
二、在美术鉴赏中培养学生的真善美
在一些美术作品中,尽管一些现代主义艺术也从不同方面得到认可,但某些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的确不适合学生。同学们面对万花筒般的多元化观念,往往不知所措,分不清美丑,带来不良的后果。此时我们不但是一名教师而且还要做一名引导者。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做好一幅画,而且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以健康的审美情趣鼓励其在感受、体验、参与、探索和合作等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基本的美术知识,在鉴赏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美术实践作为一种情感表达活动,能使学生获得成功感和自信心。例如在美术鉴赏课上,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师对于他们的意见应给予肯定和表扬,缓解学生的压力,让他们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从而形成良好的身心状态和与社会相适应的能力。
三、在美术鉴赏中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例如,在欣赏中国近代以来的绘画一章时,我介绍了20世纪上半叶画家们的共识是关注社会现实,为人生艺术创作了大量表现革命斗争历程、歌颂领袖的丰功伟绩寄寓理想情怀的优秀作品,如1940年徐悲鸿画的《愚公移山》表达了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1943年蒋兆和的《流民图》描述日本侵华战争时期的中国难民生活,还有油画《地道战》成功地再现了我国人民英勇奋战、不怕牺牲、临战不惧的气概。通过欣赏作品,培养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力,还可以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而且能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理解、思考。
总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认为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才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只有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适合他们的教学活动,才能让他们获得更好的发展,塑造他们完美的人格。
【参考文献】
[1]李润生主编.美术欣赏.
[2]杨力主编.中国美术鉴赏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