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数学问题提升思维能力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wu2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新课改下将素质教育放在的了更为重要的位置上,并强调了教学中问题提问技巧的重要性。事实上,巧设数学问题,对于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就数学问题设计技巧运用的重要性、当前数学问题设计中所存在的不足及改进方法这几方面的内容进行相关的论述。
  关键词:数学问题 设计技巧 数学思维
  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标准指出,对学生进行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促使学生深入化的来理解数学,并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就这一角度而言,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是一门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培养的学科。这表明,教师在教学中不但应教会学生简单的数学知识。同时,还应以数学教学为媒介对学生的数学思维、学习能力等多方面进行培养。进而来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思维来学习数学,在这一过程中来不断的培养、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为日后的学习生活奠定下更为有利的数学思维基础。
  1.数学教学问题设计的重要性
  问题的设计在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而在当前新课改下所提出的素质教育教学观念中的数学思维灵活性、素质创新培养而言,巧设问题无疑为这些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事实上,恰当的、科学的、合理的、巧妙的数学问题设计,可有效的发散学生的思维。这些经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内包含有不同层次的思想内容,为学生数学能力、心智的培养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支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思维大门将被打开,并通过问题去思考、探寻解决的方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得以更好地培养,促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引导其喜爱上数学这门学科。由此可见,数学教学问题的设计对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2.当前数学中问题设计所存在的不足
  2.1教学问题设计单板
  以往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将学生数学基本技能的培养、基本知识的掌握定为主要教学目标。在这一过程忽略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是一味的机械化的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相应的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开始变的僵化,数学创新能力教育不足。虽然,教师也会有针对性的进行数学问题设计,但是问题僵化、层次性不强,无法有效的实现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目的
  2.2学主体不明确,问题设计针对性不强
  另一方面,当前的数学教学中漠视了学生这一重要的学习主体。教师在进行数学问题设计时针对性不强,未能站在学生的角度下来设计问题。导致问题设计趣味性不强,将学生情感忽视掉了。而这样的问题是无法引起学生兴趣的,影响了问题设计的效果,无法激发其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对于学生数学思维、创造力、人格的熏陶等多方面都是不利的。
  3.巧设数学问题,提升数学思维的方法
  3.1从生活的角度出发设计问题
  任何一门学科发展都是源于生活的基础上所逐渐形成的,数学同样也是一门源于生活的学科。所以,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要立足于生活,从生活的角度来进行问题的设计。例如,在讲解圆锥数学知识时,可先问一些有关漏斗的问题。从而让学生在大脑中呈现出圆锥的图形,而后在将本课时圆锥知识进行讲解。这样的问题设计更贴近于生活,也更容易让学生理解。
  3.2从趣味的角度设计问题
  教育工作者指出,兴趣是学习的源泉,通常人们更愿意在感兴趣的问题上花费更多的时间来思考。事实上数学问题的设计也是如此,学生更愿意去分析其所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所以,教师在进行数学问题的设计时,要立足于学生从趣味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学来学习数学,对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更有意义,效果会更好。
  3.3让问题更具有悬念性
  另外,教师在进行数学问题的设计时要让问题具有悬念性。好奇是学生的天性,这种具有悬念性的问题更容易引起学生的重视。从而不自觉的开始思索问题,寻找答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将得到更为全面的培养。
  3.4结合学生心理设计问题
  由于,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知识,对其的各方面能力进行培养。所以,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而,教师在进行数学问题设计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结合学生的心理、思维方式来进行问题的设计。这样的问题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自动自发的来对问题进行讨论,此时数学思维、创新能力也相应的得到培养。
  在新课改理念下,人们更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而要想全方面的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进行培养,教师首先要对当前的教学方法进行完善、改进。具体到实际中,教師要结合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来巧设问题。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对其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行培养。
  参考文献
  [1]辛怀叶.巧设数学问题培养创新思维[A]..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下卷(一)[C].:,2006(2).
  [2]陈波.巧设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6(02).
  [3]林永晖.数学问题的设计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07).
  (作者单位:安徽省蒙城县第六中学)
其他文献
母亲节那天,是思念母亲的日子,但我脑海里却出现了我的大姐。  在油菜坡村老王家,一母同胞兄弟姐妹五人中,我最小,长辈们都叫我小丫头,平辈们都叫我幺妹。在我还没满周岁时,父亲就因病去世了,还没有成年的大姐义不容辞地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对我这个幼小的幺妹,更是关怀备至,疼爱有加。  大姐长我十六岁,在我还不那么记事时,她就出嫁了。好在她的婆家离娘家很近,大约半小时就可到娘家,所以我隔三差五能见到大姐。姐
内容摘要:余华作品《活着》以主人公讲诉一生的坎坷经历表达出人活着的最简单而纯粹的意义。在承受一个又一个无奈的波折后主人公仍旧顽强的生活着,尽管无法去改善没有预料的意外,也没有轰动的令人敬佩的举动,但主人公隐忍的生活态度、执着于现实的有限性、被动性给读者以无限的酸涩和感概。  关键词:《活着》 生存意义 价值  余华是80年代崛起的先锋小说家,余华的作品充满了大量的暴力、死亡和苦难。《活着》是一部关
内容摘要:《最后一片叶子》是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几位穷苦画家之间凄凉又温暖的故事。为了给患病女画家琼西生的信念,生活窘迫的老画家贝尔曼顶着风雨创作了这“不凋零”的常春藤叶,最终牺牲了自己,拯救了年轻的生命,展现了一位普通小人物的高尚灵魂,歌颂了生死关头人性的光辉。  关键词:欧·亨利 人性 赞歌  欧·亨利是美国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之一,其作品构思新颖独特、语言诙谐幽默,以描绘
内容摘要:《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在我国流传范围甚广的元曲小令,尤其是在编纂入我国初中语文的教材中就使得其成为一代又一代人体味思乡哀愁的经典。在《天净沙·秋思》结构简单,在其寥寥叙述中,随着以点为排列出的景物构成以面铺展开的秋季哀思,勾画出游子单骑瘦马思念故乡的画卷。本文通过对《天净沙·秋思》中的景物进行细致挖掘,从而赏析这一小令的思乡之情与文学价值。  关键词:《天净沙·秋思》 景物 思乡  《天
内容摘要:促进非遗的保护传承是地方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非遗是地方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资源。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地方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的整合,有利于提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有利于推动地方高校非遗课程的改革与完善,有利于开拓我国非遗保护传承的新视野。我们可以以课程教学改革、校园文化建设为切入点,通过采取多样化的举措,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地方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的培
内容摘要:目前,开通地铁的各个城市在站名的翻译上往往各行其是,这不仅让外籍乘客困惑不解,也给出行设置了障碍。本文以上海市为例,对366个地铁站名按命名方式进行分类,并对翻译现状进行探讨,以期对译名的规范化有所启示。  关键词:地铁站名 英译 规范化  地铁作为一种现代交通工具,其便捷、价廉的特点,成为大众出行方式的首选。为方便外籍友人在华工作生活,上海地铁站名均提供英汉双语版本。当然,只有正确的译
内容摘要:全国新课标卷中,字音、字形类语言文字基础题不再单独设题,而是在作文中进行考查,所以很多一线教师忽视了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听写也逐渐从语文课堂中消失。本文认为听写重回语文课堂有助于落实语文的工具性,有效解决提笔忘字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义和扩大词汇量。教学中,应该准备可长期使用的听写本,每次听写另起一页;内容不囿于课本,与实用接轨;以“听音写词”为主,兼顾其他。  关键词:听写 高中语文
内容摘要:严复被誉为“中国西学第一人”,他在留学英国期间考察了英国的政治、法律、教育等机构,接触到各种思想理论和学术新潮,这些都为他维新思想的酝酿和形成提供了重要养料,回国后积极传播西方先进思想。同时严复亦是中国翻译界泰斗,他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天演论》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蒙中国青年的理论教科书,是仁人志士救国理论的根据。严复的译事活动让中国知识分子接触到当时最新的西方思想。同时,严复
内容摘要:通过对比分析人人影视、圣城家园、伊甸园关于美剧《生活大爆炸》(第七季)字幕的翻译认为,译者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是译文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译事行为是译者主体阐释其主体性的主观化过程。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 阐释学 《生活大爆炸》字幕翻译   一.引言   在传统认识中,翻译处于一种被遮掩、被压制、被排斥状态,于是译者一直被视为从事“一仆侍二主”的工作]。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译者不受重视
一般意义上,“民主”是一个政治概念,是指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  中华民族经历了漫长的奴隶制和封建制,君权神授,并没有“民主”的政治传统。即使在上古“黄金时代”——尧、舜、禹统治时期,也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民主,不过是后世人们对历史的美好附会而已。  在滚滚历史长河中,或许我们很难从政体实施及文献史料中发现“民主”的影子。然而“仁政爱民”、“民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