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期待生态与包容的可持续理性发展

来源 :上海城市管理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mch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城市应实现人为与自然动因的生态化互补美国《自然》杂志2012年11月22日刊发《城市科学:生活在水泥丛林中》的文章,多名生态学家在文中探讨了城市人、建筑、野生动物、污染的互相作用。来自波士顿大学的生物学家通过在波士顿高楼屋顶上放置仪器来测量二氧化碳含量,并驾车穿越市区,收集大街上高浓度二氧化碳的数据,研究二氧化碳及其它的气体走向。他们似
其他文献
导读:城市河道景观设计应综合考虑“生态、景观、环境”三大要素,采用“点、线、面”三个层次控制河道空间,以还原河道本来的“水清,岸绿”的风貌。同时,将水文化与历史文化进行串联,展示城市的历史文化风采。  关键词:南淝河 景观设计 设计理念  近年来,我国很多城市都相继开展了河道改造和治理工程,特别是一些经济基础较好的城市,通过对河道景观的开发和改造,有效地改善了城市滨水空间的人居环境,为市民提供了优
期刊
导读:绿色建筑的理念符合国家“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创建和谐社会”的宏观发展战略,是改善民生、发展集约型和知识型经济的重要基础。本次中国与世界绿色建筑科研技术成果的展示与交流盛会,在城市低碳、交通减排、建筑节能、社区宜居等方面,提出了很多新理念、新战略、新方法、新途径,将大大促进我国绿色建筑技术和相关规划、建筑、设计、研发机构的未来发展,为城市的低碳绿色、节能减排提供广阔的创意空间和实践案例。  
期刊
导读:最近几年,国内外接连发生大震,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严重,人们感受到城市正面对地震突发的威胁,也在思考如何应对地震灾害。对照国内外应对突发地震的常用对策,特大城市为应对突发大震,要从提高意识、落实管理、技术保障和学习演练四个环节着手。  关键词:现代城市;地震预警;防灾演练  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它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的中心,加之城市人口密度大,建筑物集中且高楼居多,生命线工程系统非常集
期刊
导读:建筑业是个巨大行业群,内部有着众多分支行业,但建筑业内各行业注册执业人员普遍不足,建造师尤为短缺。为此,应采取五方面策略,即:建筑业部分执业资格考试拟为每年两次、继续改进和沿用执业资格“认定”方式、适当延长现有建造师“临时执业”期限、梳理和规范执业资格考培机构及其行为、出台鼓励从业者参加执业资格考试的政策。  关键词: 建筑业 注册执业 应对策略  执业资格是政府对某些责任较大、社会通用性强
期刊
编者按:  本期我们约请了8位专家学者,就“大数据发展时代的城市精细化长效管理”的话题进行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多视角多层面的研讨,涉及到大数据时代如何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如何构建城市管理的标准化支撑体系、如何在城市管理中认清理论创新的问题、如何对城市管理的困局进行理性破解以及如何对智慧城市进行气候模型意义上的解读等问题,相信会有助于大数据时代的城市均衡演进及管理能效创新。
期刊
编者按:本期特别策划共5篇文章,主题是“生态文明视野下地方公共行政的善治模式”,内容涉及行政善治、生态补偿、生态伦理、生态战略和生态金融等诸方面,有8位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解析了城市生态化发展的内在机理与创新模式。
期刊
导读:以人为本,是对“民为重”这一传统治国理念的继承和发展,是现代政府公务人员职业精神的价值取向,也是政府管理的目标导向。在无锡,通过实行“优化市容环境,真情服务为民”主题活动,民本思想对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2011年起,无锡城管系统进一步转变理念,自加压力,以服务群众、密切党群关系为宗旨,以创先争优为动力,积极开展“优化市容环境 真情服务为民”主题活动。各级城管部门从
期刊
导读:关于城市文化的建设话题现在很闹猛。从根本上说,城市文化建设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城市形象上。不管是千年古城,还是新兴城市,都希望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城市形象,因为只有具备了“城市形象”这个先决条件,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成为一种可能。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制度文化,抑或是行为文化的建设,城市形象的塑造必须要经过千百年的积淀才可能真正形成,这可谓是“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  DOI:10.3969/j.is
期刊
导读:碧云国际社区诞生于浦东大开发的历史背景下,背倚浦东最早的四大国有开发区之一——金桥开发区。在碧云社区的建设过程中,摈弃了住宅销售的思路,而选择先建设大环境,先引进配套设施,再逐步建设住宅小区的模式,不是以盈利为第一目标,而是以人为本,真正顾及到居住者的居住体验。碧云国际社区的成功经验可以归结为四点,即产城有机结合、着力客户体验、社区功能综合、渗透细节设计。  DOI:10.3969/j.is
期刊
导读:高职校外实训环节,存在学生分布比较分散、实训岗位多样等问题,给教学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如何围绕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传统的教学管理机制,完善学生自我管理、加强实训监管、巩固校企战略伙伴关系,是一个探讨的话题。要认真分析不同专业的要求和具体实训条件,从有利于学生提高职业技能出发,进行“柔性管理”或“弹性管理”。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4.02.01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