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低碳节能与现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来源 :上海城市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zhangya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读:绿色建筑的理念符合国家“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创建和谐社会”的宏观发展战略,是改善民生、发展集约型和知识型经济的重要基础。本次中国与世界绿色建筑科研技术成果的展示与交流盛会,在城市低碳、交通减排、建筑节能、社区宜居等方面,提出了很多新理念、新战略、新方法、新途径,将大大促进我国绿色建筑技术和相关规划、建筑、设计、研发机构的未来发展,为城市的低碳绿色、节能减排提供广阔的创意空间和实践案例。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1.05.020
  关键词:绿色建筑 节能减排 低碳生态 可持续发展
  2011年9月8-9日,有六百余人出席的《第四届绿色建筑与节能国际大会》在上海东郊宾馆紫云厅举行,大会由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科技委、上海市绿色建筑促进会与上海市建筑学会联合主办,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上海市副市长沈骏分别向大会发来了贺信,指出:绿色建筑的理念符合国家“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创建和谐社会”的宏观发展战略,是改善民生、发展集约型和知识型经济的重要基础,而这次国际大会更为有着2300万人口的上海推进绿色建筑、推进社会转型,提供了富有新意的理念创意、技术支撑和实践案例。
  这次会议共分主题报告、专题报告与书面发言三个部分。主题报告分别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节能与科技司巡视员武涌的《中国绿色建筑发展规划》、联合技术公司(UTC)副总裁戴尚德的《高层绿色建筑的技术解决方案》、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总工程师秦云的《上海绿色节能建筑“十二五”发展前景》、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郑时龄的《城市化和绿色城市》,以及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系主任唐子来的《迈向低碳城市的规划策略》。专题报告分四个部分,分别是低碳社区和生态城市、绿色建筑发展和创新实践、超高层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建筑节能适用技术。中国城科会秘书长李迅、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杨建荣博士等专家分别作了书面发言。最后,由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科技委副秘书长汤文致大会闭幕词,他强调,本次大会为推进上海、中国乃至世界绿色建筑的建设、推进城市的节能环保,给予了强大的理论与实践支撑。
  建筑的低碳与节能是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念与践行策略。本次大会相关专家的演讲或书面发言表明,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已从启蒙迈向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在我国快速城市化、城市可续持化的过程中,建筑业的绿色革命将给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材料变革、技术创新,带来前所未有的大机遇、大挑战、大振兴。
  一、绿色节能建筑的“十二五”发展前景
  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总工程师秦云在《上海绿色节能建筑“十二五”发展前景》的主题发言中认为,上海节能绿色建筑已从五个方面建立起完整的运作体系:一是建设法规体系,提供法制保障;二是强化政策体系,促进市场发展;三是完善标准体系,发展适宜技术;四是完善管理体系,创建长效机制;五是创新技术体系,提升产业支撑。
  秦云认为,上海市建筑节能工作有扎实的基础。“十一五”期间,上海在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方面,完成太阳能光热建筑应用面积337.65万m2,浅层地能建筑应用面积241.7万m2;上海在新建建筑执行高节能标准方面,建成节能面积17021万m2;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方面,完成改造面积2898万m2;在低碳城区与绿色建筑方面,建成绿色建筑标识44项、低碳发展实践区8个;在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方面,能耗统计1000多幢,能源审计207幢,能效公示80幢次,分项计量80幢;在施工降耗方面,实现施工万元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3%以上。
  根据上海“十二五”面临形势与发展目标,上海还处在能耗不断增加的过程,建筑能源的刚性需求增大,建筑能耗占全市用电量的40%以上,供电等的缺口还很大,在建筑节能领域面临资源约束与环境保护的严峻挑战与任务。因此,必须加大建筑节能与发展绿色建筑的力度,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按照控制总量、调整存量、注重长效、社会参与的要求,以贯彻上海市建筑节能条例为抓手、以发挥世博效应为契机、以提升能源效率为根本,着力推动低碳发展、推进生态建设以及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的全面发展,并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深化建设绿色城市建筑的内涵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郑时龄在《城市化和绿色城市》的报告中认为,城市化与经济化是同时进行的,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但是我们对绿色建筑本身还是重形式轻内涵,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品质之间,还没有提高到理想城市的概念,即城市是“人类能够过上有尊严的、身体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满希望的美满生活的地方”。为此一个时期以来,往往只是注重城市规模,片面追求建设速度,忽视建筑质量,形成了缺乏长期规划和未来理想目标的粗放型的城市发展和土地利用模式。
  城市不光重绿色指标,还有社会取向的问题。城市发展最突出的战略性变革是从城市单一中心空间结构演变为多中心组团式结构,从关注中心城区的发展到城市和郊区的共同发展,从单个的历史建筑保护发展到对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从忽视城市环境到注重城市的环境品质、注重生活质量。
  为此,郑时龄院士认为,我们应当提倡从量的概念考虑城市的生态足迹,计算城市的环境能力和需求关系,维持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平衡,并利用粗放型开发的土地,充分利用老建筑,提升城市建设用地的效率。
  三、低碳城市规划应注重交通与建筑的减排和节能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教授、系主任唐子来在《迈向低碳城市的规划策略》的报告中认为,城市规划决定城市空间模式,由此影响到交通方式及其碳排放,而且城市空间模式一旦形成,是几乎难以改变的,因而具有“锁定效应”。也因此,对城市空间的转型发展最主要的是控制交通的碳排放,以及通过价格机制控制建筑的碳排放。
  城市消耗能源占全球的75%,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的80%,而城市温室气体排放的三大来源包括产业、建筑、交通。在美国,建筑排放占39%,交通排放占33%,工业排放占28%。对于因交通和建筑的温室气体排放所产生的难以改变的重要影响,唐子来教授认为迈向低碳城市的规划策略应该体现在五个主要领域,即空间结构、土地利用、交通政策、形态设计和绿地建设。例如城市的交通政策就是如何满足机动性的问题,可以采取“公共交通方式vs私家交通方式”、“需求向导vs供给向导”、“小汽车拥有vs小汽车使用”等,但主要必须是公共交通导向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TOD),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
  四、建设绿色低碳城区须突出全寿命周期覆盖性
  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副所长韩继红博士在《上海地区低碳生态城区建设模式与实践进展》的专题报告中认为,反思我们所处的城市环境,现代城市真是让人欢喜让人忧。早在1971年就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但直到2009年才提出低碳城市的概念,这意味着建设绿色低碳城区不仅仅是将高指标放进去,而且要解决我们所面临的多元挑战。
  上海属于夏热冬冷、高密度超大城市,具有资源匮乏、经济发达等地域特点,建设低碳城区必须遵守两大发展原则,一是因地制宜原则,要兼顾场址、功能、投资和规模;二是统筹规划,注重整体设计,注重品质,注重合理成本。绿色低碳不意味着高指标、高科技、高成本,上海的建筑设计因此要处理好体形塑造、空间排布、西部窗洞设计、构造特点、周边景观设计之间的对应性适用策略。
  2008年1月,上海就成为全国首批“低碳试点城市”,现在崇明生态岛国际社区、真如城市副中心等绿色低碳城区建设已形成比较合理的低碳化框架。在未来发展中,上海必须以“低碳、生态、宜居”为目标,以“政府倡导,标准先行,一级率先,二级开发响应”的模式,力求形成覆盖城区建设全寿命周期的绿色低碳城区开发建设战略。
  五、倡导创新与承载结合的绿色建筑节水减耗新理念
  科勒(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市场部副总监凌伟权在大会上所作的《科勒中国可持续发展贡献》的专题报告强调,中国是全球13个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科勒以绿色为使命,将节能净排作为恒久不变的信念,致力于节能环保和优雅造型,使产品在节能环保的同时拥有创新的设计和持久的美丽。
  建筑总耗水量的减少是科勒30年如一日的节水理念,充分利用节水环保技术,帮助客户满足绿色建筑标准。科勒公司通过回收和再利用技术,每年节约数百万加仑的冲洗水。在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上海案例馆,科勒以“沪上生态家”为题,构建了创造未来环保新生活,并延续了“节约能源、节省资源、保护环境、以人为本”的环保生态建筑理念。科勒公司以不断的创新、日常的教育普及知识以及改进生产工艺等来达到建筑节水,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六、关注建筑生态化过程的城市微气候控制
  现代设计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李魁山博士在《生态城市微气候控制策略》的专题报告中认为,城市微气候不容乐观,高速城市化和人口集聚以及随之而来的大规模建设与城市扩张,造成城市建成环境和气候之间的恶化,造成城市资源的极大浪费。
  为了改变微气候对城市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必须加强城市区域的微气候控制,具体可以采取城市规划与当地风向结合、控制城市人口与建筑物的密度、增加植被和绿化、减少人工排热等措施。诸如大连生态科技城、天津于家堡金融起步区、上海虹桥商务区、上海陆家嘴等案例,都较好地体现了城市微气候调节效果。
  七、致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形态学方法研究
  法国建筑科学技术中心CSTB市场国际发展部总经理布鲁诺・梅祖乐在大会上作了《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形态学方法》的专题报告,认为中国新增的5亿城市人口意味着接下来的30年内将要再造一个城市中国。以目前的发展效率水平,此次城镇化将需要超过一个地球的资源,中国也将因建筑面积增加一倍或两倍而带来巨大的交通压力,对中国粮食的自主供给也将构成威胁。因此中国必须探索先进的、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城镇化的形态学分析方法。
  梅祖乐在大会上介绍了采用密度形态学方法对中国城市与欧洲的对比结果,为中国建立基于现有城市发展潜力的城镇化发展理念提供了依据。上海世博会的“沪上生态家”,即是一个完美的可持续建筑群的样板。
  八、中国急需突破绿色建筑设计的空间限制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副教授林波荣所作的《突破空间限制——绿色建筑创新理论与实践研究》专题报告认为,必须重新解析建筑设计与节能的影响因素,建筑技术应成为建筑创作的元素与内容,成为建筑艺术的体现与表达,成为创作灵感的来源与启迪。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市场,完全应该在理论创新上作出重要贡献。因此在发展绿色建筑过程中,绿色建筑设计理论的突破也急需推进。
  林波荣通过对东莞等商业建筑的节能设计,提出一种以能耗最低为目标控制函数、逆函数优化算法的绿色建筑参数化设计方法,对建筑空间造型、表皮设计和中庭布置进行不同角度的设计优化,为绿色建筑设计理论提供了新思路。这种方法可以进一步推广到生态园区规划设计中,形成基于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园区规划。
  九、大力推进城市低碳绿色的战略转型
  中国城科会秘书长李迅在《低碳、生态、绿色——中国城市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的书面报告中认为,伴随着生态文明时代和城市社会时代的到来,城市转型已经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综观国际国内形势,低碳、生态、绿色将成为我国城市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这既是当前唯一可行的缓解发展与生存矛盾、优化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的路径,也是中国在席卷全球的应对气候变化博弈中把握甚至领导这场“生态革命”的重要机遇。
  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意味着倡导新型的生产方式,意味着倡导新型的生活方式。前者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实现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外延型向内涵型转变,提高要素投入产出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也要求实现结构优化升级。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一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向整体协调拉动转变;二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三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后者是观念重于技术,相对于生产性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减少生活性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更具有本源意义。所谓的“低碳生活”即在日常生活作息时尽量减少不必要资源能耗消耗,从而达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减缓生态恶化目的。低碳生活对于普通人来说,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显现。转向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首先就是戒除以高耗能为代价的“便利消费”嗜好。低碳生活的出现和兴起还让大家开始关心“还可以为减碳做些什么?”低碳生活应当从日常点滴做起,可以通过生活小细节来实现。
  这次大会正像仇保兴副部长在给大会的贺信里所希望的那样,是中国与世界的绿色建筑科研技术成果的展示与交流的盛会,它将大大促进我国绿色建筑技术和相关建筑、设计、研发机构的未来发展,为城市的低碳绿色、节能减排提供广阔的创意空间和实践案例,将会更加有力地促进我国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张 炜
其他文献
导读:特大城市市容管理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制度层面的大胆改革和管理上的渐进提升。近年来,天津在市容管理的理念、知识、体制、机制、技术、法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科学、全面、系统的创新,很值得借鉴。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加速,一方面市容管理出现了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另一方面也催生了市容管理创新。各个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都在基于自身实际,借鉴国内外先进城市的成功经
期刊
有人这样形容乔布斯的影响力:迄今为止,有3个著名的苹果对人类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一个诱惑了夏娃,一个砸醒了牛顿,一个正握在乔布斯手中。   业界将苹果的成功归结为“苹果的精神”:叛逆、无拘无束、藐视权威……   有人认为,乔布斯具有五方面的艺术化科技创新领军人物的能力:不拘一格的创新力、追求完美的永恒力、吸引杰出人才的感召力、博采众长的抉择力、独具魅力的营销力。   乔布斯不仅是公司总裁,更是苹果
期刊
导读:社会流动加快后的发达地区的农村面临了本地劳动力流出和外来劳动力流入的双向运动,外部条件和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为外来人口的进入提供了可能,此后的社区内部关系经历了从“一元”到“二元”的重构。以沪郊南村为个案对这一现象进行经验性考察后可以发现:利益一体化的调整、政治参与的激发、公共空间的建构,是目前对城郊“二元社区”秩序整合的有效策略。  引言  如今,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进入发达地区的城郊农村从事
期刊
导读:近年来,“城管塔西佗陷阱”有日益加剧的趋势。在内部职能增多、外部舆论误解的时代语境下,城管人员面临巨大压力,影响了城管执法效率的提高。着眼于“前馈控制”的分析视角,有助于探讨破解“城管塔西佗陷阱”的方法路径。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管理日益受困于“塔西佗陷阱”①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随着城市化的急速推进,一方面是城市管理职能的急剧扩张,另一方面却是城管妖魔化的不断加剧。在已屡见不鲜的“城管打人事
期刊
序  在欧洲大陆上风行55天——算上安道尔和梵蒂冈两个袖珍国,我一共游历了二十个国家,三十个城市,有走马观花,如在赫尔辛基、里加和塔林等,也有深入观察,如在巴塞罗那、雅典和柏林等……  以前我曾到过欧洲,但时间很短,也没什么明确的目的性,所以远没有像今天这样,以记者的眼光,对一些事物和现象,作那么多、那么细致的留意和思索。十多年过去了,我对欧洲大陆上的一切,仍怀有浓厚的兴趣:宏伟壮观的皇家大院,极
期刊
导读:中国漫长的古代社会曾经产生了丰富的城市规划思想,也包含了深厚的社会规划的民本主义理念。到了近代,科学主义成了中国城市规划的主流思想。当代城市规划应该也可以从社会规划中吸收人本主义思想的营养,因为城市规划与社会规划具有同根性和融合性,随着社会规划思想的融入,体现空间公平和城市公共性的理念将会成为城市规划的主要理念。  二战结束之后,西方城市建设大致经历了30年左右的物质建设的高潮时期,在这一时
期刊
导读:日本在城市建设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可以概括为法律公正详尽、政府高度负责、市民协同努力。日本尊重地方自治及其相关事务,注重抑制经济高速增长下大城市的无序扩张,同时强调土地的合理化利用。这些都反映在1968年制订的《都市计画法》中。随着日本社会老龄化的不断加剧,人们对城市生活的便捷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日本在1994年制定了《关于促进高龄者、残疾者等能自由利用的特定建筑物的建设法律》。日本
期刊
导读:城市交通拥堵由来已久,需要在更广泛的领域寻求答案,包括:交通拥堵形成的背景、与交通相关的制度理念、政策设计、交通工具的消费、居民的出行习惯以及整个城市交通环境的营造等。应从制度、政策设计与观念等三个层面来把握治理城市交通拥堵的关键。包括:采用家用小汽车“供应短缺”的政策,倡导“自行车+公共交通”的出行模式,增强公共交通的吸引力等强有力的措施。  关键词:城市交通 交通拥堵 治理路径  城市交
期刊
导读:从某种意义上讲,以调解工作五法而著称的浙江杭州大土工作室代表了人民调解工作的新方向,是城市社区矛盾调解社会学、法学双重实践的典范。他虽有政府背景却走民间调解的道路,其优势在于:传承传统的法文化;降低调解成本;弥补司法所不及。其特点在于:体现了人民调解的专业化目标;体现了向自治化、社会化的转化趋势;体现了法理型权威与魅力型权威的结合;体现了情理法之间的整体平衡。  DOI:10.3969/j.
期刊
导读:城市河道景观设计应综合考虑“生态、景观、环境”三大要素,采用“点、线、面”三个层次控制河道空间,以还原河道本来的“水清,岸绿”的风貌。同时,将水文化与历史文化进行串联,展示城市的历史文化风采。  关键词:南淝河 景观设计 设计理念  近年来,我国很多城市都相继开展了河道改造和治理工程,特别是一些经济基础较好的城市,通过对河道景观的开发和改造,有效地改善了城市滨水空间的人居环境,为市民提供了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