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调查背景
读到这样一组数字:
1999年我国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2000年国家“安康计划”公布的数字显示,我国中小学生因安全事故、食物中毒、溺水、交通事故、自杀等死亡的,平均每天有40多人,相当于每天有一个班的学生在“消失”;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1年至2002年的全国性大型调查发现,安全事故已经成为14岁以下少年儿童的第一死因。
——《中国教育报》2003年10月28日
听到这样一个观点:其实80%的安全伤害是可以避免的。导致悲剧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青少年欠缺安全防卫知识,自我保护能力弱。
——孙云晓( 教育科学研究专家)
我们这次抽样调查的对象为杭州市普通中学的初中一、二、三年级学生,调查内容为中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状况,具体包括交通安全、居家安全、校园安全、网络安全、各类诱惑、公共场所的安全防护和急救知识等几大类。调查共收到有效答卷447份。
在交通安全方面,同学们在不同的情景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自我保护意识。当问及“父亲开车带全家出去旅游,当车驶上高速公路时,你会怎么做”的时候,有74.5%的同学选择了“系上安全带”,表明了大多数同学在乘坐汽车时有着比较强的安全意识;但在回答“电影快开始了,同学要你用自行车带他,你会怎么做”时,只有55.5%的同学选择“告诉他这样不安全,不能带他”,而选择骑车带人的竟达44.5%,表现出在安全和防范意识方面的严重缺失。另外,本调查也显示出部分同学在交通安全知识方面的一些盲点。例如 ,在回答“你骑车过十字路口,交通信号灯由绿灯变黄灯时,你会怎么做”的时候,只有43.8%的同学选择了“快速通过”这一正确答案,有8.9%的同学选择“停在路中央”,而选择最危险的做法——“退回到路边”的竟有47.2%。

在公共安全方面,同学们表现出了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知识和技巧。如对“119、110、120、122”这四个常用紧急电话,有94%的同学全部知道或知道其中三个,同学们比较陌生的是交通事故报警电话122。在遇上“陌生人在车里用一只可爱的狗逗你,并表示要送你一只,邀请你和他一同去他家选狗”这一情景时,有28.9%的同学选择了“不理他并走开”,有69.4%的同学会说“不,谢谢你”然后走开,只有1.6%的学生表示会“跟他上车去他家”。同样,在回答“你独自在家,有陌生人敲门,自称是你父亲的朋友,带东西到你家,叫你开门,你会怎么做”这个问题时,只有4%的同学选择了 “直接开门”。
在涉及校园安全方面,同学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就显得比较欠缺。比如在回答“假如在体育课测试中长跑时,你感到头晕恶心,你会怎么做”时,53.2%的同学表示会“停下来告诉老师”,4.9%的同学会“停下来,但不说是怎么回事”,而有41.4%的同学选择了“咬牙坚持跑完”这一可能造成身体损害的做法。在问及对“校园里的安全条例”的了解与遵守情况时,只有46.1%的同学“很清楚知道,也能遵守”,40.8%的同学“都知道,但有时做不到”,12.5%的同学“知道一些”。也许同学们认为校园是个安全的场所,不自觉地放松了自护意识,这需要引起大家的格外关注。
可能是因为在《自然》课中学过安全用电方面的内容,同学们在回答“假如有一次你在同学家里,你同学在摆弄电器时,不小心触电了,你会怎么做”时,有90%的同学选择了“立即切断电源”和“找根木棍挑开电线”这两项正确的方法,只有一位同学选择“伸手去救同伴”这一错误选项,这说明大家能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来。但是,在平时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预防方面则显得比较欠缺,表现在回答“当父母买来一台新的家用电器,你在使用前会怎么做”时,有35.46%的同学选择了“粗略地浏览一下说明书”或“不看说明书,自己摸索着用”。要知道,不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书,也是安全用电的一大隐患。

在面对“新房刚装修完,爸妈想赶紧搬进去”这一情景时,59.5%的学生选择“提醒爸妈最好迟点搬,因为听说过住刚装修好的新房子得病的事”,28.2%的学生认为“当然听爸妈的,但觉得新房子气味太重,总是开窗”,12.1%的学生表示“很赞同,因为大房子住起来肯定很舒适”。这个问题尤其值得青少年注意,因为装修污染引起的疾病有相当一部分发生在孩子身上。
在网络安全方面,同学们的安全防范意识还是比较强的,这也许和媒体的宣传和老师家长的教育有关。但是否能够在行动上做好,则要看具体的情景。在涉及钱财的问题上,同学们的态度比较明朗。比如对“自己邮箱里的广告声称有个数码相机非常便宜”这一问题,85%的同学做出了“认为这可能是骗人的,不理睬它”或者“告诉父母,让他们决定” 的选择,只有1.8%的学生表示会“按要求汇钱过去,因为自己一直想要数码相机”。但在涉及交友的问题上,同学们就表现了出更多的犹豫。比如问到“你聊天时结识了一位外地网友,觉得挺投缘,当这位网友邀请你去他那里时,你会怎么做”时,48.1%的同学选择“不去”, 5.1%的同学选择“想办法去一次”,另有46.5%的同学则表示“想去,又有点害怕,还是和好朋友商量一下再说,或找个伴一起去”。
在保护自己身体免受伤害这一问题上,同学们在替他人出主意时,表现出比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技能,而当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时,则更多地采取忍受的态度,反映出在“知道”与“做到”之间存在的距离。比如在回答“假如你朋友的爸爸脾气暴躁,经常打他,他的身上都是伤痕,你认为他应该怎么做”时,有93%的同学认为这位朋友应该“去报警”或“向亲戚或其他长辈求助”,只有4.9%的同学认为他应该“忍受,因为没有什么办法啊”。但在回答“公交车上很拥挤,有人趁机对你动手动脚,你会怎么做”时,只有59.5%的同学表示会采取 “大声呵斥他”和“狠狠踩他一脚,让他知道你不是好欺负的”这些较强硬的办法,有40.5%的同学采取“悄悄地挪到别的地方去”和“忍着”的态度。 也许选择后者的同学是觉得性侵犯这类事情让人难以启齿,可事实是这种想法往往使人更易受到进一步的侵犯。
最后,面对毒品的诱惑, 94.4%的学生表示“坚决拒绝”,这充分显示了禁毒教育的成果。
从上述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各个学校在加强同学们的安全意识和提高自护能力的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当前的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但还存在着不少薄弱之点。一方面,同学们理所当然地应该得到社会的保护,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明白,仅有“他护”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大力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让自己健康安全快乐地成长。
读到这样一组数字:
1999年我国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2000年国家“安康计划”公布的数字显示,我国中小学生因安全事故、食物中毒、溺水、交通事故、自杀等死亡的,平均每天有40多人,相当于每天有一个班的学生在“消失”;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1年至2002年的全国性大型调查发现,安全事故已经成为14岁以下少年儿童的第一死因。
——《中国教育报》2003年10月28日
听到这样一个观点:其实80%的安全伤害是可以避免的。导致悲剧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青少年欠缺安全防卫知识,自我保护能力弱。
——孙云晓( 教育科学研究专家)
我们这次抽样调查的对象为杭州市普通中学的初中一、二、三年级学生,调查内容为中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状况,具体包括交通安全、居家安全、校园安全、网络安全、各类诱惑、公共场所的安全防护和急救知识等几大类。调查共收到有效答卷447份。
在交通安全方面,同学们在不同的情景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自我保护意识。当问及“父亲开车带全家出去旅游,当车驶上高速公路时,你会怎么做”的时候,有74.5%的同学选择了“系上安全带”,表明了大多数同学在乘坐汽车时有着比较强的安全意识;但在回答“电影快开始了,同学要你用自行车带他,你会怎么做”时,只有55.5%的同学选择“告诉他这样不安全,不能带他”,而选择骑车带人的竟达44.5%,表现出在安全和防范意识方面的严重缺失。另外,本调查也显示出部分同学在交通安全知识方面的一些盲点。例如 ,在回答“你骑车过十字路口,交通信号灯由绿灯变黄灯时,你会怎么做”的时候,只有43.8%的同学选择了“快速通过”这一正确答案,有8.9%的同学选择“停在路中央”,而选择最危险的做法——“退回到路边”的竟有47.2%。

在公共安全方面,同学们表现出了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知识和技巧。如对“119、110、120、122”这四个常用紧急电话,有94%的同学全部知道或知道其中三个,同学们比较陌生的是交通事故报警电话122。在遇上“陌生人在车里用一只可爱的狗逗你,并表示要送你一只,邀请你和他一同去他家选狗”这一情景时,有28.9%的同学选择了“不理他并走开”,有69.4%的同学会说“不,谢谢你”然后走开,只有1.6%的学生表示会“跟他上车去他家”。同样,在回答“你独自在家,有陌生人敲门,自称是你父亲的朋友,带东西到你家,叫你开门,你会怎么做”这个问题时,只有4%的同学选择了 “直接开门”。
在涉及校园安全方面,同学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就显得比较欠缺。比如在回答“假如在体育课测试中长跑时,你感到头晕恶心,你会怎么做”时,53.2%的同学表示会“停下来告诉老师”,4.9%的同学会“停下来,但不说是怎么回事”,而有41.4%的同学选择了“咬牙坚持跑完”这一可能造成身体损害的做法。在问及对“校园里的安全条例”的了解与遵守情况时,只有46.1%的同学“很清楚知道,也能遵守”,40.8%的同学“都知道,但有时做不到”,12.5%的同学“知道一些”。也许同学们认为校园是个安全的场所,不自觉地放松了自护意识,这需要引起大家的格外关注。
可能是因为在《自然》课中学过安全用电方面的内容,同学们在回答“假如有一次你在同学家里,你同学在摆弄电器时,不小心触电了,你会怎么做”时,有90%的同学选择了“立即切断电源”和“找根木棍挑开电线”这两项正确的方法,只有一位同学选择“伸手去救同伴”这一错误选项,这说明大家能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来。但是,在平时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预防方面则显得比较欠缺,表现在回答“当父母买来一台新的家用电器,你在使用前会怎么做”时,有35.46%的同学选择了“粗略地浏览一下说明书”或“不看说明书,自己摸索着用”。要知道,不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书,也是安全用电的一大隐患。

在面对“新房刚装修完,爸妈想赶紧搬进去”这一情景时,59.5%的学生选择“提醒爸妈最好迟点搬,因为听说过住刚装修好的新房子得病的事”,28.2%的学生认为“当然听爸妈的,但觉得新房子气味太重,总是开窗”,12.1%的学生表示“很赞同,因为大房子住起来肯定很舒适”。这个问题尤其值得青少年注意,因为装修污染引起的疾病有相当一部分发生在孩子身上。
在网络安全方面,同学们的安全防范意识还是比较强的,这也许和媒体的宣传和老师家长的教育有关。但是否能够在行动上做好,则要看具体的情景。在涉及钱财的问题上,同学们的态度比较明朗。比如对“自己邮箱里的广告声称有个数码相机非常便宜”这一问题,85%的同学做出了“认为这可能是骗人的,不理睬它”或者“告诉父母,让他们决定” 的选择,只有1.8%的学生表示会“按要求汇钱过去,因为自己一直想要数码相机”。但在涉及交友的问题上,同学们就表现了出更多的犹豫。比如问到“你聊天时结识了一位外地网友,觉得挺投缘,当这位网友邀请你去他那里时,你会怎么做”时,48.1%的同学选择“不去”, 5.1%的同学选择“想办法去一次”,另有46.5%的同学则表示“想去,又有点害怕,还是和好朋友商量一下再说,或找个伴一起去”。
在保护自己身体免受伤害这一问题上,同学们在替他人出主意时,表现出比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技能,而当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时,则更多地采取忍受的态度,反映出在“知道”与“做到”之间存在的距离。比如在回答“假如你朋友的爸爸脾气暴躁,经常打他,他的身上都是伤痕,你认为他应该怎么做”时,有93%的同学认为这位朋友应该“去报警”或“向亲戚或其他长辈求助”,只有4.9%的同学认为他应该“忍受,因为没有什么办法啊”。但在回答“公交车上很拥挤,有人趁机对你动手动脚,你会怎么做”时,只有59.5%的同学表示会采取 “大声呵斥他”和“狠狠踩他一脚,让他知道你不是好欺负的”这些较强硬的办法,有40.5%的同学采取“悄悄地挪到别的地方去”和“忍着”的态度。 也许选择后者的同学是觉得性侵犯这类事情让人难以启齿,可事实是这种想法往往使人更易受到进一步的侵犯。
最后,面对毒品的诱惑, 94.4%的学生表示“坚决拒绝”,这充分显示了禁毒教育的成果。
从上述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各个学校在加强同学们的安全意识和提高自护能力的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当前的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但还存在着不少薄弱之点。一方面,同学们理所当然地应该得到社会的保护,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明白,仅有“他护”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大力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让自己健康安全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