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个你不能看。”退回到20年前,你一定也听过父母这样的警告。那时一切都很慢,童话书慢,动画片慢,网也慢。换作今天的小孩,TA也许早就有了多个数字分身,小小年纪便在网站和APP中切换自如。时下的小孩,比从前更快乐了吗?与电子媒介相生相伴的童年,究竟是一番怎样的体验?
当童年步入数字时代
“童年的概念是文艺复兴的伟大发明之一,也许是最具人性的发明”,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中如是写道。在他看来,“童年”是一个被创造和建构出的社会概念:从媒介变迁的角度出发,在口语时代,儿童与成年人共享语言、学识与爱好,直到印刷术通过文字在两者之间树起一道文化屏障,读写时代来临,学校教育兴起,成人世界出现了门槛,于是有了童年。在更迭和演变中,“童年”的概念彰显了肇始于启蒙运动的、以理性为中心的现代性, 并逐渐趋向这样的共识:儿童的自我和个性须通过培养加以保存,同时,人们应理解儿童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儿童的天真、好奇与活力都不应该被扼杀。随着电报、电视的次第出现,媒介的电子化进程突飞猛进。信息的载体随之发生了剧烈变化:先前以文字为主体的媒介环境被图像和声音占领,人们对信息的理解不再诉诸文字所代表的线性逻辑和抽象理念,而是依赖于直接的、具象的、富有冲击力的视听文本。在这样的环境下,信息传播的门槛消失了,成人的“秘密”不复存在,儿童被媒介包围、渗透、改变,加速走上了“成人化”的道路。波兹曼的忧思也由此产生:电子媒介模糊了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线,童年正在飞快消逝。在当下的数字化时代,新媒介技术几乎已经浸入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儿童也不例外。从彼时的书本儿童、电视儿童到今天的新媒体儿童,“00”后和“10”后们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数字原住民。当咿呀学语的孩子对触屏设备得心应手,当手机取代了故事书,ipad代替了课本,与其说童年在消逝,不如说我们今天面对的是一个新型的童年。这是一个与数字媒体相伴成长的童年,一个线上、线下无缝接轨的童年,一个色彩缤纷也险象环生的童年。据报道,iPhone已经成为人类历史上安抚婴幼儿最有效的发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2017年世界儿童状况:数字时代的儿童》中指出,全世界互联网用户中,18 岁以下的儿童与青少年占1/3。Wavemaker发布的《数字时代的中国孩童》白皮书显示,中国6—15岁孩童的数量高达1.6亿,他们已经成为高度数字化的一代:开始使用电脑的平均年龄为7.8岁,开始使用智能手机的平均年龄为7.3岁,大部分孩子在9岁以前都已接触各种智能设备、电子游戏和社交媒体。那么,这些早早就在网络世界试水的孩子,真的一切OK吗?
被选择、被网红、被保护
当这届儿童还在为无法注册自己的网络账号而苦恼时,他们或许并不知道,自己的生活正被无数人围观。根据互联网安全公司AVG的一项研究,92%的两岁以下幼儿已经拥有了自己的数字身份。许多父母热衷于将孩子的日常发到网上(想想我们身边的晒娃狂魔们),而对于父母或学校擅自将自己的信息发布到互联网这一行为,不少孩子感到愤怒和恐惧。“在这些孩子学会打开自己的第一封电子邮件之前,父母就为他们塑造了独特的数字身份。这些信息将跟随孩子们一起进入成年。”佛罗里达大学莱文法学院的一份报告这样写道。这背后其实是一个“自我身份定义”的严肃问题。每个个体的主体性理应得到尊重,这对任何人来说都道阻且长,而一旦牵涉到儿童就会加倍复杂。父母作为监护人,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充当孩子的“代理人”,既是孩子个人信息的守门员,也是其生命故事最早的讲述者,是儿童社会化初期最重要的角色。成为合格的父母并不容易——成年人介入儿童生活的尺度在哪儿?介入方式几何?介入程度几多?恐怕都需要反复掂量。就像斯坦福大学前教务长Julie在一次TED演讲中所说,现行的教育方式都进入了“清单式育儿”:父母要确保他们完成一系列关键词和KPI——父母变得越来越像是孩子的“私人管家”“秘书”“经纪人”,却越来越不像父母。媒介是生活的一面镜子,我们都在媒介镜像中习得对自我和社会的认知。只是对许多儿童来说,他们尚未学会如何与技术相处,便被推到了闪光灯前。被拍摄、被记录、被消费成为信息瀑布中匆匆流去的几朵浪花。近几年,直播和短视频的风靡带火了一众儿童网红。除了假笑男孩Gavin、权律二这样的国民表情包,Youtube上靠做游戏和玩玩具年入千万的儿童博主也不在少数。笔者担忧的是,这样高度卷入数字展演的童年,会有“失真”的风险吗?镜头下的穿衣吃饭、嬉笑打闹和生活日常,或让人怜爱或让人捧腹,可是必须承认这些画面中的主角——孩子——一直是“被看”的客体,拍摄或是观看的成年人才是背后的大Boss。当生活长期暴露在镜头之下,会不会影响孩子对现实场景的感知?他们又是否可以区分何为真实,何为表演?更遑论当他们面对来自外界甚至家庭本身的恶意时,是否可以免受伤害。更难的是,孩子又往往是弱势和失语的一方,我们很难获知他们的真实感受。2019年4月,一段3岁童模妞妞被妈妈打骂的视频引起众怒,“过度消费儿童”的声讨铺天盖地。在GQ对“童模镇”浙江湖州织里的一篇报道中,另一位童模谷歌面对妈妈“你到底喜不喜欢拍照和拍戏”的质问,犹豫再三地说:“我不喜欢”。纵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化和记忆,多元的成长路径值得被鼓励,但媒体和商家总是选择放大少数光鲜的典型,被遗忘的是大多数,年少成名背后的故事也常常一概被遮蔽。
当童年步入数字时代
“童年的概念是文艺复兴的伟大发明之一,也许是最具人性的发明”,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中如是写道。在他看来,“童年”是一个被创造和建构出的社会概念:从媒介变迁的角度出发,在口语时代,儿童与成年人共享语言、学识与爱好,直到印刷术通过文字在两者之间树起一道文化屏障,读写时代来临,学校教育兴起,成人世界出现了门槛,于是有了童年。在更迭和演变中,“童年”的概念彰显了肇始于启蒙运动的、以理性为中心的现代性, 并逐渐趋向这样的共识:儿童的自我和个性须通过培养加以保存,同时,人们应理解儿童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儿童的天真、好奇与活力都不应该被扼杀。随着电报、电视的次第出现,媒介的电子化进程突飞猛进。信息的载体随之发生了剧烈变化:先前以文字为主体的媒介环境被图像和声音占领,人们对信息的理解不再诉诸文字所代表的线性逻辑和抽象理念,而是依赖于直接的、具象的、富有冲击力的视听文本。在这样的环境下,信息传播的门槛消失了,成人的“秘密”不复存在,儿童被媒介包围、渗透、改变,加速走上了“成人化”的道路。波兹曼的忧思也由此产生:电子媒介模糊了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线,童年正在飞快消逝。在当下的数字化时代,新媒介技术几乎已经浸入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儿童也不例外。从彼时的书本儿童、电视儿童到今天的新媒体儿童,“00”后和“10”后们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数字原住民。当咿呀学语的孩子对触屏设备得心应手,当手机取代了故事书,ipad代替了课本,与其说童年在消逝,不如说我们今天面对的是一个新型的童年。这是一个与数字媒体相伴成长的童年,一个线上、线下无缝接轨的童年,一个色彩缤纷也险象环生的童年。据报道,iPhone已经成为人类历史上安抚婴幼儿最有效的发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2017年世界儿童状况:数字时代的儿童》中指出,全世界互联网用户中,18 岁以下的儿童与青少年占1/3。Wavemaker发布的《数字时代的中国孩童》白皮书显示,中国6—15岁孩童的数量高达1.6亿,他们已经成为高度数字化的一代:开始使用电脑的平均年龄为7.8岁,开始使用智能手机的平均年龄为7.3岁,大部分孩子在9岁以前都已接触各种智能设备、电子游戏和社交媒体。那么,这些早早就在网络世界试水的孩子,真的一切OK吗?
被选择、被网红、被保护
当这届儿童还在为无法注册自己的网络账号而苦恼时,他们或许并不知道,自己的生活正被无数人围观。根据互联网安全公司AVG的一项研究,92%的两岁以下幼儿已经拥有了自己的数字身份。许多父母热衷于将孩子的日常发到网上(想想我们身边的晒娃狂魔们),而对于父母或学校擅自将自己的信息发布到互联网这一行为,不少孩子感到愤怒和恐惧。“在这些孩子学会打开自己的第一封电子邮件之前,父母就为他们塑造了独特的数字身份。这些信息将跟随孩子们一起进入成年。”佛罗里达大学莱文法学院的一份报告这样写道。这背后其实是一个“自我身份定义”的严肃问题。每个个体的主体性理应得到尊重,这对任何人来说都道阻且长,而一旦牵涉到儿童就会加倍复杂。父母作为监护人,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充当孩子的“代理人”,既是孩子个人信息的守门员,也是其生命故事最早的讲述者,是儿童社会化初期最重要的角色。成为合格的父母并不容易——成年人介入儿童生活的尺度在哪儿?介入方式几何?介入程度几多?恐怕都需要反复掂量。就像斯坦福大学前教务长Julie在一次TED演讲中所说,现行的教育方式都进入了“清单式育儿”:父母要确保他们完成一系列关键词和KPI——父母变得越来越像是孩子的“私人管家”“秘书”“经纪人”,却越来越不像父母。媒介是生活的一面镜子,我们都在媒介镜像中习得对自我和社会的认知。只是对许多儿童来说,他们尚未学会如何与技术相处,便被推到了闪光灯前。被拍摄、被记录、被消费成为信息瀑布中匆匆流去的几朵浪花。近几年,直播和短视频的风靡带火了一众儿童网红。除了假笑男孩Gavin、权律二这样的国民表情包,Youtube上靠做游戏和玩玩具年入千万的儿童博主也不在少数。笔者担忧的是,这样高度卷入数字展演的童年,会有“失真”的风险吗?镜头下的穿衣吃饭、嬉笑打闹和生活日常,或让人怜爱或让人捧腹,可是必须承认这些画面中的主角——孩子——一直是“被看”的客体,拍摄或是观看的成年人才是背后的大Boss。当生活长期暴露在镜头之下,会不会影响孩子对现实场景的感知?他们又是否可以区分何为真实,何为表演?更遑论当他们面对来自外界甚至家庭本身的恶意时,是否可以免受伤害。更难的是,孩子又往往是弱势和失语的一方,我们很难获知他们的真实感受。2019年4月,一段3岁童模妞妞被妈妈打骂的视频引起众怒,“过度消费儿童”的声讨铺天盖地。在GQ对“童模镇”浙江湖州织里的一篇报道中,另一位童模谷歌面对妈妈“你到底喜不喜欢拍照和拍戏”的质问,犹豫再三地说:“我不喜欢”。纵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化和记忆,多元的成长路径值得被鼓励,但媒体和商家总是选择放大少数光鲜的典型,被遗忘的是大多数,年少成名背后的故事也常常一概被遮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