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虎雏在两本书中的一个错误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t10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向虎雏先生在两本书中三处提到我家,所述之事却完全是错误的。
  这两本书一是《百年回望——辛亥革命志士后裔忆先辈》,武汉出版社2011年9月出版(以下简称《百》);一是《向岩纪念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9月出版(以下简称《向》)。在《百》著第四百一十九页,向虎雏写道:“小时候,在祖父带引下,我曾有幸见到此案(按,指清末武昌日知会“丙午之狱”一案)中解放后健在的三位老人——张难先、殷子恒、梁钟汉。特别是家住昙华林马道门的殷老。记得有段时间祖母天天去他家探望,原来他在一纱厂做工的女儿失踪,老人急疯了登报满世界寻人。”
  这段文字是在此书收录的向虎雏先生写的《辛亥百年张良庙前忆祖父向岩》一文中。同样,这篇文章这段文字见于《向》著第一百八十七页。《向》著二百六十九页中还写道:“小时候,我陪祖母多次造访殷子恒老先生家,殷老家在武昌昙华林马道门,毗邻昙华林小学,是一处坐东朝西带简易甬道都市里的柴门农舍。”
  先界定一下向虎雏先生所说的“小时候”。向先生是国内著名的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教授,网上查到他出生于1946年12月。那么,他“在祖父带引下”和“陪祖母多次造访”的“小时候”,应该在1950年至1957年之间吧,因为我的祖父殷子衡(亦名子恒)是1957年秋季去世的。
  然而,在向虎雏先生所说的“小时候”这段时间,我祖父却不住在武昌昙华林。抗战胜利后,祖父从鄂西恩施退回武昌,直到去世,一直居住在武昌彭刘杨路125号。彭刘杨路在武昌城内靠西,而昙华林靠东,两处相隔甚远。这是向文中的第一个错误。
  再说开一点,祖父从未在马道门住过,即使是在抗战前,祖父也是居住在莺坊巷,那时向教授还未出生,应该在他的“小时候”之外吧。
  第二个问题是:“他(按,指我祖父)在一纱厂做工的女儿失踪。”
  但我家长幼几代人,都没有这个“在一纱厂做工的女儿”,也就谈不上什么“失踪”、“急疯了登报满世界寻人”的事了。
  我祖父有两女一子,顺序是长女昭素,子爱生,次女静慧。爱生是我父亲,昭素是我姑母,静慧是我姑姑,我家依黄冈故乡习俗,我称呼昭素姑母为伯伯,称呼静慧姑姑为二爷。昭素伯伯和静慧二爷都上过教会学校,通晓英语。昭素伯伯一辈子从事教会工作;静慧二爷则一直在学校教书,她们二位一生都没有与任何纱厂接触过,也一生都没有任何失踪之事。何况在向教授的“小时候”。她们二位都年过六旬,怎么做工?
  顺便说一句,辛亥革命后,我祖父即远离政治,献身宗教,曾担任基督教武昌圣公会会长,彭刘杨路附近的圣三一堂,就是我家宗教活动之处。
  通观向虎雏先生文章中写到我祖父的几处文字,还是满怀敬仰之情的。所以,我宁愿相信向虎雏先生的错误是记忆有误。是无心之失。但令人费解的是,在这两本书出版之前,世交至友李文熹先生就听他的朋友、民俗专家刘谦定先生转述过向虎雏先生这个说法,李文熹当即指出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并请刘谦定先生把这些都转告向虎雏先生,免得以讹传讹。据刘谦定先生说,他是如实转告给了向虎雏先生。那么,为什么事过近一年之后出版的这两本书中,向虎雏先生仍然坚持写上他的错误说法呢?
  我是1932年出生的,比向虎雏先生虚长十四岁,我家的事,我应该比“小时候”的向虎雏先生知道得多些、记得也清楚点吧?真不知向先生心里是怎么想的,是个什么意思!子虚乌有之事,还请向虎雏先生给予必要的纠正。
其他文献
在艺术家族中,电影位列文学、戏剧、绘画、音乐、舞蹈、雕塑之后,常常被人们称为第七艺术。电影自1895年诞生以来迅速成为人类的宠儿。今天,电影不仅是一门艺术,还是一种被资本操控的商业工具。好莱坞电影以高额的成本投入、庞大的明星阵容、恢弘的场景构建、高端的数字技术制作自成特色,引领当今世界电影的发展潮流。然而,艺术是多元的、文化是多元的,世界上总有一些电影人对好莱坞模式很不以为然,他们标新立异,竭力将
中国的城市,有的拥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和身份,比如上海。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海的地位大不如前,城市显得十分困窘,但九十年代以后,随着政策的转变,猛然一下就窜了上来,好像过去是被人为地压住了,只要松绑,自然而然就恢复了往昔的风光,而这种独特风光在全中国永远只属于上海。但有的城市,原本是大城市,只因一种符号的丧失,其他色彩就跟着暗淡下去,例如洛阳和保定。这两座历史文化名城,一个是十三朝故都,也有称十五朝或者
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唐德刚到美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后留在美国做了哥伦比亚大学的讲师,教授汉学和历史。唐先生笔耕不辍,却不安于书斋,他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参与爱国运动,曾为保卫钓鱼岛发起全球一亿人签名抗议日本右翼登岛。同时,他又是中国现代口述历史的奠基者之一,利用地理上的优势,他做了张学良、李宗仁、胡适等人的口述历史的工作,留下真实而宝贵的历史资料。唐德刚也曾创作过大量随笔、杂文,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
“平淡而近自然”    1955年的大年初二(1月25日),纽约曼哈顿区八十街一座普通的公寓内,六十岁的胡适在这个全球最富庶的城市读着一本关于饥饿的故事。这已经是第二遍在看了,他看得非常仔细,不时为之动容。  故事描绘的是1951年上海附近的某个乡村农民金根一家在新年前的一二个月的生活:金根是个二十多岁的农民,刚刚分到了土地,不久前还被评为劳动模范。在上海做女佣已经三年的妻子月香为此回到了家乡,却
杨绛先生年龄接近期颐,回忆录《我们仨》过去四年了,这四年应该是老人家难过的日子,孤身一人回忆往事。她为什么要在九十六岁高龄又推出《走到人生边上》呢?  两年多前,杨绛先生患病住院期间,躺在病床上一直在思索《走到人生边上》这个题目。病愈回到家后好像着了魔,她给这个题目缠住了,想不通又甩不掉,然后通过读书帮助自己思索。思考之余,她开始动笔,终于在两年半与老、病、忙的斗争中写成了这本书。这是杨绛以丰涵人
深圳作家刘人云的《暮色大江》(华艺出版社2010年4月)是一部反映“文革”动乱年代的警示力作。众所周知,在“文革”高潮期间武斗频发,不少地方武斗的惨烈程度令人触目惊心,其中最著名的就有1967至1968年间发生在重庆的造反派之间的武斗,先后有四百多人死于武斗,死亡者年龄最小的仅十四岁(两人),年龄最大的六十岁。死亡者年龄:二十岁以下的占百分之三十五点二(六十九人),二十一至三十岁的百分之三十三点七
我们定义“胖”的标准,最开始来自第一印象。陌生人初次见面,除了眼睛一目了然分辨出对方的性别,还能清楚的看出对方的体态特征。而胖,就是体态特征的直接反映。至于对方“圆脸”、“高鼻梁”、“大眼睛”、“秃头”之类的个人特征,则是在明确对方高矮胖瘦再做出的不同判断。大多时候初次接触陌生人,胖子的讨巧程度远胜瘦子,至少看上去可爱,胖乎乎的憨厚老实,从内到外散发的都是友善乐观的情绪。大多时候,胖子对物质的占有
【摘 要】“项目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通过选取与实际生活相关的课程内容,让学生经历小组合作、小组自行探索、形成结果总结评价的过程,达到掌握所需的知識与技能的目的,提高数学综合思考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有挑战的问题解决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与方法,提升适应未来发展的数学核心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项目学习;统计与概率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
与曾国藩有着深厚友谊的湘军人物李元度,是同治元年(1862)被撤销一切职务,从杭州回到老家的。宦海沉浮,这次挫折几乎影响了他一生的政治生涯。  李元度道光元年(1821)出生于平江县沙塅村,家境贫寒,靠父亲磨豆腐、母亲纺纱织布为生。但母亲是一位私塾先生的女儿,识得一些诗书,李元度很小就跟着母亲识字了。他天资聪明,又勤奋好学,十八岁考上秀才,二十三岁成为举人,做过黔阳县教儒(教育局长),二十九岁晋升
《草堂之灵》的作者杨钧(1881-1940,字重子,湖南湘潭人),自号白心,晚号怕翁——这个怕字,即“白一心”二字合字。据说此“怕”非“恐怕”之怕,乃古意“儋怕”之怕(《白心草堂书画金石引》),这一古意,出自司马相如《子虚赋》中所谓“怕乎无为,儋乎自持”,正与“白心”原典出自《庄子·天下》而又能交通《管子》、释典暗合。杨钧与伯兄杨度,幼年均从学于湖南大儒王闽运,亦曾短期留学日本(1903-1906